与火电机组不同,风电机组是要在大自然中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的。能够深入“手可触流云、身可隐云端”的大唐福建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青林风电场,与风电机组在变幻无常的天气中亲密接触,与年轻的风电员工经历一段难忘之旅,与三位电视编导来一次融媒体合作,实在是值得铭记与欣喜的事。

我是一个风电郎

远离家乡在外闯

晴天烈日照脸庞

雨天泥地印两行

……

曾经一首《风电郎》,唱出了多少风电人的酸甜苦辣、豪情志向。

初秋的八月,集团公司新闻中心的报道小组深入青山,踏上仿佛位于云端的大唐青林风电场,体验风电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

这里雨多云多雾大

8月27日上午,从福州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青林风电场所在的闽侯县青口镇山脚下,此时东南汽车的大字招牌赫然入目——据说在这个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上,年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有几十家。远远望去,几座白色风机悠然旋转——“前面就是我们的风电场了”,同行的福建分公司同事说道。

车在仅有三米多宽的盘山路上一路向前。忽然一阵急雨猝然而至,噼里啪啦地砸在车窗上、打在路旁的各色植物上,迷蒙的车窗外,欢快的水花如比赛似地泛起,道路转角处乍现的风机在雨雾中绰约而立。历经“九曲八十弯”,恰巧在雨歇后,我们到达了雾气缭绕的青林风电场驻地。

热情的风电场主人已在等候,我们彼此一一互致敬意。周围白茫茫一片,几乎什么也看不到。“这里就是雨多、云多、雾大,说不准一会儿就会放晴。”青林风电场场长郁永祥正在介绍天气,忽听得一声“哎,你们看!”循声望去,只见离我们不远处,一个巨大的风机叶片隐约闪过,在我们的注视中,逐渐清晰起来。转身向对面望去,正在旋转的另一台风机宛若云中仙子,窈窕立于云端,这让带着采访任务而来的我们一阵狂拍,似乎忘记了这种天气会带来怎样的困扰。

待雾气渐散,环绕驻地的风机显露真容,我们在郁场长的带领下来到宽阔的屋顶,这真是一个好去处!极目四望,若隐若现的风机如同列阵战场的士兵,在青葱连绵的山峰上矗立旋转;天空也在薄纱似的雾气中露出湛蓝本色——这般的美景哪能逃脱掉编导们的眼睛:鲁南以手机云台稳定地捕捉近景动态,王广跃占据制高点,一丝不苟地拍摄延时画面。高震东作为采访带队者,一会儿协调人员拍摄,一会儿查看摄像机情况,忙得不亦乐乎。

望着远处浮于云端的风机,郁场长告诉我,青林风电场有43台风机,总装机量9.55万千瓦。截至6月底,发电量达到8000多万千瓦时。根据测算,青林风电场每年可节约7.4万吨标准煤,减少灰渣产生量2.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70吨、氮氧化物约70吨、二氧化碳约21万吨。这眼前的祥和美景,很难让人想象,峻美的风机和它们的守护者们是历经怎样的考验,才最终在这崇山之中扎根成长的。

用行动挥毫青春

听着支部书记尹晓武讲述当年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如何艰难推进风机施工,我对这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大唐建设者们肃然生敬,对体验学习风电场巡检工作更是迫不及待。

上午9点,主讲人陈麒对我进行了安全交底培训。他告诉我,这次巡检的任务是对A15风机水冷泵进行专项检查。之后他又对涉及到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着重说明。“安排工作班人员时,工作人员精神状态不佳,是绝对要禁止作业的”,“进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穿绝缘性能良好的防滑靴、戴工作手套;作业时,禁止两人同时上下爬梯、工作服内严禁携带物品;禁止上下抛掷工具;雷雨天气禁止作业……”真是安全无小事!在专项检查正式开始前,陈麒耐心地讲解让我对安全概念的了解更深一步。

半小时后,我和工作负责人尚惠伦、工作班成员林超带上工具,踏上皮卡车,由专职司机驱车直奔A15号风机。距离只有几百米,但山路坡度带来的吃力感很明显,特别是在山脚到风机不足百米的石子路上,稍不留意就会导致车辆熄火。

到达目的地,我们互相检查,确保安全穿戴整齐完备。尚惠伦对这次任务再一次进行“三讲一落实”,并在联网的IPAD上签名,通过智能安全帽与控制室取得联系:“呼叫值班负责人,我是尚惠伦,申请A15号风机停止运行。”

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打开塔筒门,将“在此工作”的警示牌张贴在一侧,“提醒工作人员别走错工作区域”。进入塔基内,关闭远程开关、打开维护开关,“为的是防止远程误操作对现场作业人员造成伤害”。随后对水冷泵保护继电器进行检查,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又进行接线检查,并用数字万用表逐项对控制回路检查。出于专业上的安全考虑,此刻的我唯有安静观摩,才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

待检查完毕,根据工作票所列措施恢复安全措施并清理现场后,我们再次与控制室取得联系,值班负责人核对完票面安全措施,远程终结工作票,由控制室值班人员启动风机运行,此次专项检查工作结束。

大雨在午饭后任性而来。“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年轻风电场职工们利用这间歇,有的在钻研图纸,有的在学习安全规程。雨停云散,他们又整装待发,重新投入到确保安全、增发电量的行动中。当我提议能否与运维员体验一次登机作业时,郁场长直接拒绝了我:“只有具备高空作业资格、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才能登风机作业。”

一次体验虽然简单却印象深刻:青林风电人用专业的素养、敬业的态度、职业的追求诠释着大唐年轻职工的责任担当,用行动书写着青春的坚守和力量。

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作为媒体融合的行动派,新闻中心派出文字记者与摄像记者共同承担这次采访任务。我有幸领略了三位摄像记者的风采,深感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本领恐慌与创意可贵。

一部优秀的短视频,离不开前期的主题策划与脚本创作,更需要深入的采访、场景的还原,以及后期的剪辑、配音、配乐等流程。这次难得的协作,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团队配合与分工在原创短视频制作方面的不可或缺。

采访出发前,我与电视媒体负责人高震东、摄像记者鲁南就此次拍摄“智能安全帽”的脚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电视解说词、主题构思有了一定感知和了解:电视解说词更注意用细节揭示主题,还要与画面完美配合、通俗易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意境——这是功夫,对于我这样的视频制作小白来说,若想成为这方面的行家,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当今融媒体时代,这样的技能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在拍摄现场,摄影记者对于镜头的苛求一度震惊了我。以录制“智能安全帽”高效办理工作票为例,他们要事先跟主持人对稿、讲过程、说明注意事项,同时要调动主持人情绪;作为主摄像的王广跃紧盯摄像机屏幕,鲁南作为副摄像以半蹲姿势,边手持手机云台摄像,边倒退引导主持人走位,稍有卡顿或不符要求,就须重来一遍!仅这个一镜到底的镜头,录制五遍才算过关。在我看来,这是对摄像者、主持人耐心体力的考验,更体现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尊重与重视。

紧张而忙碌的采访结束后,我们沿盘山路返行,途中又遭遇一阵急雨。车内出奇地安静,收获却装在每个人心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