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流云,旷野鎏金,北疆的秋风从茫茫巴丹吉林沙漠吹到巍巍大兴安岭,此刻这片辽阔大地之上,万里披锦绣,呈现出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
傍晚,呼伦贝尔鄂温克草原的伊敏河畔,锡尼河东苏木的牧民们驾着割草机忙碌了整整一天。此刻,满载草捆的运草车正驶过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鄂温克电厂援建的清洁能源路灯,缓缓驶向自家院落,这一捆捆沉甸甸的牧草,这正是牲畜能安然越过寒冬的“口粮”。

图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伊敏河畔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内蒙古的重要能源保供企业,内蒙古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着力巩固国家能源集团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县以及公司包联帮扶村和企业周边相对贫困村脱贫攻坚成果,将“能源报国”的使命与乡村振兴的责任紧密相连。
“光”耀草原,点亮牧区新生活
2024年,随着一笔100万元的清洁能源亮化工程专项捐赠落地,内蒙古公司鄂温克电厂与属地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的情谊愈发深厚。
“以前夜里巡羊群,手电筒电池用得快,遇上暴风雪更是提心吊胆。”在锡尼河东苏木生活了半辈子的牧民斯仁,指着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感慨。2024年冬天,鄂温克电厂新能源项目部的丛晨曦踏着齐膝深的积雪来到这里时,发现全苏木夜间照明覆盖率不足,漆黑夜晚的乡村小路更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图为内蒙古鄂温克电厂援建锡尼河东苏木的清洁亮化工程
“我们踏雪走遍了苏木,发现传统电网延伸成本高、维护难。”鄂温克电厂丛晨曦回忆道。经过调研,电厂决定发挥专业优势,将帮扶资金精准投向“清洁能源亮化工程”。如今,一盏盏清洁能源路灯如同珍珠项链般串起牧民定居点,每盏灯配备的储能系统可保障连续5个阴雨天正常照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片富饶的草原上,草原人民与五畜世代为伴,赖以生存。“乡村振兴+新能源项目”是该公司促进该地区附近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重要途径。
点点微光,串联起草原上一户户牧民的家,成为了草原上黑夜里的繁星。内蒙古公司立足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响应号召,切实担负起央企的社会责任,科学推进绿色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边疆振兴。
一直以来,内蒙古公司全面落实国家能源集团“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的宗旨,除在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之外,在教育慈善、公益救助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职责使命,形成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格局,促进企地关系和谐,在北疆大地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驻”进民心,绘就民生幸福图
从草原深处的清洁能源点亮希望,到村落巷陌的真情帮扶温暖人心,内蒙古公司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项目援建中,更扎根于一个个驻村干部扎根基层、“驻心”为民的实践里。
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深化与结对包联地区的帮扶工作,党委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聚焦实际发展需要和民生痛点,切实解决了包联地区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赤峰市姜家湾村,来自内蒙古元电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季凤云,自2021年10月驻村起,便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挂在嘴边,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不让村民再回“穷窝窝”。

图为内蒙古元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季凤云与扫帚厂的村民交谈
姜家湾村曾是自治区重点扶贫村,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严重,11户重点监测户是季凤云的牵挂,村民薛学贵家的变故更让他难忘。作为重点监测户,薛学贵妻子吕桂香罹患肺癌后,家庭陷入困境。季凤云得知后,几乎成了薛家“常客”,每次上门都拎着米面油,坐在炕头陪夫妻俩拉家常,一边宽慰他们放宽心,一边忙着联系医院、对接医保政策。“季书记比自家亲戚还上心,跑前跑后帮着申请大病保险,还推荐了好几个靠谱的医生。”薛学贵至今满是感激。
后来,吕桂香不幸离世,薛学贵一蹶不振。季凤云深知,帮他重新站起来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他四处打听就业信息,最终帮薛学贵在镇上找到清洁工工作,让其有了稳定收入。“季书记总跟我说,日子再难也得往前看,有他帮衬,我心里踏实多了。”如今的薛学贵渐渐振作,脸上有了笑容。
季凤云明白,帮扶一户易,守住全村脱贫成果难。他牵头村“两委”制定“一户一策”动态方案,为大病、意外支出大的农户建一对一台账,定期上门;联合医保部门办“防贫保”减大病负担;还组织“帮扶小分队”,发现返贫风险第一时间介入。“曾有村民家老人重病花十几万,靠‘防贫保’报了大部分,还申请了临时救助,没让他家返贫”,村党支部委员连连称赞。
“走出来了,就不能让村民再回去!”这是季凤云的承诺,更是行动。冒雨上门核实灾情、深夜帮村民对接政策,他始终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如今,姜家湾村11户重点监测户无一返贫,曾经的“困难户”过上了稳当日子。季凤云用脚步丈量村间土地,用真心化解村民难题,让“驻心”的温暖,成了村民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暖”护成长,播撒教育新希望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育乡村未来力量的关键一笔。内蒙古公司深知教育对乡村长远发展的意义,不仅聚焦农牧民生活改善,更将帮扶目光投向校园,为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在乌海市海南区第一小学书写了政企协同助学的温暖篇章。
海南区第一小学地处工业区,是务工与随迁子女教育“主阵地”。生源多来自回迁及棚户改造区,家庭流动性大、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部分学生由祖辈照料,家庭教育薄弱。加之教师缺乏长效激励、部分学生面临学业生活压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受阻。
2023年8月,为了响应乌海市海南区能源局捐赠倡议,内蒙古西来峰公司迅速行动,50万元专项教育基金落地该校。学校联合当地教育发展基金会制定管理方案,分两批推进,流程规范透明。

图为乌海市海南区第一小学教师为学生解答疑惑
教育基金精准支持师资建设,设立专项绩效奖励,覆盖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群体,教学突出者与优秀管理者均能获表彰。“以前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现在有了激励,钻研教学的劲头更足了。”一位区级骨干教师的感慨,道出了奖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肯定。
此外,基金也是困难师生的“暖心后盾”,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业资助,为特殊困难教师纾困。五年级学生小宇曾因家贫面临辍学,基金为其交纳教辅费并发放补贴,让他能专心学习。
学校第一党支部依托基金开展“爱心点亮微心愿 党员争做圆梦人”活动,将关怀从“普惠”延伸至“个性”。通过走访与谈心收集学生心愿,党员教师主动认领,或辅导或赠物。此举与专项基金形成“宏观保障+微观关怀”格局,织密关爱网络。
如今基金“赋能效应”凸显,学校两次获评“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目标管理先进集体”,25名教师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市级优秀教学能手,6人获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校园“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教师创新教法,学生安心学习,不少中等生“逆袭”。更带动更多企业关注基础教育,形成“企业反哺教育、教育助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草原上的清洁能源路灯,到村落里的“驻心”帮扶,再到校园中的教育基金,内蒙古公司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担当,在北疆大地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未来,该公司将继续立足能源优势、聚焦民生需求,把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更多务实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让北疆乡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更多“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白音 郭佳 卢欣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