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光伏們、风芒能源、储能与电力市场联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新能源电力发展论坛暨第七届新能源电站设计、工程与设备选型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

中国新能源电力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本次大会以“以双碳担当·致能源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各省能源主管部门、超40家新能源电力投资企业、30余家电力设计院以及国家智库单位、设备厂商、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超1000名行业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探索新能源发展理念、创新设计方案、大基地规划发展趋势以及省级新能源规划等。

在致辞环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刘译阳表示,“新能源已经进入全面平价甚至是低价时代,未来10年,中国光伏+风电即将进入年新增双超100GW的高速增长期。新阶段也意味着新变化,例如指标增多、商业模式增加、产业链价格波动、技术竞争加剧以及土地、配储等。在历史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需要全行业同仁们,群策群力,共同为我们的绿色青山,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世殊指出,国家能源局已经明确风电光伏年新装机1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以上已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也意味着新挑战,例如沙戈荒、海上风光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对精细化的设计要求愈来愈高,如何保障新产品新技术在新场景应用上的高效、可靠、稳定,仍需设备企业、开发企业以及设计院等共同研究充分交流。

新使命 新探索

新能源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能源转型既要低碳但也要安全可靠的供应,因此,发展趋势正愈发明朗。从中央层面而言,先立后破、消纳、减碳、新能源更突出的位置是几个核心关键点。有关机构预测,到2060年风光新增总规模约80~90亿千瓦,落实好这个目标还是要坚持5个并举、4个发展的基础路线。

“双碳”目标的推进,离不开央国企的带头支持,华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认为,“高比例的新能源需要高质量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必然是对发电侧和负荷侧的分级管理。总体来看,合规经营、‘基因工程’管理、有效的项目或产品策划管理、政策导向、有效运营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能源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其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在成本方面可能会超过现有的一些判断与预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风电平均度电成本到2025年可能达到0.24~0.28/度的水平,2023年或到0.27左右;光伏2025年将达0.25左右,2030年基本可以做到0.2以下。”

针对新能源大基地的规划情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指出,“新能源大基地规划的规模庞大,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资源选择以及消纳困难的问题,从资源保障以及送出通道和消纳安排以及配套调峰都要有相应的安排。单打独斗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式,要走好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的联营、多电源品种一体化开发以及跨界融合等发展路径。”

协力共促降本增效

随着新能源管理权限下发到地方政府,不同地区的新能源因地制宜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线。就四川的新能源电力发展与规划方面,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分公司总经理侯彦硕介绍到“‘十四五’期间,四川制定了风电10GW、光伏22GW的发展目标。目前‘三州一市’规划了超8600万千瓦的光伏基地,风电规划了1241万千瓦,2022年光伏在建规模已超10GW。”

新能源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关键设备的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产品及市场总监唐正恺表示,“新能源全面平价后,度电成本降低之外的关注核心更多的转变为与整个电力系统的融合与配合。针对新变化,天合迭代了210N型组件、跟踪支架的创新以及储能安全的进一步管控,在增效降本的同时也通过加严测试以便更好的适应沙戈荒、海洋等极端应用场景。”

针对当下光伏组件的技术迭代形势,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组件产品开发负责人夏正月指出,“PERC技术已经在渐渐退出,N型技术正占据主流,目前主流的N型技术主要为TOPCon、HJT与TBC,通威现在异质结、TOPCon以及TNC都有在做,预计今年年底电池产能达100GW、组件产能达80GW,未来将更好的把电池+组件一体化做好,为行业提供最低LCOE以及品质最优的产品。”

风电方面,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陆上解决方案负责人翟瑞秀则分享了西南地区风电发展的挑战以及综合解决方案。“陆上风电基地主要集中的西南地区,其面临的开发挑战是风速低、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等等,针对上述挑战,远景从散热、老化、载荷、防雷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推出了更加可靠更加经济更加安全的风电机组产品。”

面对当下N型光伏组件的替代进程加速,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光伏解决方案总监于瀚博表示,“N型组件相比PERC,转化效率、双面率更高、功率衰减更低,其度电成本更低的同时,土地、支架、线缆成本节省则带来更低的BOS成本,预计今年晶科的N型产能将达42~50GW。”

高效光伏电站除组件外,逆变器也是其关键设备。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李金虎认为“光储并济数字互联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举措,阳光电源则深度融合了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以及储电技术,从1500V的推出到储能MEPT的实现,再到依托AI技术实现了光、储、信的融合发展,阳光电源致力光储协同发展共促能源转型。”

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副总裁李浴辰就最优度电成本表示,“隆基目前已经推出基于HPBC技术Hi-MO6组件,其转换效率相比PERC与TOPCon均有显著提升,无栅线和背面焊接的设计带来了更好弱光性能与更高的安全性。隆基渴望通过领先的产品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以及先进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用高性能和高标准,不断的向实现全生命周期对度电成本方向迈进。”

基地化发展

在基地化发展与系统创新环节,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首先分享了技术创新引领新能源电力开发投资。他表示,随着未来环境的新变化,新能源发展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向海洋的新能源开发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同时,面向就近就地消纳的制氢等新领域,能源开发企业也需要重视,这也带来了技术、模式等方面的投资风险。新技术、新领域要求投资建设企业必须时刻保持学习姿态,既要发挥既有基础优势,又要掌握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动向和基本理论;同时,投资建设企业还应加强主动探索能力,锻炼构建商业模式、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总工程师惠星认为,在大基地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前期工作,符合国家总体规划,比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以沙漠、荒漠、戈壁、采煤沉陷区为重点,还要符合国家电力规划,衔接地方相关规划。同时还要科学论证,确定能源品种、规模,尽可能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性。另一方面,新能源大基地储能配置要满足系统调节需求,因地制宜,结合资源条件、成本经济性选择储能类型。同时,惠星呼吁尽快建立大基地项目生态建设标准。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技术支持经理杜小洞分享了其高效组件在光伏电站领域的应用创新。晶澳主流产品均技术采用新一代零间距柔性互联技术,具备更低衰减、更低功率温度系数、更优异弱光性和可靠性等特点,为电站带来更多发电量。

作为水光大基地推进的代表企业,雅砻江水电公司的坷拉水光互补电站于去年启动开工,“在水电、风光新能源具有天然互补特性的流域内,利用水电或抽水蓄能调节性能优异、启停迅速、运行灵活的特点,将风光能源就近接入,由水电站或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节,平抑风光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将风光新能源转化为优质电能,实现风光新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化、高质量发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周洪波介绍到,雅砻江水电就此进行了水风光互补运行特性、水电站设备适应性、电力消纳送出、接入电网电能质量等专题研究,以支撑大规模水光互补电站的开发建设。

大尺寸210mm组件领先企业,在本次论坛中,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产品管理与规划高级经理高星介绍了天合光能N型i-TOPCon核心技术,以及至尊N型组件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量、高可靠性和低LCOE的“四高一低”核心优势。天合光能至尊210+N产品家族从度电成本出发,落脚点又归于度电成本。兼具高发电量、高可靠性的组件产品可直接增加电站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发电总量;高功率、高效率则可以带来高组串功率优势,从而降低系统BOS成本,降低项目初始投资。基于这一底层逻辑,天合光能210+N至尊组件可以带来更低LCOE,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

厦门科华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总监李硕认为,“新能源渗透率的增加对电力系统考验巨大,就光伏而言离不开与大电流组件的适配,逆变器厂家要灵活匹配各种组件,此外,与电网更友好的互动以及降低系统造价是整个行业都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深入推进,新能源倍速发展,装机和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煤电逐步减少,使得系统传统调节资源减少。通过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网储互动和源荷互动等多种交互形式,更经济、高效和安全地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动态平衡能力,实现能源资源最大化利用。此次中国三峡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济中心副研究员杨尉薇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进行了解析。他提出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要考虑的四大要点:一局部资源优化整合与建设;二一体化模式;三体制机制灵活应用;四以需求为导向。

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地面电站解决方案总监霍俊就华为智能光储解决方案助力清洁能源大基地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探讨。他表示,清洁能源基地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以及占地大&地处偏远的特征,将带来并网、运维、收益、安全四大挑战。华为大基地解决方案则通过三个融合,打造“自动驾驶”的清洁能源基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他还强调,未来新能源发展将从政策+商业驱动向商业+技术驱动转变。

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赵航分享了光伏基地“三重增效”创新解决方案。他从产品特性创新、整体电站设计创新、全场景布局创新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整体电站设计创新方面,他提到要配合特高压外送通道、光储融合促进消纳,持续加强电网支撑力,持续焕新通信控制技术等。

技术与趋势

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延慧就2023年光伏产业链及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InfoLink预期2023年全球新增组件出货规模保守将来到338GW,YoY达到22%。电池技术趋势方面,赵延慧表示,目前宣称布局的高效电池技术产能已突破1100GW, 其中超过800GW为TOPCon技术。TOPCon 产能的快速增长,促使TOPCon将成为继PERC后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此外,InfoLink还对产业链价格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硅料方面,供应体量增加之下仍将回归下跌趋势、价格前高后低;硅片产能规模大、产量增加趋势不变,但是P/N型硅片价格差异可能扩大;电池片价格短期波动,后续价格分化趋势增强;组件价格持续混乱,预计下半年下跌幅度加大。

技术方面,支架的创新对电站的建设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光伏支架领军企业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发中心负责人杨颖此次分享了“双碳双控”下光伏结构设计的机遇与挑战。太阳能发电占地面积大,土地/屋顶资源日渐紧张,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此中信博推出全球首创天双跟踪系统,拥有1P多点平行驱动+双排联动组合跟踪系统。天双采用六维方圆主梁设计,立柱间距可达到10M+,立柱安装成本降低20%,预制桩成本降低20%,EPC成本降低约2%;在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天双跟踪支架也有比其他跟踪支架更优秀的装机容量表现。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可再生能源EPC及电站业务中国区总监宇明分享了“将安全理念贯穿直流侧连接的始终”。他表示,安全可靠的直流侧连接系统及生命周期内性能持续优化,是光伏电站成功的关键。更高质的产品、更规范的安装、更精细的运维是提升直流侧连接安全的主要手段。

支架技术探索

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何春涛就“大 (中) 跨距柔性支架技术与多场景应用”进行了分享。对比传统支架柔性支架的优势明显。一是节约用地:同刚性支架相比,柔性支架可节约山地用地25%以上。二是减少基础工程量:当阵列东西长度达到500米,每兆瓦柔性基础181根,传统刚性265根,柔性支架基础减少31%。三是减少支架用钢量。四是安装便捷,光伏组件采用滑移法安装,无需对檩条安装孔,安装效率提升20%。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跟踪支架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强生官分析了“基于风工程的智能跟踪支架可靠性与效益提升路径探索”。天合跟踪产品结构硬件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需求,解决方案提供铁三角销售服务,包括商务、技术和交付三大职能,旨在项目的初期、中期给快速的响应和专业的技术和交付方案。强生官强调,天合一直以来严守质量底线,持续技术创新,为此他也对跟踪支架发展提出守住质量底线、提升行业标准、加强友商合作的展望。

福建安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王鹏飞分享了安泰新能源跟踪支架一站式设计与服务。从2006至今,安泰新能源深耕光伏支架产业已有15年,可提供全流程服务一站式解决;其次,从地面到屋顶,安泰均能提供全场景支架解决方案。此次,王鹏飞介绍的,驭光SPACE是全球最长多回转单轴1P独立跟踪系统,适用于大型平地地面电站,创造性地加入无限延展设计,最长可达240m,可匹配各主流大尺寸组件,可适配大组件组串4串以上,与清洗机器人匹配更优,可有效降低支架系统成本达18%。

威光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沈夏明介绍了威光科技三种柔性支架:一是大跨度鱼腹式三层索柔性支架(三层四索结构);二是适用于山地、鱼塘、污水厂的三索联排柔性支架(双层三索结构);三是适用于山地的单层索柔性支架(单层双索结构)。他还表示,柔性支架跨度比固定支架更大,基础用量更少,同样前提条件下,用钢量更少,成本更低,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我国新能源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周期,管理方式与开发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此次论坛从新能源发展理念、创新设计方案、大基地规划发展趋势以及省级新能源规划等方面对行业进行了全面指导,相信可以助力行业更好向“碳达峰、碳中和”进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