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重点企业开展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是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进一步发挥优秀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日前,国务院国资委最终确定“三个标杆”包含200家标杆企业、100个标杆项目和10个标杆模式。中核集团1个模式入选标杆模式,2个项目入选标杆项目,2家企业入选标杆企业。

集团官微对入选的标杆模式、标杆项目和标杆企业逐一进行展示介绍。本期微信聚焦入选国资委标杆项目的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

中核集团按照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核科技工业的主体作用,围绕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这一定位,积极对标世界一流,策划并实施了“新时代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打造以“一体两翼”建设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创新2030”工程为支撑的项目体系,以23家科研设计单位及125个研发平台为主体的能力和研保体系,以加强青年、科技带头人、首席专家、院士的梯队培养为抓手的人才体系,以不断深化改革为主线的制度体系。中核集团相关管理工作曾获得国防科工管理创新一、二等奖各一项,被国资委评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与清华大学等高校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工作,得到国家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在中央企业中形成了“领头雁”的良好示范效应。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634

加强顶层设计,专业管理能力突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紧迫。中核集团结合对标分析发现的不足,以系统思维优化先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从“一体两翼”体系、科研项目体系和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三个方面精准确定管理提升措施,专业管理能力突出。

完善“一体两翼”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集团公司科研平台等创新“本体”建设,引入淘汰机制优化现有研发平台,对连续两年评估排名后20%的平台进行摘牌,改变过去“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积极建设“国际翼”,持续推进与俄法等“老朋友”全面合作,拓展与欧洲关键小国等“新伙伴”深入合作,筹划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国外研究机构中国研发中心;优化完善“国内翼”,以共建研究机构等为抓手,以面向合作单位支持“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的“领创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拓展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强化科研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

瞄准“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战略核力量建设,逐渐步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应用一代”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启动“创新2030”工程,统筹推进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体系架构、基础前沿探索“三条主线”,包括40余项型号(产品)开发工程和先导技术研究。系统全面梳理了核领域“卡脖子”技术,积极承担国资委“1025工程”任务近20项以及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189专项”任务60余项。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659

中核集团科研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示意图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以体系化思维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中核集团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方案》,打造集政策体系、科技成果、孵化平台、金融资本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一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并推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持股。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优质项目筛选机制,策划并举办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建立动态优质技术成果库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转化孵化示范平台策划,组织申报“双创”国家示范基地,策划推动设立孵化平台“核创空间”。四是引入市场化机制,策划并推动科创基金设立,加速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703

坚持目标引领,对标提升效果显著

中核集团以2030年实现总体“并跑”、2040年基本建成核工业强国目标为引领,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升效果显著,为产业升级发挥了显著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小核心、大协作”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中核集团已形成“小核心、大协作”协同创新格局。内部已建成定位明确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平台体系,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三大类研发平台共125个,基本做到在核创新链的每个环节都有研发平台支撑。与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境)外9家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中核集团海外研发中心”于2020年揭牌成立并签署未来3年科技合作路线图。与清华大学、哈工程、上海交大等6家单位共建研究机构,已支持科研项目一百余项,经费近2亿元。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707

中核集团“一体两翼”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中核集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加大攻关力度,取得了以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逐渐形成“海陆空天”全领域、“大中小特微”全型号的型号产品体系。“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中国工业大奖1项;国防科技奖22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申请专利超15000件,授权专利超8000件,获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各1项,优秀奖18项;发布国际标准4项,在核反应堆设计与实验、铀矿勘查与采冶、聚变堆、核工程建造技术等领域的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灯塔效应

中核集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初见雏形。2020年成果转化62项,较2019年增长37.7%,合同收入30317万元,实现激励2094万元,较2019年增长5.65倍;第一届科创大赛共征集项目867项,通过市场化模式筛选,目前已有36个项目获得社会投资意向,其中一个参赛项目已组建公司并在集团的孵化下,深度参与中核集团和榆林市合作首期投资六千万的科创新城绿色零碳智慧能源产业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延庆冬奥村等国家重大项目;首个科技人员持股项目“原子能院辐照加速器项目”顺利实施,技术人员获得股权奖励1500万元,成功吸引外部投资9000万元。项目的成功实施已形成灯塔效应,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显著激发了创新活力。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711

坚持制度先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中核集团坚持制度先行,将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集智攻关、“揭榜挂帅”、“赛马制”、末位淘汰等创新模式固化为制度,已形成以《科研管理规定》为总纲,以涵盖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创新考核、激励机制等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及管理细则为核心的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相关做法制度规范、流程高效、方法科学,已在中核集团下属科研院所及企业广泛应用并形成示范效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714

中核集团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微信图片_20210811093717

坚持改革创新,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

中核集团坚持改革创新,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出“组合拳”,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为保障,以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核心,建立了不断优化改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型谱体系支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落地

创新性建立系统的型谱-技术体系,涵盖核动力、核能、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9大领域,95项型号产品构成核强国重要内涵,460余项关键性能指标作为对标先进性的基本依据,580余项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科研立项指南,支撑型谱对标图和技术体系表,成为“创新2030”工程目标得以落地的路线图。

利用创新联合体等新机制培育科技创新“新势力”

最大程度、最高效率集聚、统筹各方优势科技资源,牵头组建“先进核能关键装备及技术创新联合体”等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以及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强大的创新攻关合力,成为集团公司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新势力”。

采用科研人员持股等新模式丰富科技创新奖励矩阵

将科技和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重点指标直接纳入绩效考核,并与全员工资总额以及单位负责人业绩工资挂钩。设立“钱三强科技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建立了以科研人员持股为代表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实现企业与人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了矩阵式的科技创新激励奖励机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