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是加里西亚的中心城市和首府,是外国投资者和石油工人进出油田的集散地。无论是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还是德国人,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称为利奥波里塔人。

1918年10月17日,匈牙利宣布终止与奥地利的联盟,奥匈帝国解体;10月31日,乌克兰军官带着他们的步枪手和平地解除了驻守利沃夫的奥匈帝国军队的武装,把乌克兰国旗插在利沃夫市政厅的门楼上;同一天波兰故都克拉科夫市获得解放,紧接着卢布林和华沙获得解放;11月3日奥地利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

11月4日,奥地利皇帝卡尔一世退出政坛,将奥地利的事务移交给德奥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人,以及在他的非德意志领土上新成立的各个政府,哈布斯堡王朝终结,加里西亚不再是奥匈帝国的领地;11月7日波兰社会党在卢布林市宣布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1月19日,乌克兰民族议会在利沃夫宣布成立西乌克兰共和国。自此,波兰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对遥远加里西亚激烈争夺的序幕正式拉开。

逐鹿加里西亚

城头变幻大王旗

根据哈佛大学阿利森·弗雷格·弗兰克教授所著的《奥地利繁荣的石油帝国:加利西亚》一书记载,加利西亚地区的冲突从一开始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上:首都利沃夫和多罗毕其——保瑞斯莱夫石油区。无论花落谁家,后者的石油产出都将为新成立的国家提供可观的财政保障。

在战前十年,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石油储备只存在于东加利西亚,而且集中在多罗毕其地区。西加利西亚确实拥有大型炼油厂,但这些炼油厂的原料依赖于东部的油田。

无论是波兰民主共和国还是西乌克兰共和国,双方都没有可以合法宣示主权的国家领土,更没有明确的国家边界,所以没有人知道东加里西亚和西加里西亚到底该是谁的领地;他们都没有军队或警察,没有自己的议会机构,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建制;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司法程序和法律制度,也没有管理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所以没有人知道该如何管理东加里西亚和西加里西亚。

不一样的是波兰有一个核心领导人——约瑟夫·毕苏茨基和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不隶属于任何强国的独立国家。

毕苏茨基1867年12月5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扎拉瓦斯的一个败落的贵族家族庄园,隶属于立陶宛大公国。毕苏茨基家族尽管贫困潦倒,却拥有波兰爱国传统。约瑟夫与他的兄弟们一起,在母亲教导下学习当时被俄罗斯当局禁止的波兰历史和波兰文学,因为父亲参与了反抗俄罗斯对波兰统治的起义,他被多尔帕特大学(位于现在的爱沙尼亚塔尔图)拒收。

1887年3月22日,毕苏茨基以参与密谋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莫须有罪名被俄罗斯当局逮捕。但事实上参加这次密谋行动的是他哥哥而不是他,他的哥哥布罗尼斯瓦夫被处以在西伯利亚强迫劳役的处罚,他则被判在西伯利亚流放五年。他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与俄罗斯的斗争中度过。

在流放期间,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占卜看相的吉普赛女人,被死死缠住,非要为他算命不可。年轻的毕苏茨基被缠得万般无奈,最后伸出手掌让她看相。那个吉普赛女人一见他的手相,吓了一跳,惊呼“你是未来的沙皇”,话音未落,撒腿就跑,更不用说向他要钱了。

后来他没有成为“沙皇”,而是变成了波兰历史上的“拿破仑”。他组建了波兰军团,准确预测到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预感到俄罗斯帝国会被同盟国击败,而同盟国又会被西方势力所击败。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带领他的军团站在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一边,以确保击败俄罗斯,1917年俄罗斯战局危急时,他又不再支持同盟国。

反观乌克兰一方,不仅仅缺乏像毕苏茨基这样的核心人物,甚至没有明确的建国目标。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俄罗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和苏维埃政权。

这两个政权同时渗透到了乌克兰,且都不希望乌克兰独立。1917年3月17日,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和乌克兰社会革命党联合一些当地社会团体成立了乌克兰中央拉达,这是乌克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和团体的联合机关,于是第三股政治势力出现在乌克兰的大地上。

中央拉达的核心人物是米哈伊尔·格鲁舍夫斯基,他出生在霍尔姆城,父亲是中学教师,20岁就读于基辅大学历史系,28岁就任利沃夫大学历史学教授。奥匈帝国的宪政体制远较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宽松,格鲁舍夫斯基的社会政治活动树立了他在乌克兰渐进主义者协会中的威望,很快成为了这个协会的领导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俄国当局放逐到辛比尔斯克,而后又转到喀山,最后到莫斯科,1917年3月25日返回基辅,全面主持中央拉达工作。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格鲁舍夫斯基似乎更加重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所以他主导的中央拉达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帮助俄罗斯成为各平等与自由民族的联邦,乌克兰本应“完全脱离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是他却把乌克兰的前途局限在民族地域自治,而且是以把俄国改造成为联邦制的民主国家为先决条件。

更糟糕的是他把全部的赌注都压在了俄国临时政府的身上,即便是在临时政府被推翻后, 中央拉达仍然宣称:在不从俄罗斯共和国分离出来、保持其统一的情况下,立足于乌克兰,用乌克兰的力量来帮助整个俄罗斯,以便整个俄罗斯共和国成为各平等与自由民族的联邦。

所以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形成了与苏维埃政权坚决对峙的局面,在国家层面就处在分裂状态。1918年2月,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这注定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国家,更没有得到人民的响应。为了将布尔什维克赶出基辅,1918年2月9日,中央拉达与同盟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乌克兰向同盟国提供了他们最需要的农产品,尤其是乌克兰的谷物。

然而,1918年4月下旬,就在中央拉达同意提供100万吨粮食的几天后,德国人对其政府产生了不信任,解散了中央拉达。他们策划政变将巴夫洛·斯科罗帕德斯基将军推上了权力的舞台,使他成为一个只受德国和奥地利司令部指挥的独裁者。

一战结束的时候,在除利沃夫以外的区域,中央拉达再次接管政权;利沃夫则由科斯特·列维茨基领导的乌克兰国民议会武力夺取了政权,并于11月19日宣布成立西乌克兰共和国。列维茨基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律师,在利沃夫有自己的律师行,与加里西亚的各大企业有广泛接触,对奥匈帝国的宪政体制情有独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1914年8月3日,他创建了乌克兰“总拉达”,“总拉达”的目标与格鲁舍夫斯基的中央拉达完全不一样,“总拉达”号召所有乌克兰人要与自己“最大的朋友”奥地利一道,为反抗“最凶恶的敌人”沙皇俄国而战,宣称“奥匈君主国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俄罗斯败得越惨,乌克兰人获得解放的日子就越近”。

他的纲领目标非常明确,“争取在第轰伯河地域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总拉达”创建了第一支乌克兰部队——乌克兰军团,青年人积极响应,报名者近3万人。但是由波兰人主导的奥匈当局对单独建制的乌克兰人武装心存疑虑,最后只批准2500人的建制。

“聪明”的波兰政府

在加利西亚油田控制权的争夺战中,西乌克兰的军队是主力。1918年11月8日午夜,波兰民族主义者试图出人意料地夺取石油盆地的控制权,但他们发现无论在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比不上已于此前到达这个地区的乌克兰人。

十天后波兰军队抵达利沃夫,迅速将乌克兰人驱逐出这个城市,形成了波兰人控制利沃夫、乌克兰人控制油田的对峙局面,双方都不满足于加利西亚一半的财富,于是著名的“波乌战争”爆发。

“波乌战争”让列维茨基和格鲁舍夫斯基都认识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乌克兰。于是在1918年12月1日,两个“拉达”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基辅以南的法斯蒂夫镇火车站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联合法案》,将两个乌克兰国家合并为一个国家。

但是,形式上的联合并没有形成合力,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不得不坚守在东加里西亚的故土上抵御着来自西部波兰的占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又不得不在东部和中部忙于同不断强大起来的俄罗斯红军作战。两条战线的战争消耗远远超出了新生乌克兰的能力。

毕苏茨基领导下的波兰政府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占领加里西亚,夯实波兰的边境线。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而且在外交上、经济上,甚至在石油工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上都在有序地推进。

他们首先约谈了英国第一石油和管道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查尔斯· 珀金斯。珀金斯是一战期间被协约国任命为保护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其他协约国在加利西亚石油利益的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们告诉珀金斯,“一旦发生战争,所有油田就有被摧毁的危险,如果乌克兰人掌控油田,就意味着油田和石油工业的毁灭。波兰的利益与协约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石油工业是以协约国公民的资本、波兰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为基础的。乌克兰人行政当局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掌握必要技术技能的人员来管理油田,这将毁灭协约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毁灭波兰工人和工程师”。这是波兰政府一种迂回的心理战术,他们想通过在加利西亚投资的协约国企业业主来影响协约国对加利西亚归属问题的政策。

“波乌战争”久拖不决,让协约国的头头脑脑倍感焦虑,协约国不惜一切代价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特别是法国,由于布尔什维克控制了加里西亚东部的部分地区,法国不能再把俄罗斯当作对付德国对手的盟友,而希望用波兰取代俄罗斯。于是波兰成为法国安全政策的“中心纽带”,他们坚持让强大的波兰拥有自己的油田,成为西欧安全的保证人。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代表组成的最高委员会成立,波兰派出了两名代表加入了这个委员会。在最高委员会设立了若干领土委员会,波兰领土委员会由法国外交官朱尔斯·康邦担任主席 。

逐鹿加里西亚

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波兰人的战术成功了,帕金斯亲自出马,在巴黎和会上积极游说协约国的代表,支持波兰对东加利西亚的领土要求,他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向大会展示联合石油公司在加利西亚石油工业的规模,这份备忘录声称:英国在加利西亚的投资总额为1012.5万英镑、法国4480万法郎、比利时2000万法郎。

波兰总理帕德雷夫斯基立即向停战委员会提交了这份文件,并在谈判会上陈述说:“法国和比利时的数字肯定被低估了,波兰资本只占加利亚石油业的20%,德国和奥地利控制了40%,英国、法国和比利时投资者控制了另外40%。事实上战前加利西亚石油工业总投资市值已经达到了2.75亿法郎,到1919年英国公司股东发行了2970万法郎,而法国和比利时公司股东共同发行了4760万法郎。投资于加利西亚石油产业的外国资本总量如此巨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不愿意看到投资者与油田的联系被永久切断;珀金斯先生之所以不愿意让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他不仅代表了联合石油公司,还代表了英国最大的公司之一——英国第一石油和管道公司,他的职责是确保包括英国第一石油在内的所有的石油公司在加利西亚的投资不会因为变幻莫测的局势而受到损失”。

为了解决波乌边境之争,1919年2月15日,最高委员会成立了一个调解委员会,由法国约瑟夫将军领导,又是法国人。第三天,约瑟夫将军带领他的联军远征队从华沙出发,前往利沃夫执行停战调解任务。2月28日联军使团召见了波兰和乌克兰的代表,提出了停战条件,要求他们在1919年3月5日晚8点前回应约瑟夫将军提出的边境分界线。

沿着这条分界线,几乎三分之一的东加利西亚,包括利沃夫和多罗毕其——保瑞斯莱夫石油盆地,将被波兰占领。为了尽快达成停火协议,联军使团保证,这是临时的分界线,巴黎和会将确定最后的分界线。

面对约瑟夫将军所提出的方案,刚刚合并统一的乌克兰拉达领导成员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作为乌克兰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西蒙·彼得留拉,一直在东线指挥与布尔什维克和怀特军队的作战,布尔什维克军队大规模进攻和占领法斯蒂夫市,让他心急如焚。他准备以牺牲东加利西亚地区为代价做出让步,以获得与波兰的和平以及协约国对乌克兰共和国的承认,他接受约瑟夫将军的建议,试图为欧洲各国认可乌克兰共和国开辟道路,并从欧洲各国获得弹药和军事物资援助,以继续为乌克兰的独立进行斗争。

然而,接替列维茨基后来成为乌克兰议会主要负责人的耶芬·彼得鲁舍维奇,一直在为反对波兰吞并加利西亚而苦苦挣扎,在奥匈帝国时代,他就与捷克和斯洛伐克议员共同制定了一个民族自治的提案,第一次提到西乌克兰的民族自治。他完全不能接受约瑟夫将军的建议,不同意将领土割让给波兰。他的观点得到了乌克兰大部分高层官员的支持,西蒙·彼得留拉争取协约国支持的计划失败了,约瑟夫将军的调停无果而终。

但是这次调停,让约瑟夫的方案基本被协约国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约瑟夫提出的“边境分界线”与波兰总理帕德雷夫斯基立即向停战委员会提交的方案十分接近,所以康邦委员会接受了帕德雷夫斯基提交的备忘录关于东部和北部边境划分的建议,波兰东部边界路线的立场似乎完全被波兰事务小组委员会内部讨论所掌控,而这个小组委员会的负责人又是法国人——亨利·勒隆德将军。

这个小组在1919年4月7日,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结果被呈送给波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朱尔斯·康邦。被“红军”、“白军”和“波兰军”一起痛打的乌克兰最终一派涂地——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最终也投靠了波兰人。

1919年4月22日,委员会通过了边界的最终提案。委员会的报告说:“委员会一致决定波兰的东部边界,延伸到东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前边界。”这份报告提出的划界与后来的“寇松线”是一致的,乌克兰不在了,已经没有人在乎乌克兰的想法了,最高委员会希望把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白俄”政府确认。

这个被期待的未来政府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前政府的合法继承者,是《友好协约》的忠实成员。但是“假设的未来俄罗斯将在这个问题上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这个最终结论对波兰而言,是一个不利的决定。于是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波苏战争”爆发,波兰赢得了这场战争,事实上,法国人再一次站在了波兰人的背后,战争一开始,法国就向波兰提供了高达3.75亿法郎的军购贷款,“寇松线”最终被确定下来。

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1920年9月,法国政府开始动用政府资源,将华沙置于外交压力之下,开始抢占加里西亚的石油资源。

“波苏战争”后,波兰政府对加利西亚石油企业进行大规模国有化和封存,波兰政府的行动让法国企业倍感压力,法国投资者敦促政府通过支持收购德国公司和限制波兰在加利西亚石油管理方面的统制政策来保护法国的国家利益。

在法国外交压力下,波兰不得不放弃自主发展石油工业的想法。在完成对德国石油企业的收购后,截至1920年底,法国企业已经拥有了加利西亚大约80%的石油产量,并在1922年2月6日与波兰签署了一项石油公约,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个公约允许法国与波兰政府合作建立出口公司名单,名单里的公司可以自由出口加利西亚石油及其衍生品,并享受通常为国内消费制定的优惠税率。波兰保留了确定国内消费石油数量的权利,但它不得不放弃之前试图实施的保护主义政策从此展开了法国石油公司掌控加里西亚油田的全新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