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启仁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中国能源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能源安全事关发展安全、国家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改善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三峡能源作为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从政治高度看待能源安全问题,心系“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克核心技术、带动产业进步,推动新能源“立”得起、“站”得稳,切实担负起端稳“能源饭碗”的使命担当。
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投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三峡能源以当好能源科技革命排头兵和主力军为己任,将科技创新视为主责主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科技创新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按照“分类分级、分层分步”原则,研究制定了《科技工作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创新奖励激励管理》等专项制度,形成以《科技工作管理制度》为统领、10项专项管理制度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优化管理模式,统筹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理念贯穿于项目全周期,在项目前期开发、工程建设、电力生产各阶段聚力攻坚核心技术。明确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必须增加科技创新内容,并将科研试验费列入概算。

三峡能源:加强科技创新 端稳“能源饭碗”

2021年7月,三峡如东海上换流站准备进行安装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源保障。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工程可研阶段设立“科技创新篇”等,多渠道争取研发资金,近三年公司科技和研发投入逐年攀升,科技投入强度由2.86%提升至4.33%,研发投入强度由0.28%提升至2%;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激励与容错体系机制,拟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并加大了研发投入的考核权重,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开展方式。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深化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创建了16家创新工作室,打造解决问题的“攻关站”和培养技术人才的“练兵场”,挖掘孵化70项专利,大幅提升技术专利拥有量;鼓励员工进行“小”“微”创新,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核心技术研讨”“仿真培训”等活动,创新成果获中电联电力职工创新奖、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质量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机制、管理、平台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三峡能源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开花”、成效凸显。截至目前,三峡能源已承担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课题)15项,其中5项为项目牵头单位;拥有国内有效专利180项;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主编或参编企业标准90余项;荣获中电联电力创新奖一等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8项省部级或行业级科技奖励。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三峡能源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三峡能源聚焦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需求,以攻克新能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以“科技研发+示范应用”为应用模式,以“风光三峡”和“海上风电引领者”重大工程为载体,谋划立项了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打造了一批新能源“大国重器”。
为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挺进,三峡能源在广东阳江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打造了“海上风机基础博物馆”,联合上海院、华南理工大学及供应链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率先具备大容量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该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江苏如东,三峡能源联合华东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共同研究、投产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海上风电项目,输送容量和电压等级指标均为国内外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之最。
三峡能源:加强科技创新 端稳“能源饭碗”

三峡阳江海上风电项目

近年来,乘着双碳的东风,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升。三峡能源以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夯实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为目标,开展了源网荷储、光热发电、绿电制氢等新业态的先进示范,实施大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多场景、规模化电解水制氢,钠离子储能电池等新技术的前瞻探索,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三峡能源策划、建设了国内最大“源网荷储”项目,采用新能源、电网、储能、负荷相互协同优化的供电技术,解决新能源消纳及其所产生的电网波动性等问题,并为当地电网提供调峰。该项目首期已于2021年底并网,二、三期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22年底并网。在山东庆云,投产了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首次采用全球最先进的1500V液冷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首批年产万吨级绿氢的纳日松4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一步策划实施风光火储联合高效先进绿色清洁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外送基地,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开发、高比例送出、高效率消纳。
建设创新平台、凝聚创新力量,推动上下游融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峡能源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快构建企业牵头、科研单位支撑、产业链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攻克难题,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三峡能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一南一北两个科技创新基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提高现代化和安全水平:聚焦海上风电先进装备示范与推广,在福建投产海上风电产业园,推进海上风电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该产业园先后下线亚洲当期最大容量10兆瓦、13兆瓦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实现我国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新纪录的不断刷新、自我超越。锚定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在内蒙古建设乌兰察布创新示范园,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联合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依托该基地共同申报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源网荷储企业重点实验室”,争创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特别是在海上风电领域,三峡能源传承三峡精神和三峡经验,积极推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国产化进程。早在2016年即开工建设全球首个大容量海上风机试验风场,共安装来自八家国内外主流风机厂商的14台海上风机,实现通用电气6兆瓦海上风机在亚洲的首秀、安装了当期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金风科技6.7兆瓦海上风机。这一场同行业的“奥林匹克”竞赛,成为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此后,三峡能源持续推动海上风电技术引领。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三峡能源主持和参与的“1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4个项目位列其中,该名单中共有5项海上风电装备,而三峡能源占据了其中3项。
三峡能源还通过公司直投和产业基金投资两种方式,围绕大容量风机研发制造、新型海上风电基础形式、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储能、氢能等领域,投资布局具有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2021年与中科海钠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全球首条1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目前首条生产线已落成。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三峡能源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用更多的科技创新实绩引领能源改革浪潮,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三峡力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