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9日,“欧佩克+”举行了第9届联合部长级特别会议。由于墨西哥拒不接受给它的减产指标,只愿减产10万桶/日,这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没能取得确定的成果。会后“欧佩克+”发布了会议声明,其中提出减产计划,但末尾加了一句:实施该计划的前提条件是得到墨西哥的同意。

4月10日,在G20能源部长特别会议上,沙特阿拉伯等国继续向墨西哥施加压力。墨西哥仍然只同意减产10万桶/日。

4月12日,“欧佩克+”又举行了第10届联合部长级特别会议。会上墨西哥能源部长仍然不松口。最后,其他成员国只好做出让步,同意墨西哥只减10万桶/日。会后发布的会议声明中规定,基本上以2018年10月的产量为基准,“欧佩克+”各国将在5月至6月将日产量减少970万桶;2020年7月至12月,减少770万桶/日;从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量缩小为580万桶/日。

970万桶/日创造了欧佩克和“欧佩克+”的历史最高减产纪录。但是,谈判的艰难为“欧佩克+”减产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且,蒙上阴影的还不仅仅是这个。

墨西哥为何那么执拗?

关心石油问题的人们都知道,最近三年“欧佩克+”的每一次联合部长级会议上,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往往是俄罗斯。几乎每一次,俄罗斯对减产都不太积极,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同意减产。而今年3月,正因为俄罗斯拒绝加大减产,“欧佩克+”会议以失败告终。

4月的减产谈判则不同。俄罗斯爽快地为协议开了绿灯。这次差一点杀死协议的不是俄罗斯,而是墨西哥。那么,为什么过去三年墨西哥对减产没有意见,而这次却不愿妥协?

实际上,墨西哥并不是第一次这么“不变通”。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为挽救油价,欧佩克寻求同非欧佩克国家结成原油减产联盟,以减少世界市场原油供应量。

当时的目标是日减产原油200万桶,其中欧佩克成员国承担150万桶。五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减产50万桶,其中俄罗斯、挪威、墨西哥、阿曼、安哥拉的原油日产量分别被要求下降15万桶、15万桶、12万桶、5万桶和3万桶。但是墨西哥不接受,坚持只减产10万桶/日。

19年后的今天,墨西哥再次咬死只减10万桶。

除了有历史前例,墨西哥坚持不愿意多减产,还有更重要的现实考虑。2016年12月,墨西哥加入“欧佩克+”并接受约10万桶/日的减产任务。不过,在那之前,由于其墨西哥湾油田的老化,墨西哥石油的减产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从2004年开始,墨西哥原油产量就已经开始下降。2004年墨西哥原油产量为384.8万桶/日,到2016年12月,已经下降到235.5万桶/日,减量达到149.3万桶/日,幅度达到39%。

因为产量的惯性下跌,墨西哥完成其在“欧佩克+”框架下大约4%的减产承诺非常轻松。而这次,如果要承担减产40万桶/日的任务,则将超过其被动减产的范围,变成主动减产,即实实在在地要为稳定石油市场做出牺牲。对此墨西哥坚决不同意。

在墨西哥拒绝让步的前提下,“欧佩克+”还是勉强达成了减产协议,但是墨西哥的“闹腾”产生了不良的效果:一些原本可能加入减产合作的产油国看到“欧佩克+”的内斗如此激烈,难免会自问:加入这样的减产联盟,能得到什么好处?其意义又何在呢?。

究竟会减多少?

最后达成的减产协议暗藏玄机。它看起来非常重磅,但其实不然。

4月9日的会议之前,市场的普遍预期是“欧佩克+”将在2020年3月的基础上削减产量。但是,会议声明显示,减产的基准月没选这个月,也没选近期其他的某个月,而选了2018年10月。

为什么?

先看看欧佩克成员国。根据减产协议,2020年5月和6月,除了沙特阿拉伯、伊朗、利比亚和委内瑞拉四国外,欧佩克各国都需要在2018年10月产量的基础上减产23%。沙特阿拉伯的减产基准被设定在1,100万桶/日。

因战乱或受制裁,伊朗、利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石油生产已坠入谷底,所以被免除了减产任务。

沙特阿拉伯等10个欧佩克国家在5月—6月的减产总基数是2,668.2万桶/日,按照23%的减产比例,需要共减产613.7万桶/日。然而,从2018年10月至今,由于种种原因,这10个欧佩克国家的总产量已经减少了很多。

比如,安哥拉2018年10月的原油产量是152.7万桶/日,到2020年3月已下降到140万桶/日,所以它只需要在2020年3月的基础上再减产22.4万桶/日而不是像协议说的减产35.1万桶/日,就能完成减产任务。其中的差额是12.7万桶/日。

沙特阿拉伯的量更加可观。根据会议声明,它需要在1,100万桶/日的基准上减产23%,即253万桶/日。结果,沙特阿拉伯需要把它5月和6月的产量下降至约850万桶/日。2020年3月,它的原油产量为973.3万桶/日。这就是说,如果以最近月份(这也是市场人士原本普遍预期的月份)为基准,沙特阿拉伯大约只需要减产123.3万桶/日,而不是253万桶/日。

总体上,由于减产基准月从2020年3月挪到了2018年10月,欧佩克各成员国将少减产172.9万桶/日。

非欧佩克国家的情况类似。比如,2018年10月,阿塞拜疆原油产量为71.8万桶/日,到2020年1月,已经下降为66.5万桶/日。分别以这两个月为基准减产23%,两者之间的差额为1.2万桶/日。也就是说,“欧佩克+”减产协议下阿塞拜疆的减产量比市场原本预期的低1万桶/日以上。

“欧佩克+”使用的减产基准比市场预期的更高,其减产量比市场预期的更少,这无疑会影响其减产效果。

美国说了算

四月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凸显了美国说了算、欧佩克靠边站的事实。

欧佩克已经被边缘化。

首先,以往历次“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是维也纳欧佩克秘书处刷存在感的最佳时刻。每次开会,高官与记者云集,世界聚焦。但是,这次网络谈判说明减产会议并非一定要在维也纳开。

更重要的是,欧佩克的影响力明显旁落。过去几年,随着页岩油的崛起以及美国石油产量的猛增,市场里关于欧佩克地位弱化的言论越来越多,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三巨头”被认为替代了欧佩克,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宰者。不过,那些都是抽象的评论。四月会议则清晰表明世界石油格局已进入美国主导的时代。

这次减产运作,从一开始就由美国把控,欧佩克则靠边站。4月2日,特朗普发出推文,表示“刚刚与我的朋友沙特阿拉伯王储MBS交谈过,王储已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谈过,我期待并希望他们将削减大约1,000万桶产量,甚至更多,如果真的如此,这将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大有好处!”随后他又补充写道:“减产规模最高可达1,500万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现在回头来看,虽然特朗普说的并没有兑现,但在他发推的前后,四月谈判的基调就已经被敲定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欧佩克和“欧佩克+”被抛在了一边。特朗普像班主任,普京和萨勒曼像班长和副班长。4月9日和12日的“欧佩克+”的两次部长级会议,其实都是20多个同学,在班长和副班长的带领下,讨论如何落实班主任安排的活儿而已。

这次的博弈,美国显然是最大的赢家。美国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能源霸权得到了扩展。

如果杀敌一千,自己损失八百,那已经是胜利。这次特朗普政府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自己没有承诺减一桶油,就让“欧佩克+”同意减产970万桶/日。美国无疑大获全胜。

会前,俄罗斯等产油国要求美国也得减产,否则它们也不减。结果呢?4月12日的会议声明确认了20个产油国将联合减产,但美国政府“片叶不沾身”,一句承诺都没有。

诚然,美国能源部长丹·布鲁耶特说过,估计到2020年底,美国原油日产量将下降约200万桶,甚至可能达到300万桶。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些数不可靠。美国产油商,尤其是页岩油生产商,个个是弹力超人。油价暴跌后,它们会逐渐减产。但是一旦油价反弹到一定价位,比如每桶40美元以上,它们就会纷纷增产。现在谁敢说到今年底国际原油价格还不能回到每桶30到40美元呢?

不过,美国大获全胜,却不是出于侥幸。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对俄罗斯的减产要求,美国可以置之不理,但反过来却有办法让俄罗斯低头。美国是沙特阿拉伯的保护神。沙特王室的安危、沙特的国家安全等都需要仰仗美国的保护。让沙特逆转其石油产量政策,对美国总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近几年,通过对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石油制裁,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能源主导权。此次减产谈判则加强了美国在全球的能源霸权。

因为新冠肺炎肆虐,世界石油消费量锐减。国际能源署估计,4月和5月,世界石油消费预计将同比下降30%和25%左右。面对需求的大幅下挫,供应端的任何努力都无法迅速扭转局势。眼下世界石油业除了尽力抗疫外,还应该耐心等待疫情的缓解。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重要迹象表明,世界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交通运输业和石油消费的复苏。那时候,各产油国将会以更轻松的心情,对待减产协议的缔结和实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