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下跌,未来油气市场将有哪些变化?

近期国际油价暴跌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欧佩克+未能达成减产协议影响,进入3月以来,全球石油市场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

3月9日,布伦特油价和WTI油价最大跌幅均超过30%,创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单日跌幅。3月18日,油市再次发生“跳水”,布伦特油价一度跌至24.88美元/桶,WTI油价跌至20.37美元/桶,较年内高点(1月6日布伦特油价68.91美元/桶、WTI油价63.27美元/桶)分别下跌64%和68%,为近二十年来最低水平。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陷于衰退边缘,石油行业发展前景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油价将何从何从?全球油气市场格局未来将发生哪些变化?又将对中国和国内石油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本轮油价下行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40年间,国际石油市场经历过多次巨幅震荡。根据粗略统计,在本轮油价暴跌之前,国际油价从高点跌幅超过30%的一共有13次,其中跌幅超过60%有4次。

  • 其一是1985-1986年间,受沙特大幅增产影响,国际油价从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下降至1986年4月的9.6美元/桶,降幅达70%。

  • 其二是1997-1998年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布伦特油价从1997年1月的24.80美元/桶降至1998年12月的9.75美元/桶,跌幅约61%。

  • 其三是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布伦特油价从2008年7月的144.49美元/桶降至2008年12月的36.61美元/桶,跌幅约75%。

  • 其四是2014-2016年间,受页岩油气革命以及产油国增产等因素影响,布伦特油价从2014年6月的115.06美元/桶,跌至2016年2月的26.2美元/桶,两年间跌幅高达77%。

回顾此前四轮油价暴跌原因,可以看到其中有两次油价暴跌(1985、1986年、2014-2016年)是由供给侧的严重过剩造成的,另外两次暴跌(1997-1998年、2008年)与金融危机造成的石油市场需求减弱有关。而本轮油价暴跌的原因则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夹击的结果,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在此拿2014-2016年油价暴跌与本轮油价暴跌做个比较。从供给侧来看,本轮油价暴跌与2014年-2016年国际油价暴跌拥有相似的背景,那就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带来全球原油供给侧的强劲增长。

2008-2015年,美国原油产量从500万桶/日增长至944万桶/日,短短7年间增长440万桶/日。尽管2014-2016年间因油价暴跌页岩油产量略有下降,但此后随着油价回升,美国页岩油产量2019年产量攀升至1223万桶/日的历史高位,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大国。

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繁荣带来的油气供给侧革命,是最近两轮油价暴跌共同的“底色”。

2014-2016年国际油价之所以能够走出低谷,关键在于沙特等欧佩克国家发现增产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之后,再次联手实施减产行动。

自2016年12月OPEC+达成合作减产协议以来,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从2016年四季度的3300万桶/日下降至2019年四季度的2900万桶/日,降幅约400万桶/日。今年一季度,OPEC+正在执行深化减产协议,合计减产最多210万桶/日(120万桶/日正常减产、额外50万桶/日深入减产、沙特自愿承诺40万桶/日减产)。

根据IEA数据,2020年2月,欧佩克除伊朗、委内瑞拉和利比亚之外的成员国剩余产能为449万桶/日,其中沙特占比52%(235万桶/日)。

此外,伊朗原油产量从制裁前约470万桶/日下降至目前约200万桶/日,委内瑞拉产量从2016年的235万桶/日下降至目前约80万桶/日,利比亚石油产量今年2月降至约12万桶/日,较2018年107万桶/日锐减近百万桶。大致预估全球目前潜在石油剩余产能将近1000万桶/日。

上述数据表明2016年以来全球石油行业之所以能够走出低油价,关键在于欧佩克+减产协议带来原油市场新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显然是人为调控的结果,也是脆弱的平衡。

从需求侧来看,2014-2016年间,尽管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但全球原油需求仍保持强劲增长。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全球原油需求从2014年的9298.6万桶/日增长至 2016年的9648.8万桶/日,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190万桶/日和160万桶/日。可见上一轮油价暴跌中经济发展和原油需求都没有问题,问题更多出在石油行业自身,通过行业自身努力可以逐步寻求解决方案。

在本轮油价暴跌中,新冠肺炎疫情正导致全球经济陷于大衰退的边缘。摩根大通最新预计,今年全球GDP将同比下降1.1%,较疫情爆发前的基准预测相比,全球GDP增长率将下滑2.1个百分点。

一些学者预测本次经济衰退或将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因为当年金融危机主要打击的是华尔街(Wallstreet),这次疫情影响的是“主街”(Mainstreet,即实体经济)。还有一些学者和官员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只有1929年大萧条可相提并论。

全球经济停摆必然导致石油需求大幅下滑。根据国际能源署3月9日的预测,全球第一季度石油需求量同比将减少250万桶/天,全球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减少9万桶/天,为2009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

一些投行3月份预计今年全球原油需求下降将超过100万桶/日,有的甚至预测降幅将高达400万桶/日(在当时已是较为大胆的预测),预计二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平均过剩将达1290万桶/日,4月份达到1370万桶/日的峰值。

而随着近期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认为,4月份全球石油需求较上年同期减少2900万桶/天,二季度原油需求较上年同期减少2310万桶/天,2020年需求较上年减少930万桶/天。可见全球原油需求基本面已快速趋于恶化,当前局面为数十年来所罕见。

可以说,本轮油价暴跌背后的驱动因素,是2008年和2014-2016年两轮油价暴跌背后驱动因素的“叠加”,所以其下跌幅度之迅猛前所未有,“惨烈”程度远超过此前两轮。

当前全球疫情仍未见到拐点,经济发展前景暗淡,产油国减产政策走向及执行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场油价“寒冬”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还很难预测,不排除国际油价未来下会探至20美元/桶乃至更低水平的可能。全年平均油价大概率也将在30-40美元/桶徘徊。

沙俄美“三国杀”谁能笑到最后?

作为本轮石油价格战的发起者,沙特此次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似乎也更加“孤注一掷”。沙特王储小萨勒曼生猛的举动令全球刮目相看,“王储舞剑,意在何方”引发各方猜测。有人认为这是对俄罗斯拒绝减产的强硬回击,也有人认为是在与美国页岩油气抢占市场,也有人认为这是沙俄在联手“绞杀”美国页岩油气。

在这场外界盛传的“三国杀”中,如果仅从各方油气生产成本来看,美国页岩油气短期内受到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目前沙特油田生产成本不到10美元/桶,俄罗斯生产成本不到20美元/桶,而美国页岩油的现金盈亏平衡成本尽管从2012年的75美元/桶下降至55美元/桶左右(剔除股息等因素外生产成本更低),但仍高于当前油价。

根据咨询机构Rystad预测,目前美国只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西方石油和Crownquest五家页岩钻探公司钻探新井可以保持WTI在31美元/桶时仍有利润,很多公司将面临盈利压力。

当前,大量美国页岩油气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投资者在本轮油价下跌之前,对页岩公司已经从追求产量增长转向追求投资回报,页岩公司融资渠道开始收窄。

根据彭博统计,美国上游油气生产商获得的股权投资已经从2016年的350亿美元跌至2019年的10亿美元,跌幅高达97%。在当前油价下,页岩公司将被迫开启“生存模式”,为保证现金流,调整支出计划(包括股息政策)势在必行。 

根据Rystad预计,如果油价维持在30美元/桶水平,2020年全球勘探与生产公司的总资本与作业支出很可能在目前水平上削减1000亿美元,其中650亿来自美国页岩油气产业。 预计在油价30美元/桶时,美国页岩油产量将下降190万桶/日;如果油价跌至20美元/桶时,美国页岩油产量则会下降340万桶/日。

笔者认为,本轮低油价可能会导致美页岩油气公司重新“洗牌”,一批中小型页岩公司会破产倒闭。但如果说此轮低油价就能把美国页岩油气行业“打倒”,那可能又低估了页岩油气产业的竞争能力。

首先,美国页岩油产业会主动适应低油价挑战,进一步压缩开支、服务支出和管理成本。

其次,一部分美国页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提前锁定了部分现金流。据统计,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以每桶56美元的平均价格对冲了其2020年指导产量的55%。

第三,随着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公司等大石油公司加入二叠纪盆地油气开发,美国页岩油气已经进入工厂式作业的“2.0时代”,这些大公司页岩资产具有更强的成本竞争力,例如雪佛龙公司二叠纪盆地油气资产15美元/桶以下即可以实现盈利。

对于沙特和俄罗斯来说,20-30美元/桶的油价谁更能挺得久一些?综合各方面数据看,尽管沙特的原油生产成本更低,出口规模更大(2019年沙特原油出口量704万桶/日,俄罗斯为530万桶/日),在国际原油市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俄罗斯也占据着一些有利位置。

一方面在于俄罗斯产业多元化更为成功,为了摆脱对石油过度依赖,俄罗斯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石油出口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70%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 50%,而欧佩克国家则均在80%以上。 

另一方面则在于俄罗斯的财政预算平衡油价远低于沙特。俄罗斯外汇储备从2015年的3600亿美元增至2020年2月的5700亿美元,与沙特基本相当。但俄罗斯财政预算平衡油价仅为42美元/桶,而沙特财政预算平衡油价高达84美元/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沙特财政赤字为-476亿美元,为连续第六年出现财政赤字;俄罗斯财政盈余153亿美元,为第二年实现财政盈余。

既然如此,为何沙特还会发动如此猛烈的增产进攻战?笔者认为其背后的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是沙特近年来对美国页岩油和俄罗斯利用其减产挤占市场份额到了忍耐极限。自2016年实施减产协议以来,沙特减产执行率一直超过100%,而俄罗斯产量较2018年仅减少约10万桶/天,美国2019年原油出口300万桶/天,较2018年大幅增长45%。沙特通过发动价格战,可以倒逼部分高成本产能退出市场,在短期内实现打击对手、夺回市场份额的目的。

二是服从国内政治的需要。在小萨勒曼王储强力推动国内经济改革,掀起反腐风暴打压政治对手,为准备王位交接做准备之时,通过打石油价格战,或可实现转移国内注意力、倒逼国内加速改革、为将来与他国谈判做铺垫等多种效果。

三是应对全球能源转型。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和石油消费峰值临近,有分析认为,沙特或有动机在未来30年内大幅增加产能并采取以产量为主导的策略:投资2000亿美元、增加750万桶/日的额外产量,将潜在总产量提升至2000万桶/日,从而将“低价+高产”策略做到极致。这种“疯狂”的设想付诸实施必然面临重重阻力,实现概率较低,但或许可作为沙特应对未来能源转型的“极限推演”。

对沙特来说,在谈判陷入僵局之时,进攻可能是最好的防守。利用强大市场影响力,发动增产行动将局势搅乱,给各方都带来巨大压力,进而逼迫各方重新坐到谈判桌前来,这也许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从2008年、2014-2016年两轮油价暴跌后企稳回升的过程看,欧佩克减产行动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轮油市要想走出“严冬”,预计产油国各方大概率最后也需“握手言和”,重新祭起联合减产的大旗。只是这一天到来之前,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吧!(注:欧佩克+4月12日达成新的减产协议,今年5-6月减产970万桶/天)

从近期欧佩克与IEA联合发表声明、德州铁路委员会专员受邀参加欧佩克会议、特朗普表态可能干预价格战、甚至美国可能与沙特成立石油联盟等消息看,当前过低的油价已经让各方都有点“坐不住”了。上述信息似乎也预示着,在后美国中东时代、后普京俄罗斯时代和后石油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本轮沙美俄“三国杀”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美国与沙特、俄罗斯的关系是否会重新被定位,“维也纳联盟”费劲周折建立的新秩序未来走向何方?G20会不会成为更大范围内协调全球石油生产秩序的新平台?全球石油市场新一轮格局调整与重组的大幕似乎刚刚拉开。

大变局下的中国选择

在沙美俄中四个“千万桶俱乐部”中,中国作为“超级买家”近年来重要性日益凸显。本轮油价暴跌预计将大幅降低中国的原油采购成本。以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1016万桶/日计,如果今年每桶平均油价较去年下跌20美元,中国每年原油进口支出节约将高达750亿美元左右。这将有助于释放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加速中国经济早日恢复正常水平。

毫无疑问,当前油价是各国加快原油储备的良机。美国财长宣称要购买价值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原油,让未来十年的战略石油储备(SPR)满载。

我国也应抓住当前油价低位运行的契机,抓紧做好石油进口和储备有关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库存,做到应储尽储,同时继续加快推动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建设,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参加商业储备项目建设,鼓励各石油企业增加商业石油储备。

在“市场为王”的背景下,各产油大国都在努力争夺中国市场。过去一年,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巴西等国向中国出口原油数量均有所增长,美国、伊朗等国则同比有所下降。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集中度CR3为42%,同比2012年(45%)略有下降,但比2016年(39%)有所上升。

我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充分发挥大买家的“结构性的权力”,进一步加大油气进口多元化力度,努力获取更加优惠的进口价格。同时应抓住当前国际天然气市 场供大于求的时机,加大前些年签订的高价天然气长贸合同谈判力度,做好资源池优化工作。

从长期看,消除国际油气市场“亚洲溢价”,应继续加快推进国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欧洲通过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地推动天然气交易中心,“气对气”竞价交易量从2005 年仅占欧洲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5%,快速增长至2015年的64%,有力推动欧洲天然气价格从由长期合约主导向由市场供求关系驱动转变。

中国应积极借鉴欧洲经验,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推进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价格发现功能,避免价格扭曲,规避价格风险。

当然,油价过低对中国也有不利影响。中国目前仍是全球前十大油气生产国之一,从2014-2016年情况看,国际油价下行造成国内石油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资本开支大幅下调,也导致国内原油产量下滑。

2019年经过各方努力,国内原油已扭转连续三年下降势头,但如果油价长期处于低位,预计将会对国内油气产量增长构成压力。低油价也可能会削弱新能源行业竞争力,延缓能源替代进程。

笔者认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呼声日益高涨、新能源革命加速、石油消费峰值逐步到来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立足本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方向应该坚定不移,但其内涵应与时俱进进行丰富和完善。

一方面,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行业规律,将追求质量效益的理念贯穿增储上产全过程,积极通过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推动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激发油气行业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规模快速增长的现实,以及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再生能源未来成为中国主力能源的趋势不会因油价短期调整而改变。

对国内石油公司来说,面对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的能源环境,成本最低者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石油公司应以本次油价下行为契机,重新审视油气资产结构,按照30-40美元/桶乃至更低油价进行油气资产的压力测试很有必要。同时还应认识到,在未来能源低碳转型趋势中,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未必能够持续获得比新能源项目更高的回报。石油公司应密切关注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