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爱普(SAP)是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帮助各行业、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
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下,企业纷纷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作为1995年即进入中国,并助力诸多中国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SAP,对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态势如何判断,对央企又有哪些建议?近日,《国资报告》记者对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总经理李强进行了独家专访。
从“西学东渐”到转型创新
《国资报告》:SAP从1995年进入中国,是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SAP的角度看,信息化在中国经济腾飞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李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引入ERP的启航阶段,到扩展ERP应用的全球化竞争阶段,再到加速应用新兴技术的数字化建设阶段,发展基础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国资报告》: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SAP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强:SAP在植根中国的20多年当中,一直秉持着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理念,与半数以上的中央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央企合作伙伴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西学东渐。在这个阶段中,中央企业围绕自身改革发展,主动思考和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的最佳实践,并通过SAP平台进行落地。SAP的作用主要是协助中国企业吸收借鉴西方管理思想和体系,成为管理意志、管理思想及管控流程在中央企业内落地的抓手,并籍此提升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及企业产业链协同能力。SAP与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粮集团、华能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五矿等企业的合作就是在这一阶段开始的。
二是中国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7年前后,世界五百强企业出现了近50家中央企业。在这一阶段,SAP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主要围绕着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展开,中央企业借助SAP平台,将自身管理实践总结、提升和固化。这个阶段中,SAP与中国五矿集团地产板块的合作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管理实践与SAP平台结合的典范。SAP与国家能源集团的合作则是信息技术与国家能源集团纵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
三是海外拓展。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化的资本布局,实现跨地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央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合规本地化、文化差异化、管理精细化、运营全球化等诸多挑战。SAP 帮助走出去的央企顺利实现了多币值和复杂税制下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及合规遵从。在多个央企的大规模并购案例中,并购双方甚至多方均为SAP的用户,管理语言上的相通极大地降低了并购难度和投后管理成本。SAP与中央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案例很多,例如中海油集团、三峡集团、中国化工等。
四是转型创新。这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面对“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新基建、能源行业的“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等新提法、新思路,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没有成例可循,唯有通过自身的“转型创新”来把握发展机遇。这个阶段中,中央企业与SAP的合作重点是利用SAP的智慧企业解决方案来支撑业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实现从“系统生产数据”向“数据创造价值”的转变。我们与国家电网、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等中央企业的合作就体现出这些重点。
总体而言,SAP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历史,可以看成是一部微缩版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企业管理思想发展史,通过这些合作,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央企业管理思路的变迁、升华和创新。在这些合作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央企业的活力、创新力和共和国长子的担当,包括我个人在内的SAP员工也为能够见证、参与、并影响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而骄傲。
后疫情时代央企新思考
《国资报告》:新冠疫情给央企带来了巨大挑战,有一些机构指出,疫情过后,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您如何看待疫情给央企数字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李强:此次疫情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次压力测试,领先企业与落后企业已经形成了数字鸿沟。目前,全球疫情持续,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加速到来,且难以逆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必更加重视对对新商业逻辑的后台支持,更加重视基于云端的一体化无缝客户体验,更加重视高韧性数字化系统的打造。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面对一场与疫情赛跑的转型持久战,有必要因势而谋,因势而进,重新思考数字技术群在VUCA时代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从SAP的角度来看,此次疫情可以帮助中央企业对于企业数字化工作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梳理,中央企业数字化建设目标应该调整为:从适应平战结合的角度出发,打造有韧性的数字企业。韧性的企业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抵抗、吸收、恢复和适应业务中断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实现其目标,并反弹和繁荣的能力。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在供应链韧性、法律遵从及合规、财务透明和健康、运营连续性等方面打造企业的韧性。确保企业经营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将会是下一个阶段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点。
《国资报告》:在上述转型趋势之下,SAP对中央企业有哪些具体建议?
李强:我们有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大中央企业数字化工作的投入。借“新基建”的东风,利用“后疫情时代”发展契机,推动央企向“智慧企业”迈进,这需要认识上的一次革新。长期以来,信息化、数字化在中央企业内部还属于辅助、支撑的角色,在“智慧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这一观念亟需得到革新,企业数字化工作应该从幕后走向前台,去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创造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借助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让比特引领原子”。
二是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从这次“抗疫”实践可知,分散的、多源的、异构的系统在响应的实时性、运营的协同性、决策的准确性等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数出多源,孤岛林立的供应链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保障能力。因此,在中央企业下一步数字化建设中,我们建议从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角度,通过统一的规划和采购策略,逐步减少和消除信息孤岛,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决策科学性和即时性。
三是把建设韧性供应链提升到企业数字化的议事日程中。充分发挥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特别是从中长期的角度增强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敏捷、供应链管理等综合能力。
要达到这个效果,有几个要点,首先是云化,充分利用云技术的部署的灵活性、运维的轻量化、扩展的便捷性等特点,实现供应链的“韧性”。其次是建立数字化供应链双胞胎,对物理供应链进行建模和模拟,提供决策支持。还要重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市场需求、对供应链响应实现控制和预测。
把握“十四五”契机 推进企业数字化
《国资报告》: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出台之年。国资委特别强调,要用创新思维、全球思维推进中央企业发展。SAP在帮助中央企业推进产业创新优化、推动企业组织形态、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等方面有些什么建议?
李强:围绕这一主题,我有两点具体的想法:首先是借力十四五,做好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数字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在十四五期间获得进一步彰显,数字技术将为中央企业在技术、管理、运营、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这个数据与我们的实际感受基本是一致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欧美企业步伐的确是稍快一点,而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定位和推进企业数字化的最佳契机。
其次是利用创新思维和全球化思维,实现央企的创新发展。SAP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创新由来已久并持续至今,例如SAP与中石化集团合作建立的一体化数据应用及创新平台,与中国商飞合作,为支线飞机及大飞机的研制提供保障。通过一系列合作,SAP与中央企业的关系也从传统的软件供应商向创新合作伙伴转变,合作的重点从传统的集团管控,向多元化的战略合作转移。但在企业创新合作方面,我认为SAP与中央企业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在合作的深度、广度及建立体系化的创新模式方面都有巨大潜力。
《国资报告》:“云大物移智”是数字经济中的热词,但在国内外大型企业中却呈现出不同的热度和侧重,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对此有何建议?
李强:以“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这个时代“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对“云大物移智”的利用,无论在广度、深度和体系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从提高全球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和数字化应变能力的高度,加速企业上“云”。
企业上“云”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企业全球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和提高企业数字化应变能力的高度来看待企业上“云”。
比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能源行业,国家电网、中广核、三峡集团等大型央企都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面临着全球化业务运营、风险管控、适应各国的法律法规等问题,需要采用适应全球化运营的企业级SaaS系统,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而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应用系统简单地搬到云上。
再如,“混改”和市场化运作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央企、国企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不再是只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封闭系统,而是面向市场、面向合作企业、产业链生态,需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基于云的商业网络SaaS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这次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如何让企业员工远程进入核心业务系统,安排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运营、合理调度资源?如何在线下门店受控的情况下,快速部署网上门店,降低企业损失?面对这些挑战,很多企业尽管进行了十多年的数字化建设,依然难以从容应对。而企业级SaaS可以保证用户随时、随地按需访问,快速部署,灵活扩展,通过互联网远程协同。
为什么我们在智慧企业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企业上云,其实质就是在云端建立企业的管理沙盘,小到一个零部件,大到调度指挥、决策支持,都可以实现模拟、测算、执行、决策乃至预判。
SAP是企业级运营管理系统的全球领先的公司,云战略是SAP企业战略和产品路线的核心。SAP推出的新一代智慧企业平台,就是将“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融入到产品中,构成“智慧企业”的数字化核心,能够更好地支撑中国企业转型发展。
“中台”不能“包打天下”
《国资报告》:“智慧企业”是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谈到智慧企业,往往会提到“企业中台”,似乎无“中台”即无智慧,SAP作为智慧企业建设的倡导者和主力军,如何看待中台这个概念?
李强:“智慧企业”是超越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阶段,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自动化与企业管理体系深度融合,让企业在业务流程、数据运用、决策管理、风险识别从自动化逐步发展到自主智能化的一个过程。
互联网企业为了解决前台过于灵活与后台稳定高可用之间的矛盾,中台概念才孕育而出的。它是连接前台系统与后台系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前台业务信息与数据可以快速、规范、准确地进入后台系统;后台系统可以自动化地获取前台数据、反向追溯前台业务信息等等。中台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
不过,当前市场上把中台过于神化了,好像有了中台,过往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我看来,“中台”不是包打天下的,否则也就不会有前、中、后台的说法了。也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中台”,对于有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匹配自身的发展战略。有时候商业套件与具备一定灵活性的商业化前台系统的组合,就可以保障传统业务管理的高效与稳定,同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支撑企业业务发展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是不是一定要划分前中台后模式也没那么重要了。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中台”的发展将会替代ERP的说法,对此我并不认同。ERP作为一个经典的后台管理系统,提供是将企业战略、协同化能力、自动化流程、数据融合为一体的平台,解决的是复杂的业务逻辑与行业解决方案、集团管控诉求与国际化发展之路。而中台的理念、系统架构模式决定了它无法解决面对过于复杂的企业级管理需求。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以过往几十年的管理与实践积淀为基础,SAP已经突破了传统ERP的概念,处在不断超越自我和持续创新中。SAP的智慧企业架构,一方面内生整合,以最佳实践的智慧套件支撑企业传统与核心业务的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外融生态,以创新平台与智慧技术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希望借力SAP,帮助中国企业成就智慧企业之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