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中断,抢修人员将抢修物资肩挑背扛运到现场。 怒江供电局 供图

存放在麻必当电站的第一台手动调试的老机组。 和金旭 摄

独务当小组村民在麻必当电站临时避难。 和金旭 摄

麻必当电站大坝拦污栅堵塞,影响发电机组出力,电站员工对拦污栅进行人工清理。 和善聪 摄

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视角去感受那流淌进独龙江的“万家灯火南网情深”。

独龙江乡遭遇特大暴雨、泥石流自然灾害,电站受损、群众受困

电站成了群众避难所

三年前,我来到独龙江乡工作。有一回下乡,我看见悬崖峭壁上屹立着的第一代电线杆,内心充满感动和崇敬——难以想象,当年供电人员是如何克服千难万险,在这悬崖峭壁之上“种下”电杆的?每当走过麻必当电站,望着铁锈斑斑的老机组,我深感历史的沉重和伟大;每次凝视“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这几个字,除了温暖,还有心疼。在这深山峡谷中,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艰辛守护,此时此刻的独龙江,会是什么样?

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极为特殊的独龙江乡,电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照亮这峡谷的暖阳,庇护着这里的人们,电力人和独龙族群众一起守望独龙江。这份深情,植入骨髓、融入血液,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独龙江电网就像独龙江的水,连接着千家万户,润泽心田,收获着岁月的饱满。

——潘锦秀

今年5月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多个乡镇受灾,独龙江乡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电站受损、群众受困,366名游客滞留。

独龙江供电所员工坚守在独龙江乡,在奋力开展自救、全力抢修复电的同时,将麻必当电站作为临时避难所,为受灾群众提供安身之处,竭尽全力协助独龙江乡政府安置好群众。

电站受损,抢修人员自救之余积极施救

“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泥石流!”当地独龙族老人说,当时只要是水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山体大面积塌方。江水来势汹汹,淹没了部分民房。泥石流冲断了公路,网络中断、通讯中断、交通中断。独龙江乡孔目电站、麻必当电站因超警戒水位停运,孔目电站受损严重,两个电站、三条20千伏线路、44个配变全部停运,独龙江全乡1719户村民因灾停电。

灾情形势严峻,怒江贡山供电局党总支成立了“防洪应急党员突出队”,积极开展抢险救灾。“每年汛期都会有灾情,但今年最严重,晚上一下雨基本都不敢睡觉。”独龙江供电所所长和善聪说。独龙江供电所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处置外围组、重要用户供电保障组、应急巡视组及后勤保障组,迅速投入应急工作中。在开展自救的基础上,独龙江供电所员工持续奋战开展抢修复电工作,密切关注汛情,及时打捞水中漂浮物,防止电站入水口堵塞。

同时,独龙江供电所与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启动了重大灾害应急联动,共出动抢修车辆4辆、应急发电机6台,保障乡党委政府、滞留人员安置点、医院、派出所等重点场所供电。

经过抢修人员的持续冒雨奋战,6月1日麻必当电站抢通,恢复了部分用户供电。

独龙江供电所还启用了卫星电话和对讲机,为独龙江乡政府抢险救灾提供通讯保障,组织游客通过卫星电话向家人报平安。在保障重点用户供电的同时,独龙江供电所在乡政府驻地设立了6个便民服务点,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充电服务。

游客唐先生患有肺病,每天早晚都要吸一小时氧气。灾情发生后,唐先生所住酒店因停电无法供氧,他旧疾复发,呼吸困难,无法动弹。独龙江乡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队冒雨背着唐先生到救灾服务中心,用供电所提供的应急发电机接通吸氧机,唐先生的身体才慢慢好转。

胡才山是独龙江供电所安全区代表,灾后第一时间,他完成了勘察受灾情况,跟踪区域内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落实情况、隐患分布和治理情况。在滚石、泥石流间穿梭,在悬崖山谷间攀爬,砍刀和拐杖成了他的随身工具。“有一次不小心踩翻差点滚进江里,现在想起真是后怕。”胡才山说。

“真的害怕,真的担心。”余桂花是独龙江供电所为数不多的女职工,丈夫李光辉是独龙族人,也是独龙江供电所的配电运行及发电管理专责。“灾情期间我主要负责后勤保障,每天看着丈夫和同事们早出晚归,电话又打不通,一下雨这心就悬着,只求大家能够平安归来。”

6月初,交通仍未恢复,大型机械、电力设备及外援力量无法及时进入,独龙江供电所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力量全力抢修,逐步恢复用户供电。在交通恢复、抢修物资等到位后,抢修得以加速推进。截至7月5日,独龙江全乡1719户用户恢复基本生活供电。7月22日,孔目电站发电机组成功并网,独龙江乡用电得以稳定供应。

“独龙江供电所在灾情期间真正做到了哪里需要哪里亮,为全乡抢险救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

群众受困,电站成了临时的“家”

“泥石流灾害使房屋受损严重,村民无栖身之地,独龙江供电所麻必当电站伸出援手,全体村民撤离到电站内暂时避难,帮助村民解决吃饭问题。在灾难面前人心是脆弱的,是麻必当电站给予了我们坚强的信心。在此,我独务当小组全体村民向贵所表示由衷的感谢……”6月6日,麻必当发电站收到了巴坡村独务当小组的一封感谢信。

独务当小组组长李根说,灾情发生后,独龙江供电所发电班班长和金旭组织救援小组,将独务当小组村民84人安置于麻必当电站内临时避难。“因为部分房屋需要重建,现在还有4户家庭寄宿在电站生活区,没有麻必当电站,无法想像我们怎么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李根说。

麻必当电站职工木菊花是独务当小组村民,转移群众时情况紧急,她顾着引导小孩老人进站避难,没有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母亲,等她扶着一位老爷爷回到电站时,看到母亲已安然在电站安置区。那一刻,她扑上去抱着母亲痛哭。“麻必当电站救了我的乡亲,我作为职工很自豪。”

“做好人员安置后,我们组织灾情排查小组,定时巡逻,保障群众安全。”和金旭说,看到老乡们浑身是泥,衣服都湿透了,冻得直发抖,电站职工主动捐出衣物,帮助村民一起渡过难关。

“巴坡村的应急预案是转移到村委会集中安置,但灾情太严重了,村民们到不了村委会,非常感谢麻必当电站的及时救助。”巴坡村村委会书记王世荣说。

5月28日,麻必当电站水稍退了一些,和金旭组织站内人员及外协施工单位对麻必当电站大坝堵塞及引水渠道滑坡处进行处理。经过3天的努力抢修,电站大坝来水恢复正常,6月1日麻必当电站机组开机并网,成功送电,恢复了345户用户的供电。

灾难无情,人间处处有真情,南方电网公司,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他们不仅点亮了独龙江峡谷,还在独龙江最危难的时刻,保障了独龙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这个情就是回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独龙江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马天智说。

潘锦秀

一步跨千年 电力搭桥梁

独龙江乡电力发展史见证独龙族跨越式发展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

电力,成为了独龙族群众联接现代文明的重要桥梁,支撑着独龙江乡实现“一步跨千年”的跨越式发展。“南方电网公司在独龙江乡提供最低的电价、最优的服务,共同守护、建设独龙江乡,贡献突出。”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

20人,一个多月背回第一台发电机

雨水汗水不分,晚上浑身疼得睡不着,但大家都很兴奋,肩上背负的是独龙江的光明啊,是独龙族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由于高黎贡山的阻隔,独龙江包括电力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只能用柴火做饭、松明点灯。1962年,修建了人马驿道后,马帮从县城出发要走3天3夜才能到达独龙江乡;1999年,修建了简易公路后,从县城到独龙江乡,汽车要走8个小时。加上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期,独龙江乡完全与世隔绝。

1971年6月,独龙江乡第一座电站独龙江电站投产发电,主要为当时的乡政府机关供电。在麻必当电站,至今保存着一部手动调试的老机组,是独龙江乡电力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那个老机组是1989年翻越高黎贡山,从雪山丫口背进来的。”今年54岁的巴坡村村委会老书记王国光对这段记忆尤为深刻。那年他23岁,听说有发电机要进独龙江乡,他非常激动,主动申请去接运。“机器又大又重,人马驿道又窄又陡弯道多,马帮没法托运,只有靠人力去背。”20多人的接运小组跋山涉水,每人负重100多斤,多雨湿滑,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程,65公里的人马驿道,发电机加高压线前后背了一个多月。

整整31年过去,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村民孟国新说起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出发的时候就穿了一双草鞋去,好些老乡的草鞋走两天就磨烂了,光着脚背回来的。”雨水汗水不分,晚上浑身疼得睡不着,但大家都很兴奋,肩上背负的是独龙江的光明啊,是独龙族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年参与接运的许多老人没能看到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老书记王国光每次走过麻必当电站,都会默默念叨着,向他们述说今天独龙江乡的幸福生活。

12年,从“户户通电”到建成微型智能电网

供电员工翻山越岭、千方百计保证独龙江乡可靠供电,帮助独龙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共享现代文明

2006年,独龙江乡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水电站——孔目电站建成投产,才将独龙江乡带入了“大电”时代。但由于独龙江乡山高坡陡,村民居住分散,乡内仍有大量无电人口。

2008年,为了响应国家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的号召,云南电网公司投资3025万元实施了独龙江乡无电人口“户户通电”工程。2012年10月,独龙江乡实现了“户户通电”,开启一个民族的光明之旅。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这些都是独龙江乡的真实写照。“比山猴子还厉害的送电人”是独龙族人民对电网人最高的褒奖,无论是电网建设还是运行维护,供电员工翻山越岭、千方百计保证独龙江乡可靠供电,帮助独龙族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共享现代文明。

2014年5月,云南电网公司在独龙江乡建成了全国首个20千伏乡镇独立电网;同年11月,投资建成了麻必当电站,形成了“北有孔目、南有麻必当”的“双电源”供电格局。

2018年,独龙江乡建成了400千瓦柴油发电及200千瓦储能系统,实现水电、柴发、储能多能互补的微型智能电网,为独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2019年,云南电网公司又下达822万元资金,用于独龙江乡重过载台变、存在安全隐患的线路的改造,新建和改造20千伏线路11.2公里,低压线路11.93公里,改造“一户一表”89户。

56岁的王仁山是独龙江供电所党龄最长的党员,家在云南丽江。“我们好多职工年龄都没有我在独龙江工作的时间长。”服务独龙江乡30多年,他是独龙族社会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发展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他感慨地说,他守护孔目电站的14年间,电力设备改造升级了三次,以前完全靠他的“火眼金睛”死盯硬守,现在的值班室全程互联网监控,一有异动自动报警,安全又高效。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在独龙江乡投入1.399亿元用于农网改造、“户户通电”等工程。“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所有项目中,南方电网公司的工作很到位、很扎实、很超前,对独龙族人民的贡献巨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独龙江乡老乡长高德荣在提到独龙江乡的发展变化时这样评价电网的工作。

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电代柴”的实施促进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江乡脱贫了,超过80%的独龙族家庭购置了面包车、货车、轿车、摩托车

充足的电,逐渐成为独龙江乡发展的引擎。“以前大家都用柴火烘干羊肚菌,从今年开始我尝试用电来烘干,省时省力又省钱。”独龙江乡孔当村春秀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春秀说,合作社的30多户社员利用电力烘干机开发了蕨菜、香椿、刺头包等特产干货,深受游客喜爱,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再过几个月,草果就要丰收了,李春秀还想扩大合作社规模,把草果加工提上日程,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在巴坡村村委会集体经济养鸡场,通过电力孵化器已育出了1000多只独龙鸡苗,到2021年预计年产值可达20万元左右。“如此规模和效益是传统养殖方式无法比拟的,我们的生产生活全靠电力来发展。”巴坡村村委会主任木京龙说。2018年底,独龙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1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4%下降至2019年的0.34%,实现了独龙江乡整乡脱贫出列、独龙族整族脱贫。

2019年11月,贡山县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独龙江乡被授牌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独龙江乡生态扶贫生动实践被收录进生态环境部推出的《美丽中国先锋榜》。

在生态扶贫的实践中,“以电代柴”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帮助独龙族群众改变砍伐薪柴的传统生活方式。2015年,云南省林业厅(现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免费给全乡农户发放了电磁炉、电饭煲等电炊具,2018年再次免费发放11件套的电炊具,实现了全乡电器炊具发放“全覆盖”。

为鼓励乡民们使用电器,同时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南方电网公司在独龙江乡实施全国最低的“以电代柴”优惠电价,用电价格全年执行0.1元每千瓦时的电费。仅2017年至2019年,至少为独龙江乡群众节省电费234万元。使用电炊具后,全乡每年可减少薪柴3408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中幼林852亩,折合标煤194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82吨,有效改善了独龙江的生态环境。

“以电代柴”的实施,推动了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江乡用电负荷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独龙江全乡用电量从2011年的25万千瓦时提高到2019年的422万千瓦时。截至2019年底,独龙江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03.55万元,同比增长26%;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637元,同比增长25%;超过80%的家庭购置了面包车、货车、轿车、摩托车……

“如今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线路工程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已建成了‘互联网+’示范项目,有效保障独龙江乡巩固脱贫成效、打牢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和善聪满怀信心地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