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陈益平创新工作室的“飞手”正在使用无人机对线路进行防鸟害巡视。 张羽 摄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输电知行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两栖带电作业机器人现场测试。 叶健辉 摄

在南方电网公司2019年职工创新成果推广交流会上,参展人员展示创新成果。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赖增鹏 摄

“公司要以开放融合、协作共享的心态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引领性和辐射性的行业创新平台;要继续支持职工创新工作室、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为创新实践提供硬件条件和技术支持……”在日前召开的南方电网公司2020年创新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强调,要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新、踊跃创新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公司深入推进职工创新工作,不断加大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力度。此次大赛是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工作室联盟孵化“南网创客”

公司搭建“五位一体”平台,形成“事事皆可创新、人人皆应创新”的共识

云南电网电科院的朱梦梦赶上了好时候。2014年,朱梦梦入职时,职工创新已全面铺开。朱梦梦来公司第一年就有机会做自己的创新项目,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有着十余项创新成果的“南网创客”。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星火电研工作室”每年都吸引不少新员工加入。“大家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到创新项目中来。”朱梦梦从一个创新新人成长为工作室的主要成员,除了攻克创新项目,他还承担着为供电局培养技术骨干的任务。现在,朱梦梦带的两个徒弟已从刚入职的基层员工成长为云南电网公司三级助理技术专家。

像朱梦梦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借助南方电网公司提供的职工创新平台,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同时为公司带来极大的创新效益。

深圳供电局研发的“小智”客服机器人在2018—2019年累计销售额626万元,为深圳供电局新兴业务企业创造利润210万元。这背后站着一位90后创客——饶竹一。2015年,作为深圳供电局信息中心QC中心的成员,饶竹一接到入职后的第一份任务——开展智能客服机器人QC项目。“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幼儿园刚毕业要去读博士一样”。即便如此,他仍然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开发软件、买硬件研制机器人……在没有依赖厂家的前提下,饶竹一仅用了大半年时间便打造出第一代“小智”客服机器人。

现在,饶竹一所在的团队做的已不单只是QC项目。他们组建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科大讯飞等高新企业,成立了深圳供电局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入驻深圳南山智慧广场“双创”基地,全面承担深圳供电局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

朱梦梦所在的“星火电研工作室”、饶竹一入职初期参加的QC项目,均是南方电网公司工会搭建的职工创新平台体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形成由合理化建议、QC攻关、劳模(技术能手)工作室、工作室联盟和职工创新网络构成的“五位一体”平台,建立了由个人到团队、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线上到线下结合的职工创新体系。2017年以来公司重点打造了输电、变电、配电、继保、营销、发电、数字化7个跨省区的工作室联盟。通过联盟,不同省区的工作室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交流、合作的机制,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力量整合。

在南方电网公司,职工已经形成“事事皆可创新、人人皆应创新”的共识。目前一个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企业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更多的员工加入创新队伍,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迸发出更强的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效益、活力、凝聚力。

从“藏在闺中”到“站上舞台”

公司不断加大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力度,让创新者拥有更多获得感

创新有很多种,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创新。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

在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陈益平创新工作室,摆着发热丝装置无人机、中继无人机、特级抗风防水无人机、激光雷达多旋翼无人机……作为一个以无人机为创新主体的工作室,他们把无人机与运维输电线路工作深度融合在了一起;广州供电局输电知行创新工作室首创的两栖带电作业机器人实现了空中飞行和在带电导线上行走的两栖作业模式,解决了长航时、可跨越障碍、带电巡视及带电作业问题。

一方面,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取得了一大批职工创新成果,包括实用型成果300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1405项,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实际问题。

其中,“无人机应用+”技术不断迭代,拓展了线路巡检、清除飘挂物、铁塔3D绘图等多种功能,带动作业模式的转变;职工研发的直流试送仪,能快速定位线路故障点,在全网基层300多个班组推广,大幅缩短了配网复电抢修时间;职工研制的安全带防坠落保护“平安环”,其第五代产品已推广至山东等地区;职工发明的“智能预警安全头盔”,荣获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得到多个外部创投机构的认可……在近年来公司举办的职工创新成果展中,有些成果也吸引了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的关注。

但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成果“藏在闺中”,急需在成果转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上有所突破。现在企业的互联性非常好,一家有一方面的专长,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合作伙伴,已经不再要求一个创新者必须集技术、营销、管理、金融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给予创新更多的包容与耐心

公司将继续优化体制机制,释放30万员工的创新潜力

企业中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至关重要,持续性的技术积累及产品更新也同样重要。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个成员怀抱着对企业发展的使命感,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企业来说,应该对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与作为给予鼓励,既包括物质的奖励,也包括搭建平台,为员工创新营造适宜环境。

2017年,公司工会联合创新部等部门,通过专题调研、职工代表巡视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职工创新情况,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工技术创新的意见》,有效解决了诸如小额采购实报实销、成果加工配发通道等职工创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制度设计,为公司职工创新工作蓬勃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南方电网公司在科研总费用中将职工创新项目经费专列,比例从2013年的3%逐年提升到如今的“不设上限”,此外还设有职工技术创新奖、大众创新奖等奖励,扩大了奖励覆盖面,提高了奖励的实效性。

“以前项目申报很麻烦,要填一堆纸质申请表。现在通过微信立项,只要‘一键加入’,大家都可以对这个项目提意见,创新更加方便了。”2020年“南网创新杯”智慧能源创新创业大赛形象大使李正强说,“公司还组建了工作室联盟,大家定期交流切磋,慢慢地就形成了既互帮互助又你追我赶的创新氛围。”

下一步,南方电网公司工会将继续深化工作室联盟建设,升级“工作室联盟掌上空间”,推广TRZI理论等创新方法,充分发挥工作室联盟在“研讨攻关重点、交流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总结创新经验、助推成果转化”上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

公司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创新本质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试错和探索,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改善和提升。一个关键创新的背后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失败,这要求公司对创新拥有更多的包容及耐心。创新是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和员工,始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为员工搭平台,员工立足企业出成果,结果也是共赢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