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徐迎军还是2018年9月,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青海省刚察县城,找供电局协调给村里接动力电的事情。  

忙活了一天,晚饭时面对一桌子饭菜,徐迎军只是简单地吃了两口,留下一句:“我们要在村里办个牦牛养殖合作社。”没来得及再多说两句,就匆匆返回村里了。  

那时候,徐迎军刚被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选派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久。那时的他还不曾料到,两年后会因为这个牦牛养殖合作社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倌书记”。

沉下去访贫问困

切察村地处草原深处,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牧民以养畜为主,由于受到交通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牧民经济收入不高,2015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徐迎军刚到切察村时,工作生活条件就更差了,安排的临时住处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再什么也没有。

“牛倌书记”的致富经——记国家能源集团驻村第一书记徐迎军-《国资报告》杂志
图为徐迎军(左二)入户走访调查,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

面对这样的一个村子,徐迎军认定“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的道理,因此但任第一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支部委员会,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镇党委组织的决议、指示。他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让村班子成员认识把握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好机遇,了解惠农政策,并深入认识到“只有改变,才能让群众服气”的道理。

为了迅速摸清村情,徐迎军带领村班子成员按照“五看五清”原则,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摸排走访。  

由于村子地广人稀,每家之间相距两三公里,甚至更远,他们没车也没路,运气好时搭乘顺路车,但是多数时候只能步行。在徐迎军随身的背包里,除了随时宣讲用的文件材料和访贫问苦做记录的笔记本,还有干粮和水壶。因为牧区海拔高,天气变化快,他们随时都可能被困在路上。   

一望无际的山地丘陵草场上,崎岖泥泞的羊肠小道,让在城里结实耐穿的鞋显得不堪一穿。尤其到夏季草场时,还要趟过融雪形成的冰冷刺骨的小河,一双又一双张嘴变形的鞋诉说和记录着他们的艰辛。  

牧民群众基本不懂汉语,交流非常困难,徐迎军就找来当地略懂汉语的村干部做翻译,凭借断断续续的语言和手势,详细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  

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徐迎军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户牧民家庭,把村里的情况记在本子上,也装在了心里。在此过程中,徐迎军一直承受着失眠的折磨和饮食上的不适,本就不茂密的头发一把把地脱落,有时一天也只能吃口方便面,强烈的紫外线把他晒成了一个面孔黝黑的藏族汉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迎军与班子成员根据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牲畜数量、草场面积、住房条件等因素,共谋思路,编制规划,确定了“产业养殖、尽早脱贫”的发展思路,并对班子成员进行分工,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有力促进了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带领牧民脱贫致富  

切察村位于哈尔盖镇东北部,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现有农牧民159户666人,因病致贫或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就有21户77人,属于深度贫困,特别是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制约村发展的“瓶颈”。“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群众放牧两头黑”,就是切察村的历史写照。  

“牛倌书记”的致富经——记国家能源集团驻村第一书记徐迎军-《国资报告》杂志
图为切察村牦牛养殖合作社第一次发放分红资金现场。

明确了思路,接下来就是一个字——“干”!徐迎军说:“真正接触农村工作,发现一切都不那么简单。大到危房改造、小到邻里纠纷,都需要解决,尽管看似都是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件件都是大事,都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要做一名合格的第一书记,让群众信任,徐迎军感到任重而道远。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走上好路子、发展好产业、过上好日子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这两年徐迎军最忙的事是想群众的冷暖。他将有残疾人、因病致贫返贫、遭遇天灾人祸、“五保户”家庭等分类施策,为这些家庭跑项目、争项目、解难题、促发展,吃饭不按饭点,休息不按假日。   

徐迎军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去学习借鉴兄弟县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做法,结合实际,认真总结,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带头致富的实践中去,为贫困牧民群众解决了很多实事,让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美丽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变迁。  

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援助切察村46.2万元扶贫养牛,2019年,再次援建切察村40万元修建饲料加工设备。从帮扶项目的调研选题到挨家挨户的思想动员,从牦牛的选购、养殖,到饲料加工车间的规划建设,从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到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徐迎军都亲力亲为,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   

牛买来了,村委会又聘用了两名贫困户牧民负责饲养。但是徐迎军还时不时地往臭烘烘的牛棚里钻。他总是蹲在牛槽旁,看着牦牛吃得津津有味,徐迎军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9年底,随着第一期101头牦牛出栏,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0.9万元,纯利润14.7万余元。  

蛋糕做大了,怎么分?徐迎军组织村两委认真研究合作社的分红和发展问题。徐迎军说:“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长远。”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从这笔利润拿出8.4万元,给18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分红2500元,39户边缘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分红资金发放的那天,徐迎军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其余资金就放在合作社里用于继续扩大生产。今年4月,再次采购入栏一批牦牛,开始了一个新的美好愿望的轮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徐迎军组织工作队成员全部到岗值班,并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成员购买防疫物资,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把这批牦牛养好,让饲料厂运转起来,到年底继续给大家分红,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徐迎军信心十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