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王国沙特的序幕

海湾石油公司的后台老板安德鲁·威廉·梅隆是一个天才商人。1882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银行,在随后30年里向匹兹堡各公司提供资金,开发铝、钢、石油、煤、焦炭、合成磨粉等各种工业产品,由此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和实业帝国,200年来长盛不衰。这个帝国的财富甚至超过了洛克菲勒和肯尼迪家族财富的总和。

安德鲁·威廉·梅隆就是这个庞大金融和实业帝国的掌门人,他是梅隆家族的族长。虽然他没有直接经营海湾石油公司,但他一直在资助海湾公司并使它成为一家综合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被他视作梅隆家族的家族企业,并对它表示直接的关心。在海湾石油公司进军中东的事情上,梅隆是个关键人物。

安德鲁·威廉·梅隆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商人,还是一个政治家。他是美国共和党成员,1921年开始涉足政界,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一直到1932年,十一年间他担任了三任总统的财务主管。

独特的政治地位,让他毫不费力就在委内瑞拉获得了石油租借地。海湾石油公司在马拉开波湖盆地的租借地很快就开发出了梅尼格兰德油田,油田的石油产量上升很快。到1929年,海湾石油公司已是委内瑞拉第三大石油公司,它的石油产量占委内瑞拉总产量的27%。为了提炼委内瑞拉所产的比重较大的原油,它在荷属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上建了一座炼油厂,炼油产品向美国国内和中南美洲销售。

已经没有人知道,安德鲁·威廉·梅隆是否早就预料到1931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和其国内严重的石油生产过剩,会让油价狂跌,甚至预料到美国政府会对国内油田实行配额限制生产,并对委内瑞拉进口石油征收高额的进口税。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买下了霍姆斯手中科威特和巴林的石油开采权,一定是将视野转向了中东,旨在规避委内瑞拉石油风险。

01
巴林出油:打破中东石油平衡

 

显然海湾石油公司不愿意放弃到手的生意,巴林岛只不过是一个小岛,霍姆斯手中还有沙特阿拉伯王国和科威特的石油开采权,这片无边无际的疆土才是海湾石油公司构筑梦想的地方。

巴林的确落在红线区域之内,而海湾石油公司作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成员公司,也受“红线协定”的约束。梅隆力图劝说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其他几位股东,和自己合伙干。但是在伊拉克石油公司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波斯石油公司,而其总地质师认为:巴林缺乏波斯和伊拉克这样的地质构造,不会有油,因此英波公司反对去巴林。

在他没能说服英国波斯石油公司主导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共同开发巴林油田之后,他把巴林特许权转让给了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收回了5万美元。因为后者不是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成员公司,不受“红线协定”的约束。但是,他留下了科威特的特许权,科威特不在“红线协定”范围内,梅隆还聘请霍姆斯作为他在科威特的代表,夯实了自己在这个地区的人脉。

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带着特立独行的气质进军中东,1930年派遣地质学家弗雷德·A·戴维斯到岛上考察。根据美国作家埃伦·沃尔德所著的《沙特公司——沙特阿拉伯与沙特阿美石油的上市之路》一书记载,戴维斯从明尼苏达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一战期间在美国陆军的化学战争部门服役,1922年加入加州标准石油公司。

来到巴林,戴维斯首先选择在巴林最高点开始钻探,那是一座被阿拉伯人称为烟雾山的椭圆形山峰。1931年10月16日,第一口井开钻,八个月后,戴维斯打到了石油,每天1400桶的产量。尽管在所有人看来,这个产量过于平淡,但是巴林“烟雾山”山顶冒出的石油,似乎改变了形势和整个阿拉伯沿海的前景。

科威特埃米尔·阿赫默德酋长为此心烦意乱,他对霍姆斯少校说,“当我注意到巴林的石油工程,而这里却一无所有时,我心如刀割”。此时的科威特正处在严重的经济艰难时期,大萧条使科威特和其他酋长国的经济陷于瘫痪。科威特作为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海湾控制区中一个很小的国家,阿赫默德酋长当然知道英国皇家海军的厉害。

此时的英波石油公司,正在波斯王国身陷痛苦的现实之中,世界正在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快。通过石油收入累积起来的大笔财富都集中在国王及其亲信手中,而英国政府作为英波石油公司的大股东,无疑助长了波斯王国内部坚定的反英情绪和高昂的民族主义精神。

让波斯人愈发不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难以把控油田的利润。拥有特许权的英波石油公司在支付授权费时显得相当狡猾而富于创造力。这些企业组建了一个由子公司构成的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内部借贷形成“亏损”,以削减甚至完全抵消运营公司的账面利润,从而最终降低根据特许权协议的规定本应支付给波斯的授权费。

当地报纸愤怒地说道:“那些获得准许开采波斯石油的外国人通过非法和不必要的关税免除故意压榨我国的财政收入”。1932年11月,在遭受授权费缴纳数额剧减,以及一系列帮助英国人向德黑兰隐瞒详细财务数据的财务骗局之后,波斯国王宣布取消英波石油公司的特许权。波斯地区石油特许权的动摇,让英波石油更加看重其在中东其他地区石油特许权的争夺。

02
英美争夺科威特开采权

 

巴林“烟雾山”山顶冒出的石油,更加坚定了英波石油公司对取得科威特石油开采权的信念。他们急忙给英国外交部写信,表达了对科威特石油开采的浓厚兴趣。而英国政府也想尽力维持它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和地位,它要保证英波石油公司拥有该地区内独一无二的石油开采权。

英国政府向阿赫默德酋长转达了英波石油公司的意愿,对英波公司的态度转变没有人比酋长本人更高兴的了。他说:“是的,我现在有两个投标人,从一个售主的观点看来,这完全是有利的”。

丹尼尔·耶金的《石油风云》详细描述了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围绕着科威特石油开采权的博弈过程。根据这个全球知名的石油作家记录,英国政府让石油部去科威特调查海湾公司的出价,同时了解英波公司的新报价,基于此向埃米尔提供“意见”。

实际上英国政府是想完全主导科威特的石油开采。但因为两份投标的检查在伦敦拖而不决,霍姆斯和海湾公司——以及美国政府——开始怀疑起来,认为拖延是一个帮助英波公司胜出投标竞争的诡计。

没有人知道,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本人有意而为,曾经的财政部长,安德鲁·威廉·梅隆,此时又成为了美国驻英国大使。在为海湾公司取得科威特石油开采权的问题上,他紧追不舍,虽然国务院不愿意显得仅仅为了梅隆先生的个人利益而行动,但是美国政府确实在行动。到了1932年秋天,投标推荐的结果仍然迟迟未见分晓,梅隆失去了耐心,他决定置礼仪于不顾,直接向外交部追问这件事,这毕竟是家族的生意。

无论是英波公司还是海湾公司,他们深知对方坚强的决心和背后的强大力量。一方面英波公司看到美国的财富和其潜在的巨大政治影响,另一方面海湾公司看到英国在这个地区牢固树立的地位与盘根错节的关系。

英波公司董事长约翰·卡德曼感到诧异和苦恼,现在他完全相信必须同海湾公司订立协定,他认为阿赫默德酋长的“两个买主”无论如何要减少到一个。如果不这样,酋长就能继续从一个集团和另一个集团的争斗中抬高价格,渔翁得利。所以英波公司保证它在投标竞赛中绝对不致失败的唯一办法,就是同海湾公司建立合营企业。接着在两个公司之间开始了紧张的谈判和讨论。到1933年12月协议最终达成,双方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合营企业,各占一半股权,取名科威特石油公司。

石油王国沙特的序幕

03
“王子复仇记”

 

在中东的石油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就是现代沙特阿拉伯国家的缔造者,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这位曾经的内志(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纳季德地区)王子,11岁开始流亡生活,亲眼见证北部地区的拉希德家族夺取了他和他的臣民们赖以生存的利雅得。12岁经历了一次伏击,他躲在卫士身后亲眼目睹了双方短兵相接的血腥场面,手起刀落的人头溅了他一脸鲜血,似乎这些鲜血一直在浇灌他心中的仇恨。

每每想到拉希德正统治着他的故土,他就疼痛难忍,他经常向父亲恳求:“战斗吧!赶走拉希德,没有人比你更适合做利雅得的国王”。但是他的父亲阿卜杜·拉赫曼总是在提醒他,穆罕默德·本·拉希德是阿拉伯地区最有势力的人,他控制着北起叙利亚沙漠、南至阿布扎比空旷之地的联合王国,所有的贝都因人部落在他的铁拳面前都会颤抖。

但那场残酷的战斗和曾经一脸的鲜血却一直在激励着年轻的伊本·沙特承担起收复失地、夺取权利的责任,甚至为此不计后果。

阿萨德在《通往麦加之路》一书中写到:伊本·沙特召集了一些勇敢的贝都因人,组成了一个40人的敢死小分队,他们像侠士一样悄无声息地冲出科威特,没有旗帜,也没有战鼓和战歌。这群人不走大路,昼伏夜行,终于在1902年1月14日深夜,来到利雅得城下隐蔽的山谷里扎营。

伊本·沙特从这40个人中挑出5个人,加上他自己,总共6人穿过城墙的裂隙,进入利雅得城中。他们把武器藏在斗篷下面,其他的人则留在城外接应。第二天,城堡的大门打开,拉希德走出来,被携带武器的保镖和奴隶层层簇拥。一片欢呼声中,潜伏的6个人从人群中一跃而起,猛地掏出匕首刺向敌人,伊本·沙特举起标枪,投向了拉希德……

短短一个小时之后,伊本·沙特成为了利雅得的领袖。这是现代阿拉伯半岛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被写成长诗广为传颂。他翻越城墙和发起进攻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沙特王国的著名旅游胜地。

在以后几年中,一次出征接着一次出征,伊本·沙特把自己变成了阿拉伯中部公认的统治者。他还使自己成为易赫旺或兄弟会——非常热诚的宗教战士新运动——的领袖。这个运动在阿拉伯的迅速扩展,为伊本·沙特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士兵和将领。在1913到1914年期间,他把阿拉伯东部,包括广大而有人居住的哈萨绿洲在内,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阿拉伯半岛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西部汉志(现在的沙特阿拉伯希贾兹)地区被哈希姆家族统治着,北部地区则仍然是拉希德家族的疆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为了牵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英国支持哈希姆家族,同时它也支持伊本·沙特以牵制奥斯曼帝国支持的拉希德家族。

1915年,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乌凯尔条约》,他统治的内志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一战结束后,失势的拉希德家族试图与哈希姆家族结盟,伊本·沙特决定出兵再次攻打拉希德家族。经过多年的战争,1924年9月,内志的军队向汉志发动进攻,10月攻克麦加。1925年12月,汉志最后一个据点吉达陷落。

麦加和麦地那两地的宗教学者与达官显贵推举伊本·沙特为汉志国王。1926年,世界穆斯林大会在麦加召开,伊本·沙特作为圣地监护者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1927年5月,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吉达条约》。新条约废除了英国的特权,宣布伊本·沙特领导的国家获得“完全和绝对的独立”。

04
缺钱的国王

 

多年的征战,高昂的军费,伊本·沙特明显感到囊中羞涩,他的钱很快就要花光了。眼看胜利就要来了,大萧条却突然开始,往日前往麦加朝圣的涌动如潮的人流,慢慢变得稀稀落落,而这些人流正是刚刚独立的沙特阿拉伯王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直以来,伊本·沙特都通过给部落发放补助金的方式,把一个很不一致和不安宁的王国团结在一起,这是一种最主要的粘合剂,但是现在王国的财政陷入极端窘迫之中,他完全没有能力继续支付这笔维稳的费用了,更糟的是,他正在开发和建设的吉达城市供水系统,又该去哪里找到资金来源?

一次偶然的旅程似乎让伊本·沙特看到了财富的机会。1930年秋天,伊本·沙特国王乘汽车与人同行时,一位同伴“无意之中”告诉他,也许有价值的资源都蕴藏在他王国的土地之下。这位同伴是英国人,名叫哈里·圣约翰·布里杰·菲尔比。

实际上他是英国军队的情报官员,而其公开身份是外交官。1917年他被派往阿拉伯中部地区专门收集伊本·沙特的情报。英国当时已经卷入一战,正想方设法打击他们在中东的敌人奥斯曼帝国。

菲尔比的任务就是判断伊本·沙特是否有能力在中东领导一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革命。这位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毕业生是一位语言的天才。他天资聪颖,对阿拉伯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对阿拉伯各个部落的历史和统治者家族关系的正确理解成为了他敲开伊本·沙特心扉的钥匙。

菲尔比在利雅得执行第一次使命时,就让伊本·沙特迷恋上他的才识,那次三十四小时的私人会晤,定下了菲尔比以后一生的进程。

当然他也被伊本·沙特的魅力所折服,利雅得的外交生涯让他和伊本·沙特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他一直在向英国政府证明伊本·沙特才是真正能够控制这个地区的领袖人物,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哈希姆家族首领谢里夫·侯赛因身上。

当英国政府决定与侯赛因结盟的时候,菲尔比决定不再回到英国,他辞去了外交部的职位(也有人说他是被迫离开的)。他离开了英国,但始终没有离开伊本·沙特。他一直保持着与伊本·沙特的通信联系,不时地透露一些机密信息。正如沃尔德在《沙特公司——沙特阿拉伯与沙特阿美石油的上市之路》一书中对他的评价一样,“从技术上,这属于间谍行为”。

也许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菲尔比的儿子哈罗德·金·菲尔比成为了真实世界中的“007”——一个苏联在冷战时期潜伏在英国军情六处高层之中的双重间谍,暗中替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克格勃效力,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忠诚与背叛》曾经风靡一时。

历史证明英国政府的决定是错误的,当伊本·沙特成功地击败侯赛因并且宣布成为沙特阿拉伯国王的时候,菲尔比与这位领导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成为了国王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

菲尔比非常了解伊本·沙特严重的财政问题和这些困难所加于王国的威胁。在1930年秋天共乘汽车的那一段旅程中,菲尔比注意到伊本·沙特非常沮丧。为了让国王高兴,他让国王意识到自己和政府像是睡在埋藏着财宝上的人。菲尔比向伊本·沙特解释说,开发这些矿藏需要勘探,需要外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资本。

伊本·沙特顺口回复菲尔比说,“如果有人提供我一百万英镑,我会把他所需要的开采权全给他”。他当时的心思确实不在这些毫无踪影的地下矿藏上面,他一直在想着吉达的城市供水系统,并希望菲尔比能帮他找来一个打水井和做管道的人。

一年之后,科威特埃米尔·阿赫默德酋长的来访似乎印证了菲尔比的想法,此时美国和英国在科威特争夺石油开采权的斗争正陷入胶着。1932年5月31日,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发现了石油的消息对埃米尔·阿赫默德酋长以及伊本·沙特国王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他们都感觉到自己国家延绵横亘的沙漠下面一定“躺着大量的财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