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广汽集团发布的10月产销报告显示,今年10月,其旗下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产、销量均为零,截至10月,广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今年累计产量仅为49辆,累计销量为53辆,同比降幅均超98%。此外,在过去的两个月里 ,“造车新势力”多个品牌被传陷入经营困难,“欠薪”“停产”“裁员”似乎成为近期电动汽车市场的热频词。

更多“裸泳者”浮出水面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遭遇停产的新能源车企不仅有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今年6月补贴下调以来,国内“资深玩家”长安新能源汽车曾宣布旗下全系电动车以原价补贴销售,但两个月后,该公司即宣布停产三款纯电动车,仅保留了逸动EV460车型在售,截至目前,该公司今年销售目标仍有大半未完成。

曾经出尽风头的“造车新势力”境遇更不容乐观,目前业内已不断曝出资本兴趣减退、用户评价不佳,甚至成为“老赖”的消息。

北京产权交易所日前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奇点汽车第五大股东深圳博雍智动投资合作企业将公开转让其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权。成立5年来,奇点汽车始终未能交付首款量产车型,目前却已遭遇资本离场;兰州知豆电动汽车宣称将建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始终不见踪影,却由于长期拖欠还款成为“老赖”,近日在某电商拍卖平台上甚至出现了该公司的拍卖信息;此外,长江汽车、亚太新能源等多个新兴品牌也都被曝出现了欠薪现象。

事实上,从国内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布的10月产销报告可以看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出现大幅滑坡。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新能源车市已连续4个月出现下滑,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为6.6万台,虽然环比微增1%,但同比大降45.4%。

市场开启“阶段性成果验收”

然而,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市场占比却在稳步提升。

咨询机构麦肯锡日前发布报告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乘用车市场的空白增量空间已基本被瓜分殆尽,“滥竽充数”者将难以存活,尽管当前国内乘用车市场品牌数量逐年增加,但头部品牌市场占有率正不断提高,新晋品牌的市场空间已较为有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也显示,尽管整体市场情况相对低迷,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以及北汽新能源等头部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甚至一度出现“逆势上涨”。

对此,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研究副理陈虹燕指出,整车市场的衰退以及补贴大幅减少是造成新能源汽车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总量减少时,各品牌间自然会出现排挤效应。“电动汽车的开发成本偏高,需要投入庞大资金,如果没有资金流动就难以保证研发生产,进而出现负向循环。此外,对于不断涌现的新品牌,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仍在建立中,不佳的消费体验容易动摇消费者的选择。” 陈虹燕说。

陈虹燕认为,此轮“强者更强、弱者淘汰”的行业调整可视为阶段性的成果验收,无法赶上技术升级和品质提升的车企,将在这一浪潮中退场,而这一过程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细分市场需求仍待挖掘

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补贴退坡加剧产业优胜劣汰,是否就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无“蛋糕”可分?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已逐步成熟,电动汽车产量及保有量已是全球领先,国家补贴已不再是必需的行业扶持手段,而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消费仍有挖掘潜力,细分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塑造市场格局。”同济大学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指出。

余卓平认为,从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消费者已将更多注意力投向汽车的舒适、时髦、环保等概念,未来电动汽车将不再纠结于续航里程问题。“特斯拉带来的创新表明,电动汽车作为每天充电的消费品,需形成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文化理念。同时,在中低端市场领域,低速电动汽车在国内也有广泛的消费需求。电动汽车市场容量远没有饱和。”

陈虹燕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随着各品牌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差距的逐步缩小,各品牌的比较基准将再度回到智能化、舒适度和外观等指标。同时,电动汽车品质在此阶段也将受到放大检视,维修率、召回率都将成为重要的选择指标。

“国内的‘双积分’制对新能源汽车总量形成了有效支撑,随着更多合资车企及跨国车企加快推出新能源车型,以及特斯拉上海工厂投用的临近,预计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排名会有所改变。” 陈虹燕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