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

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发明显。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基于《巴黎协定》提交的国家规定的减缓目标来估算全球排放结果,这些减缓的目标路径不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如果各国政府不能迅速将升温幅度稳定在1.5摄氏度及以下,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持续恶化。届时许多自然系统将跨越危险临界点,造成永久性转变。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策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涉及社会福祉,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等平衡发展与权衡取舍问题。

基于普华永道多年服务国有企业的专业经验,以及在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方面的专业解决方案,在本专栏为国有企业提供碳中和碳减排相关参考信息、分析、洞察,帮助企业积极展开相关工作,实现绿色转型。

一、中国面临的碳中和挑战

  • 现阶段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减排压力大

19 世纪前,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全部来源于英国,但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根据《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 研究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364.3 亿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96.6 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6.5 %,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较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存在一定的减排空间。同时,大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出现碳达峰,中国和印度仍呈现增长趋势,因此相比其他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压力将更大。

 

资料来源:《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 Data),普华永道分析

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来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美国,高于英国。2018 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为 17.74 吨,韩国为 13.04 吨,日本为 9.13 吨,中国为8.40吨。

 

资料来源:《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 Data),普华永道分析

能源消耗贡献73.2%的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气候观察》联合发布的全球温室气体按行业分布情况显示,2016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494亿吨,其中73.2%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18.4%来源于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5.2%来源于工业过程,3.2%来源于废物处理。

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数据分析汇总,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贡献力量。2018年,中国电、热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为46.61%,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为37.29%,交通运输占比7.68%,居民占比为4.53%,农业占比0.98%,建筑业占比0.47%,服务业占比0.74%,其他行业占比为1.71%。

  

二、中国碳中和政策趋势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在提出“双碳”目标后,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多领域均为实现“双碳”目标加紧制定行动方案,陆续推出“碳中和”相关政策和制度。

  • 趋势一:六大领域发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截止2021年5月中旬,相关部委均已就未来减排工作做出安排,方向较为明确;其中发改委年初提出的六大发力领域可视为统领性安排,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了总体布局,具体包括: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

 

趋势二:能源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推动碳减排,就必须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其中,传统能源企业所受影响最直接。通过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成为能源企业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推动能源转型,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 ),提出了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在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2021年3月,国家能源局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中指出,将加快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趋势三:工业、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费端需要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企业的事情,也需要消费端的技术突破。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高碳排行业是额外减排贡献的重点潜在来源,仅供给端的清洁化发展无法直接实现净零碳排放,必须配合消费端通过低碳技术脱碳。

 


趋势四:金融、科技、生态将作为重要辅助领域,助力碳中和

金融、科技、生态是三大主要的辅助领域。如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支持;财政部表示将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问题; 科技部将加大碳减排科技攻关;生态环境部将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规范统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趋势五:多数部委政策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预计未来陆续发布完整正式文件

多数部委政策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如: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

少数部委政策处于编制阶段,如:科技部将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等;

少数部委相关政策已调整,如: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删除了传统燃煤、传统能源等内容,增加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内容,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

三、普华永道洞察

在当前的政策现状和发展趋势之下,普华永道结合自身碳管理相关业务经验,建议国有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考虑优先做好碳管理赋能、碳盘查及碳中和路径梳理以及搭建碳资产管理平台,为企业碳数据管理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碳管理赋能

随着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的陆续发布,企业通过加强碳管理赋能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行业趋势、行业优秀管理实践,检视自身环境和气候管制能力的不足,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碳盘查及碳中和路径梳理

对于企业来说,控制碳排放的基础条件是碳盘查,尽早做好碳核查工作,全面梳理企业运营相关各方面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使用科学方法准确计量及测算企业自身、价值链及产品碳排放,是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碳中和路径的必要基准。

碳资产管理平台

随着中国全国碳市场政策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碳管理要求逐步提升,引入碳排放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对碳排放数据进行规范报送和高效管理,从而对碳排放数据及时进行风险把控。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可以涵盖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管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减排项目管理、碳信息披露等功能。

企业的碳中和之路既是其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又是提高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这个时候,企业及早开始自身的碳中和规划工作并付诸行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和有效路径,为践行中国的碳中和战略贡献力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