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网能源院”)2019年度研究报告发布暨能源转型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该研究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能源供需报告》等6份能源电力行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报告聚焦我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并提出建议,为政府、能源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重要统计数据和决策参考。

W020191217319751439100.jpg

2010年-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会上,80余名来自能源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还围绕“能源转型探索”“能源生态建设”“电力市场建设”主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在能源朝清洁低碳方向发展这个一致认同的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专业出发,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技术、市场、政策是能源转型中的三把钥匙

“能源转型是指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其核心要义是发生质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对于能源转型内涵的定义,代表了业界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

W020191217319751473864.jpg

2014年-2018年全国与南方五省区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能源发展史上,每一次转型都与产业革命有着密切联系。煤炭取代薪柴、石油取代煤炭……每一次转型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模式的巨大转变,从而引发整个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与观念的变革。

当今世界能源转型朝着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势。虽说,传统的化石能源仍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飞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化石能源日益减少、价格上涨以及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如何进行新的能源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就我国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碳排放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我国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聚焦科学技术领域谈能源转型探索。他认为,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技术融合起来,“智能电网、能源网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三网融合,打造新一代安全、清洁、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有助于转型。”

除了技术之外,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会上,多位专家均谈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国内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态势就与政策关联度极大。

另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有些人担心产能过剩、浪费,担心价格波动。这个压根儿就不用担心,供需不平衡、价格不波动,市场还怎么发挥作用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观点鲜明。

具体到电力领域,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电力市场作用,在改革中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一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刘树杰认为,设计电力市场,必须清楚不同交易模式、电价、合约各自的内涵及功用,有序搭配,遵循内在逻辑,在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最适合我国的电力市场设计。

W020191217319751496779.jpg

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占比

做好创新,构建良好的能源生态,是能源转型的必要条件

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与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将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政策、技术和投资是决定未来能源转型的三个核心要素。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能源转型相平衡是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能源行业的企业来说,怎么应对转型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在能源转型发展研讨会能源生态建设环节,相关专家分别就区域电力合作、创新驱动能源转型、煤电如何脱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在《创新驱动能源转型》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中要注意自己的能源特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在能源消费增量中转型,不像发达国家是在能源消费存量中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必须兼顾多重因素,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也要做好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他认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应该是共建一个生态,齐力促进中国的能源转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培养良好的能源技术创新生态。

吕建中还比较了中美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他认为美国的技术创新是沿着创新链分工合作,已经形成开放的创新体系。政产学研和非营利机构、中介组织多主体参与,有序分工。而且具有完善的技术市场机制,健全的技术转移体系及科技、知识资产评估交易制度。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我们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多存在力量分散、重复研发的现象,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而且缺乏配套的金融服务,科技风投机制有待健全。”

W020191217319751528392.jpg

近年国家层面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发布结构(2014.1-2019.6)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陈宗法则从我国煤电关系,煤电困局的表现及成因、如何破解煤电困局等三方面分享了他对未来煤电转型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的煤电关系一样,如此紧密、重要、复杂、冲突,受人关注。现在许多煤电企业已经进入第二个困难期。破解这个难题,煤电企业必须首先认清形势,即煤电必然要从过去的“主体电源、基础地位、支撑作用”,转向近中期“基荷电源与调节电源并重”,再到长远“调节电源”,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兜底,为全额消纳清洁能源调峰。煤电企业应该通过创新重组,激活存量,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等手段完成转型。他还认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不是仇雠,能源转型不是让煤电去死,煤电企业应该实现公平转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高级专家雷晓蒙则从区域电力合作的角度分析了能源生态建设这一议题。他着重讲解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及东盟区域电力合作。他认为澜湄各国经过多年双边电力交易的发展,实现同步联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其中老挝作为实现联网的重点地区已经是各国和咨询机构的共识,中国应该把握时机实现至少3个国家同步联网。雷晓蒙还认为,现在澜湄国家电力联网技术标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电网准则已经生成,之后应该主要是落实运行与规划。

电力转型成为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

能源转型要实现“资源可持续、环境友好”,那么电力发展的任务是“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国网能源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是电力。现在8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需要转换为电力才能实现便捷实用,面向用户的综合能源系统呈现电力为中心特征,建设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社会必须要有可靠的电力支撑。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种新格局,如何架构能源电力市场?蒋莉萍认为要把握好“多元”“重构”这两个关键词,未来的行业生态肯定是多元的、跨界的,电力转型也必须同时坚持技术创新、政策、市场“多轮驱动”。

蒋莉萍还从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为例分析如何重构电力系统。他认为我国电源结构有先天短版,电源运行调节灵活性相对较差,系统调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力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一个老问题。而风电、太阳能光伏加大了对系统(其他电源)调节灵活性的要求,变动性电源出力特性与负荷之间的吻合度差甚至具有反调峰特性,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消纳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系统需要考虑的就是电力平衡支撑力与系统运行灵活性,它才是未来供电能力安排及经济性的两大关键要素。对于能源电力市场来说,不仅应该关注它的市场特性,也必须要关注电力商品的特性。“我们不应该对不同能源有技术歧视,未来就看它能否满足电网系统的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赵俊华则对中国电力金融市场做了一番展望。他认为目前8个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省份普遍实行的“现货+中长期”的模式无法承担发现长期价格信号的功能。从全球来看,电力期货和期权都是全球能源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应该构建一个电力金融生态圈,继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陈启鑫则在《数据驱动的电力市场分析》中提出,未来电力市场化要加强数据驱动的研究,更好地分析展现市场主体的行为,可以做出更优的报价决策,形成更稳定的市场。

南网能源院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政最后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为例,分享了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实践与探索。他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应该重点考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改革搁浅成本、市场竞争有效性、中长期供给安全保障等问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