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成都,暑气蒸腾,远处雪山与城市轮廓相映成趣。在这片孕育了天府文明的土地上,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神华能源之旅”再次启航。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最具影响力的统战品牌之一,“中国神华能源之旅”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走过9个春秋,组织350多名香港教师深入国家能源集团所属企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
本期活动为期五天,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邀请了5名北京教师代表现场观摩,与40名香港教师一同走进能源生产一线、探寻历史文化地标,了解能源绿色发展方案与文化传承脉络。他们在行走中探寻真相,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互动交流中借鉴成长,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案例,在课堂上播种下“立根中国”的种子。
水火和鸣,共保能源安全
四川,因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流域汇聚全国近30%的可开发水电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能富集区”,“川电外送”也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
而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则是这片水能沃土上的主力军之一,其在川水电总装机达1144万千瓦,占四川统调水电总装机的四分之一;在四川,每10度电中就有近3度源自这里。
教师们在大渡河公司调度指挥中心
7月28日,香港教师团走进大渡河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聆听了智慧企业的探索与实践——该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流域梯级水电一体化调度决策支持体系,实现全流域千万千瓦装机的实时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通过经济调度控制系统和“运营一张图”,一键生成多电站负荷分配策略,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约3万次。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大渡河公司生产管理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转变,千万千瓦装机水电项目智能自主运行;决策指挥由经验化向数据化转变,提前预判设备运行健康状态,及时部署检修方案与策略;充分利用地灾预测预警技术,多次实现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预测预警……
来自苏浙公学的吴玲玲老师说:“大开眼界!原来现在电力行业也大量应用AI,减少人力的投入,从而做到了少人值班,这改变了我对传统发电行业的认识。”
“电网负荷时刻变化,产生的波动如何实现实时平衡?”中华基金中心物理教师唐敏中注意到屏幕上实时刷新的负荷曲线,他的提问正契合了能源保供的核心命题。
生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孙虎强解释:“我们在大渡河上建成的水库群总库容约65亿立方米。用电高峰时,开闸增流,快速提升发电量;低谷时则关闸蓄水,把水能暂时储存起来。”
但能源稳定供应单靠水电还不够,还需要火电协同调峰的支撑。枯水期或用电高峰时需火电“托底”;汛期水电大发时,火电则需降负荷“让路”。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公司正是这一机制的“硬核支撑”——其在运火电装机约占全川统调燃煤火电总装机的一半,且100%实现清洁运行、具备灵活调峰能力。
教师们在四川公司调度中心
比如,天明电厂的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就是灵活调峰的标杆。四川公司调度中心顾根年介绍:“天明电厂应用了锅炉智慧燃烧控制系统技术,负荷爬坡速度可达每分钟1.5%额定功率,这意味着从50%负荷到满负荷,仅需33分钟,能快速满足80余万户家庭的突发用电需求。”
今年迎峰度夏以来,四川公司的火电机组已累计完成44次深度调峰,单日最大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为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场所筑起坚实的电力保障。
江畔兴绿,生态经济并进
绿色低碳发展是香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这次“中国神华能源之旅”的重要展示内容。
7月29日清晨,香港教师团沿大渡河逆流而上,前往铜街子水电站,探寻这座“老电站”在岁月沉淀中焕发出的绿色生机。站在坝顶俯瞰,清澈的河水穿过发电机组奔向远方。“别看它运行了30多年,现在度电耗水率比建成时下降了5.5%,每年多发电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2.5万吨。”铜街子水电站工作人员赵钵渊的介绍让来自张沛松纪念中学的谭启明老师赞叹不已:“通过运用先进科技提升水力发电的产能,不仅展现出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体现了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快速进步,让我们倍感自豪。”
工作人员为教师们介绍鱼道工程
更让教师们良久驻足的,是水电站的生态鱼道工程。这条1.3公里长的鱼道,如碧色绸带嵌在厂区与河岸之间。鱼道模拟天然河道的水流速度、水深变化,为长薄鳅、蛇鮈、齐口裂腹鱼、白甲鱼等多种大渡河特有的重点保护鱼类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鱼道内的监测系统显示,2024年洄游期近4000尾鱼类借助鱼道完成繁殖迁徙。
世界龙冈学校刘德容纪念小学的钟世杰老师一边认真听介绍,一边与国内首个在役水电站新建鱼道工程合影留念,“电站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供电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公益、生态环保等方面,既保障了电力的稳定供应,又守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告别铜街子水电站,教师们来到天明电厂,实地调研了煤电超低排放和发电效率等情况。
工作人员为教师们介绍发电机组运行情况
苏浙公学的李筠婷老师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下机组的环保参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火电厂如今已实现超低排放,比如粉尘排放量只有1毫克/立方米左右。厂区内设立的环保数据公示屏上,各项排放指标都优于国家标准。回校后,我会将所见所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如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天明电厂的固废循环利用、废水零排放也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利用粉煤灰制成的建材,强度超过混凝土30%;全厂复用水率达98.73%,远超国家标准要求的90%,成功实现了水资源的梯级高效利用。
透过一项项案例、一个个数据,教师团看到了能源企业对绿色发展的坚持,也深刻认识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可以和谐共生。
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共铸
能源之旅不仅看能源发展,更看文化根脉的延续、精神力量的传承;看两地同心的情谊、民族共筑的担当。
观文脉流转,悟先贤风骨。走进李白故居,青瓦白墙间,碑林石刻错落有致。一方石碑上,书法家将醉字写意成了李白饮酒的画面,映现出诗仙“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李白‘仗剑去国’时,怀揣的是‘济苍生’的抱负;即便仕途失意,仍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勉。”讲解员的解读让教师团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心怀天下的精神缩影。
教师们在杜甫草堂
漫步杜甫草堂,茅屋前的青竹随风摇曳。讲解员指着茅屋一角:“先生在此居住四年,写下240余首诗,‘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闲适,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杜甫将自己的命运深深镌刻于家国兴衰的卷轴之中,写下中华文脉中“以民为本”的生动注脚。
讲解员为教师们介绍都江堰
午后的都江堰,岷江碧波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鱼嘴将江水巧妙分流,内江滋养平原,外江承托洪峰,飞沙堰如银链拦沙,宝瓶口精准控流。两千多年来,古人靠“乘势利导”的智慧,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苏浙公学的吴咏琳老师望着奔腾的江水感叹:“古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与现代水电开发‘顺应自然’的思路一脉相承,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善用,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这次活动让我对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忆抗震史诗,传不屈精神。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倒塌的教学楼残骸静立,汉白玉时钟的指针永远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里曾见证无数挺身而出的身影:方杰老师在摇晃中抵住变形的房门,护着41名学生逃出,自己却永远倒在了废墟中;战士们徒手刨挖,用肩膀扛起断裂的预制板,在余震中搭建起生命通道;医护人员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在微弱的灯光下包扎、施救……”讲解员的声音哽咽。
阳光下飘扬的五星红旗
不远处,操场的五星红旗17年来始终鲜红,它见证了这所中学的泪水与哀愁,也带给人们慰藉与希望。那抹永不褪色的红色成为了这所学校和这座小镇顽强不屈的底色。多位香港教师摘下眼镜拭去泪痕,“从前在新闻里看报道,只知灾难的痛;今天站在这里,又真切感受到守望相助、重建家园的精神。”
见援建印记,感手足情深。7月31日,大巴行驶在303省道上,路面平整开阔。“这条路是通往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最便捷通道,由香港同胞捐建,历经‘两毁三建’、用时11年,方才建成。因此,全路8座隧道口均有大熊猫、紫荆花标志,象征着川港情谊显于危难、流芳百世。”导游沿途介绍。
教师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正在散步的大熊猫
抵达卧龙中华大熊猫苑,得知这里由香港特区援助新建,且对香港居民免费开放时,香港教师感到非常开心和温暖,深刻感受到了两地血浓于水的情谊。在这里,香港教师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活,“大熊猫活泼可爱,可见国家在保育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成果也非常显著。”
这场能源之旅,是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更是文化根脉的深度共鸣。从大渡河畔的智能电站到都江堰的千年智慧,从超低排放的清洁火电到鱼道里的生命律动,香港教师们触摸到的,是国家能源转型的坚定步伐,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东方智慧。
行程落幕,影响方始。当更多香江学子透过教师们的讲述看见祖国的硬核实力与柔软文脉,一座传承之桥、友谊之桥愈筑愈实,联结起香港与内地对祖国美好明天的共同期待与祝愿,面向未来,携手共进。(王楠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