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的观景平台时,护林员张磊正仔细察看着樟子松树苗的长势。他弯腰拨开一丛苗木,露出会心的笑容:“今年种的这批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在几十年前简直不敢想。”

张磊身后成片的樟子松随风摇曳,几只野兔从灌木丛中窜过,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四十载光阴流转。如今,4900万株树木筑牢生态屏障,64%以上的植被覆盖率晕染底色,三大生态示范基地绽放样板光芒——这不仅是数字的跃迁,更是一代代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笃实践行与接力传承。

满目苍翠的神东矿区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总在亲历者的记忆里留下最鲜活的对照。在矿区生活了40多年的吴宽锋至今保存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20世纪90年代的矿区,黄沙漫天,稀疏的植被像是补丁般贴在了大地上。对比今日满目苍翠的景象老吴感慨道:“如今,照片里的绿色浓得像要滴下来,当年真不敢想象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环境的蝶变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正是对水土保持的深刻践行与持续深耕。

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神东深谙此理,从开发建设以来,积极开展大面积高标准的风沙治理行动,精心构建了以草为主,草灌乔结合的植被生态系统,筑起坚实的生态防护墙,累计驯服流动沙地103平方公里;精心勾勒“两山一湾”常绿林长廊42公里,近300万株常绿树扎根生长。这一系列行动,始终循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之以恒,让生态发展的脉络在坚守中愈发清晰。

绿色不仅在山野间铺展,更延伸到了每个角落。看交通廊道,周边10公里内,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同步推进,阿大公路、忽马线等22公里道路绿意盎然,生态纽带越拉越长;看河道沟道,坚持“源头治理、层层设防”,每年减少入河泥沙15.6万吨,清澈新生替代了昔日浑浊;看小区景观,12个公园绿地让小区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产生活环境愈发优美和谐。

两名新入企的员工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拍照留念

从基础治理到深度转型,神东以笃行之心,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每一步发展实践中,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看这水,可不是天然河流汇过来的,”生态环境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身边的参观者介绍,“这是我们13座煤矿的矿井水,经过三级处理才变成这样的活水。”

从前,这些水不过是生产时的“副产品”,如今,它们顺着113公里的灌溉主管道奔涌,把曾经的沉陷区,一点点滋养成了606平方公里的绿洲。

这种让“副产品”焕发新生的实践案例,正是循环发展理念在资源利用中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神东抓住资源利用的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中,在全面提标治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矿井水质优量大的优势,拓展煤制油等工业生产用水、矿区生活用水和生态灌溉等利用途径,大幅提高矿井水利用效率效益,形成了完整的矿井水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链条。

在以循环发展激活资源效能的同时,神东更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绿色转型的支点,让生态理念与技术突破深度交融、协同发力。

——以技术革命推动煤炭生产绿色转型。针对煤炭运输消费的环境特殊性,神东开展全周期技术革命:13个矿井配套11座选煤厂,采用重介质选煤工艺,让商品煤发热量提高330大卡、灰分降低6%、硫分降低0.04%,每年减少下游二氧化碳排放量33.1万吨。数据背后,是转型的坚定决心,更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的有力行动。

——以低碳建设兼顾节能与碳汇。建设低碳矿区,神东多管齐下:集中布置矿井与生活区,利用热电余热取暖,分散区域构建多能互补供热体系,夏季停用燃煤锅炉;13个矿井地面打孔缩短输料输电距离,减少电损与运距。每一项举措,都在为减碳添力。

——在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上,神东充分利用煤矸石成分特质和剩余热值优势,大力发展矸石制砂、制砖、制砾石及余热发电综合利用项目,还形成了煤矸石资源化深度利用产业链,降低了煤矸石处置成本和污染环境风险,增加了经济效益。

当绿色转型的实践不断深化,生态治理的成果也在一个个鲜活场景中绽放。

夜幕降临,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热闹非凡。职工群众吹着凉爽的晚风在木栈道上漫步;景观长廊内草木争辉,美景让人应接不暇;不远处的休闲区,几户人家围坐在木质桌旁,烧烤的烟火气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

昔日沟壑纵横、尘土飞扬的矿区,如今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地,不仅成了职工群众日常休闲的“后花园”,更让前来调研的院士专家、行业同行驻足赞叹,真切见证神东人从“治污”到“造景”的跨越。

几十公里外的布尔台生态示范基地同样续写着绿色传奇。4万亩光伏板在沉陷区连成“蓝色海洋”,阳光与板下草木相映成趣,勾勒出独特的生态之美。这里,50万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9亿千瓦·时;周边10万亩生态经济林,既固土保水,又孕育经济效益。

生产生活环境愈发优美和谐的神东小区

如今,神东已构建成三大生态示范基地矩阵:哈拉沟展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智慧,上湾补连塔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布尔台探索“光伏+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这些实践为其赢得第十届“母亲河奖”、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每一项都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写照。

这些生态示范基地的生动实践与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在生态治理战场上的深耕细作。开发建设以来,神东累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2500多项,植树4900万株,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11%提升至64%以上,塌陷区治理率100%,水土保持率从67%提高到75%以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从“两山论”的坚定践行者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标杆示范者,神东以绿色为底色铺就发展长卷,以创新为动力破解生态难题,用数十年实践勾勒出“煤海绿洲情澜涌”的生动图景。

这,不仅是神东当下的鲜活写照,更标注着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生态底色。(梁小燕 胡学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