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几”字弯里,晋陕蒙交界的黄土高原腹地,一场持续数十载的“绿色革命”正深刻改写着准格尔露天矿区的生态基因。
作为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面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基底与煤炭开采的现实需求,准能人从一开始就锚定“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目标,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尤其是在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更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发展血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技术、“两山”理念实践转换、生态价值产业化实施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煤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书写了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的“准能篇章”。
图为准能集团复垦区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
增绿扩绿三大技术破解生态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准格尔项目建设之初,这里还是“十山九秃卷黄沙,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脆弱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纵横交错,雨季时雨水裹挟着黄土流入黄河,旱季则沙尘漫天,当地村民甚至要“白天锁门窗、夜晚盖被防沙”。
“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关键在水,难点在土。”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主任张小平的这句话,道出了矿区生态修复的核心痛点。这里年平均降雨量仅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100毫米,土壤以黄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生态修复难度堪称“世界级”。“那时,这里哪有什么绿色?天是灰蒙蒙的,风一吹,黄沙能把人裹住,吃饭都得把碗扣上。”已经退休的老职工杜存宝,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下了班,衣服口袋里全是沙子。那时候想,要是矿山能有片像样的树,该多好啊!”
这份绿色奢望,成了一代又一代准能人的奋斗目标。从开采初期,准能集团就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复垦方案。最初,老一辈建设者尝试种植柠条、沙棘等耐旱灌木,虽然成活率不高,但总算在矿区里播下了“绿色种子”。后来,逐渐摸索出“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模式,先种灌木固沙,再种杨树、松树等乔木构建林带,最后用草本植物覆盖地表,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如今,走进准能矿区,曾经的“灰黑世界”早已换了模样:排土场上,松柏成片,郁郁葱葱;矿区道路两旁,杨柳依依,绿树成荫;复垦后的山坡上,7633.5万株乔灌木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矿区复垦率达到100%,实现了“开采一块、复垦一块、绿化一块”;植被覆盖率从建设初期的25%提升至85%以上,行走在矿区,仿佛置身于森林公园;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降低幅度达88%,曾经沟壑纵横、被当地人称“鸡爪子”的荒山,如今已长满樟子松、杨树,边坡上的乔灌草形成三层植被覆盖,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绿色的绒毯。准能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2024年,按照国家能源集团统一部署,准能集团承担起在蒙矿山周边10公里范围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该项目分4期实施,总投资超10亿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计划在黄河沿岸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林和以经济树种为主的景观林,打造沿黄景观带,将栽植山桃、山杏、油松、云杉、樟子松等适生树种45700株。目前,首期工程(城坡段)正在进行土方整理、砂石园路铺设、景观绿化及灌溉系统布设,计划于今年9月底全面竣工。待四期工程全部完工,这里将筑就黄河“几”字弯上的绿色长城——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绘就民生幸福图景,更以绿色屏障夯实区域生态根基,为母亲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养绿兴绿点“绿”成“金”实现价值转换
“我印象中的煤矿是在荒山秃岭中,到处是黑黢黢的。到了这儿,看到的却是一片葱茏,环境好得让人意外。”今年8月19日,“大河壮阔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来到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林果经济示范区,中国甘肃网记者李新玉忍不住赞叹。当天,媒体团成员穿梭在果园里,一边采摘西梅、苹果,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矿区生态产业发展情况,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想把这“煤海变绿洲”的奇迹记录下来。
图为林果经济示范区的葡萄
这片林果经济示范区,种植了苹果、桃、葡萄、西梅等100多个品种的果树,是准能集团“生态产业”的生动缩影。经过数十年的培育,矿区植物品种从最初的十几种耐旱杂草,增至如今的240余种,其中包括沙棘、山杏等经济树种以及蒙古栎、云杉等乡土树种;野生动物也从寥寥几种,增加到松鼠、狍子、天鹅、斑鸠等数十种,甚至吸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来到矿区水域栖息。
近年来,准能集团不满足于让矿区绿起来,更追求让绿色产生价值,探索出“生态+农业、牧业、林果等”的多元产业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生产服务中心180亩生态农业试验田里,黄瓜、茄子、豆角等蔬菜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车。“我们这片试验田用的是矿区复垦后的土地,浇的是蓄存的雨水,施的是有机肥,种出来的蔬菜纯天然、无污染。”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队长段国君笑着说,“只要不受灾害影响,每年大约能产出70万斤新鲜蔬菜,源源不断输送至职工食堂。”
除了农业和林果业,准能集团还大力发展生态牧业,创新构建了“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将修复后的土地打造成多元生态产业基地:在海拔较高、土壤较薄的区域种植牧草,建成1万多亩优质牧草基地;种植观赏花卉1千多亩,建设采摘日光温室42栋;同时发展养殖业,存栏安格斯优质肉牛千余头,带动周边村民大幅增收。
从生态修复到价值变现,矿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之路越走越宽,那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化效能,正持续升温、亮眼呈现!
护绿壮绿以绿为媒打造“准能样板”
曾经,这片黄土高原上一遇雨天,泥水满坡,将本就千沟万壑的土地又冲刷出一道道口子。如何在矿区上保水固土?“准能集团因地制宜提出‘以蓄代排’思路,对排土场整体形态进行优化设计,防止雨水向边坡汇集、冲刷边坡,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
所谓“以蓄代排”,就是将排土场设计成“中间低、四周高”的“盘子”状,这样一来,雨水落到排土场上,会主动向中间汇集。“我们还在每个平台上修了挡水围堰,像小堤坝一样把雨水‘锁’在土壤里,再通过地下渗滤系统慢慢补充地下水。”王瑜解释道,“这样既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又能为植物生长储存水分,一举两得。”
图为矿区呈现出花团锦簇的景色
如今,在准能矿区的每个排土场,都能看到这套“以蓄代排”系统的身影。经过实践检验,采用该系统的排土场,植被养护3年左右,就能完全依靠自然降雨生长,无需人工灌溉,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今年,准格尔旗连续遭遇多场暴雨,截至8月6日,累计降水量达555.6毫米,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极值,但矿区的排土场没有一处滑坡,植被也没受影响,这就是“以蓄代排”的成效。此外,“矿区生态修复案例”还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自然资源部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及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典型案例,并在自然资源部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意见中推广。
接下来怎么干?水土保持有了升级版。准能集团为防止平汇水出现径流,在各平台建立分散径流控制系统;为防止边坡水土流失,在台阶上部边缘修筑挡水围堰,坡面采用穴状整地、拱形骨架、鱼鳞坑等措施进行微地形整理;为预防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建立健全人工防排水系统……如今,矿区森林面积已达5.7万亩、地被面积达3.79万亩,年吸收二氧化碳31.5万吨。这些绿色资源,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准能集团发展低碳经济的底气。
在“护绿”的道路上,准能集团从未停下脚步。当前,准能集团正在全力申报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国家重点研发“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损伤演变及修复机理”项目实施,开展抗逆性树种培育、土壤改良等研究,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长河奔涌,奏响生态文明时代乐章;草木万物,见证绿色发展振兴画卷。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到 “示范者”,准能集团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黄河“几”字弯里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这份煤海变绿洲的生态答卷,不仅承载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更为能源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准能矿区打造成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上璀璨的绿色明珠、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准能样板”是所有准能人共同的心声。准能集团正以追“青”逐“绿”的执着,写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绿色文章”,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黄土高原上的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生态之花。(吕宗桂 王柯涵 魏博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