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组已准备就绪,正式实施下闸封堵!”10月21日,在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导流洞处,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导流洞闸门缓缓落下,奔涌的江水在此定格成一汪明镜,金川水电站工程正式实现下闸蓄水,为年内达成投产发电目标筑牢关键根基。

从直面复杂地质条件、攻克数项技术难关的破局之勇,到锚定守护万家灯火、赋能民生福祉的人文之暖,再到坚定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生态优先的绿色之诺,金川水电站的每一步推进,既是工程建设的标杆之作,更是对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

技术突破守护江河安澜

金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马尔康市,库区地处高山峡谷,山势挺拔,库区正常蓄水2253米、相应库容4.88亿立方米,体量相当于30个西湖。工程建设之初便面临“先天考验”:坝址河床下方是厚达65米的覆盖层,两岸山体岩石裂隙密布、透水性强,水库蓄水极易引发渗透风险,成为工程推进的“拦路虎”。

大渡河金川公司以党支部攻坚竞赛为抓手,成立党员攻坚突击队,着力解决防渗这一难题。党员攻坚突击队成员、金川公司枢纽工程处主任覃事河对党员们说:“金川工程地质这么复杂,防渗是第一关卡。防渗工程藏在大坝中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咱们的责任是看得见摸得着,还得让它时时保证安全。”

十余次专家咨询、百余次实地调研、上千次试验论证后,该公司创新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与帷幕灌浆相结合的渗流控制体系,为坝基筑起“铜墙铁壁”,既增强整体性与渗透稳定性,更提升抗变形能力。

创新不止于防渗。秉持“一切为了工程,一切围绕工程,一切服务工程”的理念,该公司探索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大坝智能碾压、智能灌浆系统、质量验评APP、数字化工程综合管控平台等智能技术手段,有力保障大坝填筑等工程质量。针对河床覆盖层深厚、地下洞室群地质条件复杂等难点,该公司引入BIM技术,推进三维可视化建模应用,解决了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完善基于BIM的水电工程应用场景17项,提高BIM建模和出图效率20%至30%,建设“地下洞室智能地质预报”等模块,满足地下洞室群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理需求。目前,该公司成功建成国内首个完全国产化的BIM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标准体系,实现BIM技术参数完全国产化。该创新成果先后获评第四届“新基建杯”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特等奖、2024年度电力创新奖二等奖、2025年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案例等多项大奖,地下洞室群安全施工超2500天,打造科技创新赋能工程质量的生动实践。

人文关怀点亮新居希望

水电工程建设关系万千家庭的“舍与得”,是一场关于“以人为本”的最佳实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羌族主要聚居区,多元化的民风习俗对项目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共享共建,联合组建专项工作组下沉到各家各户,详细了解群众诉求、逐项解读政策,高质量推进移民安置与移民工程建设,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库区G248复建公路工程全长20余千米,包括隧道5座,共计超过6千米,是串联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交通动脉。该复建公路地处川西高原峡谷地带,需要克服隧道围岩不稳定、季节性渗水等难题,施工难度堪称“高原筑路教科书”。施工过程中,该公司以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为抓手,坚持动态化管理,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快衬砌”措施,高质高效推进现场施工。2025年8月成功实现复建公路全线通车,不仅解决了藏、羌等各族群众的出行难题,更打通了区域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大动脉,让连心路上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金川水电站库区不仅有群众的家园,更散落着剑北遗址、代学石棺墓葬、清五甲碉等7处珍贵文物点。该公司始终坚守“不让文物受一丝损伤”的承诺,组建由考古专家、文物修复师组成的专项团队,对文物点开展系统性保护。团队采用无人机航拍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整留存剑北遗址的聚落布局、代学石棺墓葬的文化层叠压信息,对清五甲碉的每一块碉石都进行编号与影像记录,并于2024年完成验收,让历史文脉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延续。

绿色理念守护山河本色

下闸蓄水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生态的共生。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金川公司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原则,推动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让绿色成为金川水电站鲜明的底色。

金川水电站工程位于半干旱河谷地带,边坡主要为砂卵石地层,土壤贫瘠,普通植物难以存活。该公司综合分析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等因素,精心选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的格桑花、波斯菊、青稞等植物,采用客土喷播、草棒种植、苗木种植、勾花网安装等多种方式对边坡进行绿化,有效避免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随着时间推移,截至蓄水前,金川水电站枢纽工程区及库区复建公路沿线已完成边坡绿化超9.5万平方米,原本荒凉的土地正被工程建设者们改造成花海草甸。

“不能让大坝隔断鱼儿繁殖,我们要给鱼儿建设一条回家路。”该公司负责人坚定地说道。为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该公司建设起亚洲最长的仿生态鱼道,通过天然河段+人工隧洞模拟自然水流环境,帮助鱼类跨越大坝完成繁殖迁徙;每年定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等珍稀鱼苗共计50万尾。如今站在坝顶远眺,江水清澈、岸芷汀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碧波初起,初心不改。金川水电站成功下闸蓄水,不仅是一项工程节点的完成,更是开启水惠民生、绿色发展新征程的起点。随着后续机组逐步发电,这座矗立于江河之上的明珠,将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能,为守护绿水青山、保障民生福祉写下更壮丽的诗篇。(付镜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