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经历了爆发式发展之后,风电可能是新能源发展的下一个大增长极。

文/徐进

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迎来高光时刻。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达5.21亿千瓦,预计“十四五”末风电装机迈上6亿千瓦的新台阶,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十五五”期间是我国能源转型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的第一阶段“碳达峰”将在这个时期实现,加上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正式开启,风电发展又将站在新的时代潮头扬帆起航。展望未来,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持续拓展,风电行业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满无限期待与遐想。对此,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试作探讨并提出“十大看点”,以期能投砾引珠。

风电机组大型化有“尽头”吗?

随着2020年、2021年后风电陆续步入无补贴时代,我国风机加速迈向大型化。据权威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4.8兆瓦。而经过短短四年时间,到2024年,陆上风机平均单机容量近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近10兆瓦。进入2025年,陆上主流风机单机容量已迈向8兆瓦~10兆瓦,最大已超16兆瓦;海上风机单机容量更是突破了18兆瓦,最大已达26兆瓦,展露出了风电机组大型化的澎湃力量。

不可否认,新增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显著提升是我国风电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体现和产业未来成长路径的“风向标”,不但意味着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明显提升,而且意味着产业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大幅降低。陆上风电现已成为最廉价的发电方式之一,海上风电成本已逼近煤电成本。在产业链供应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风电机舱、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65%、80%、70%及以上,彰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制造能力。

有人指出,在风电行业日益“内卷”的当下,只要风电度电成本还能往下降,风机大型化趋势就不会停止。但个人认为,风电机组大型化虽是趋势但非必然,需要超前做好充分测试和反复验证,需要充分考虑到技术、效益、质量、安全之间平衡,绝不是简单功率的累加,切莫因刻意求“大”和轰动效应而忽视性能、质量、安全这个根本。只有在秉持“技术引领、安全至上、质量优先、性能可靠”的前提下稳中求“大”,才能让风电机组大型化之路走得更远,才是确保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陆上风电会迎来拐点吗?

作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近年来我国陆上风电发展迅速,使得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推动能源转型不可忽视的力量。2021年—2024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3067万千瓦、4467万千瓦、7219万千瓦、7579万千瓦,预计2025年陆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在9000万~1亿千瓦,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整个“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总规模将突破3亿千瓦,是“十三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总规模的2倍。

陆上风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暗藏着不少隐忧。一是在电力消纳方面,受通道不足、跨省壁垒和极端天气等影响,陆上风电弃风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三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二是在供应链方面,因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包括钢材、铜和稀土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波动,将直接影响诸如塔筒、轴承、叶片等零部件的生产成本;三是在电力交易方面,随着136号文出台标志着风电全面入市的时代来临,使得风电企业需要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意味着风电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持续加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不断强化风机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创新,持续推进老旧风电场的“以大代小”“以旧换新”等改造升级,在陆上优质风电资源开发殆尽的形势下,陆上风电将进入“规模化开发+技术驱动”双向驱动新阶段,形成以大基地开发为主的集中式风电、乡村分散式风电和以旧换新的存量替代风电“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迎来新的发展拐点和战略机遇期,预计年均新增装机维持在8000万千瓦左右,成为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核心能源支柱。

海上风电会走上“新蓝海”吗?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海风电资源开发总量超1亿千瓦,但已建成容量仅占三分之一强,尚有大量资源待开发;深远海风电资源更是高达16亿千瓦上下,显示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4127万千瓦,仅占风电装机总容量的8%。海上风电在2021年迎来了第一波高潮后(当年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便进入萎缩状态,装机规模减到2024年的404万千瓦,还不到高峰期的四分之一。

技术提升和用海权放松是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神速,带来单位造价显著降低,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已迈上16兆瓦以上,叶片长度突破130米,推动了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降至2024年的0.33元,2025年有望逼近煤电成本线,还有漂浮式基础、高压直流海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强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单三十”颁布让海上风电开发迎来新规定,对海上风电项目空间布局、审批优化、生态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加大布局,给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吃上了“定心丸”。

在国家层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全面推进;在地方层面,沿海省份纷纷“开闸”,加大布局。“十五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有望重回新一轮上升周期,迎来发展“快车道”,到2030年海上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千瓦左右,年平均新增装机规模在1500万~2000万千瓦之间,远超“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水平,尤其漂浮式海上风电迎来了发展良机,引领我国风电迈向“新蓝海”。

风电的“内卷化”何时休?

受新能源平价到来的影响,尽管2020年的“抢装潮”曾一度推高风机的整体价格,然而进入“十四五”后,虽然风电装机规模仍在屡创新高,但风机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CWEA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间,陆上机组不含塔筒加权平均价格由3800元/千瓦跌至1440元/千瓦,下跌幅度达62%,海上机组由6659元/千瓦跌至2775元/千瓦,下跌58%。风机价格大幅腰斩,深陷价格战泥潭,“卖一台亏一台”之下究竟有没有胜利者,何时能走出“至暗时刻”?仍有待于时间给出答案。

进入2025年,风机价格下降势头仍在延续。新年伊始,新疆华电天山北麓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的风力发电机组采购开标,最低折合单价均为1219元/千瓦。但若去除塔筒成本,主机报价跌破900元/千瓦,创下全球风电新低。虽然136号文出台后新一轮“抢装潮”肯定会抬高风机价格,但这只是暂时的,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价格下滑的势头。“抢装潮”过去之后,风机价格可能迎来一阵长久的“阵痛期”。

风机价格降低并非是个“无底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过度同质化竞争绝非一个行业成长的正确之道,无底线的“内卷”只会透支行业的健康发展,非理性低价策略往往带来多败俱伤和对自身利益的反噬。“十五五”作为我国风电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风机制造商尤其是行业巨头们需要勇敢承担起自己责任,不能一味求“大”、贪多求“快”,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共同联手应对行业“内卷”和无序竞争,齐心营造健康竞争环境,在主动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切实避免过度依赖价格竞争。

分散式风电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分散式风电是指所产生电力可自用,也可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的风电项目,具有灵活布局、接入方便、就地消纳等优点。“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提出以来,分散式风电发展神速,显示出了强劲潜力。实际上,我国农村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分散式风电技术可开发潜力估计达2.5亿千瓦以上。因此,充分利用好农村地区的风能资源和零散闲置非耕地,可为风电发展辟出一条新的增长极。另外,分散式风电能很好配套乡村振兴战略,对改善农村能源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很有必要。

2021年是我国分散式风电爆发的“元年”,当年新增装机802.7万千瓦,累计装机996.3万千瓦,同比增长414.6%;2023年分散式风电装机迈上1500万千瓦台阶,达到1550.8万千瓦;2025年预计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大关,达到2200万千瓦左右。现阶段分散式风电存在三大限制性因素:一是审批手续较烦琐,面临并网难;二是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运维,收益总体不高;三是融资渠道不畅,退出通道受限。但随着各地纷纷出台鼓励政策,简化申报手续,并将电力许可纳入豁免范围,将会有效缓解分散式风电大规模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政策推动和机组大型化带来收益提升的激励下,加上国家明确提出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分散式风电有望改变以前不温不火的状态,迎来较大增长空间。特别是在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分散式风电有望迎来加速发展,预计“十五五”期间年装机规模在1000万~2000万千瓦之间,虽远不及分布式光伏发展速度,但不失为风电发展的下一个“希望的田野”。

“以大代小”会开启风电场“第二春”吗?

我国风电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国产风机S600板通过国家验证,标志着风电设备国产化正式开启,进入规模化开发却始于2005年。随着风机20年使用寿命的临近,一大批机组到了该退役的年龄。尤其是早期风电机组大多从国外引进的,缺乏自主研发实力,导致不少正在服役的风电机组运行质量不高,出现重大事故的概率上升,发电效率不很理想,运维成本增加,还占据着较好风资源区,实施存量替代的时机已到来。

为了挖掘已有优质风区的潜力,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度电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具体改造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等容改造,即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塔筒的前提上,以更大单机容量和更先进技术的新机组替换原有机组;二是增容改造,即不仅是以大机组替代小机组,而且涉及基础、塔筒、输电线路和升压站等设施升级换代,操作要比等容改造复杂得多,但将让风电场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十五五”是我国风电设备以旧换新的重要时期,“以大代小”进程将加速推进。根据CWEA统计,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末分别有超过4500万千瓦、1.45亿千瓦的小旧风电机组并网运行超过15年。若按1:1等比或1:1.5增容改造,那么整个“十五五”期间具备改造条件的潜在市场规模大概在5000万千瓦~1亿千瓦之间,年均改造容量预计在1000万~2000万千瓦之间,发展潜力巨大。总之,借助“腾笼换鸟”的方式,能让老旧风电厂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生命的“第二春”。

风电“龙虎斗”谁将脱颖而出?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前5家整机制造商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为61.7%,前10家整机制造商累计装机市场份额达87.3%。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台阶,占国内市场全部装机22.6%,是唯一超过亿千瓦级整机制造商;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都超过5000万千瓦台阶,分别在7000万千瓦级和6000万千瓦级以上,占比分别为13.3%和11%,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均超过10%;运达股份和东方电气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8.3%和6.5%。

从2024年风电主机商吊装机容量排名来看,目前风电整机制造商处于“六国争雄”的混战时代。金风科技作为“领头羊”,是唯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0%的厂家,已连续14年高居全国第一的宝座;远景能源稳守“老二”,在后面紧追不放;明阳智能超过运达股份,重新回到第三位置,算是一次漂亮的“回归战”;运达股份则从上年第三掉在第四位,稍有点减速;三一重工和东方电气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六位置,但份额均在10%以上,相互咬得很紧。另外,中国中车等其他众多企业虎视眈眈。

“十五五”期间,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商的竞争格局还会持续下去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但从排名情况来看,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第一第二位置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第三到第六的位置将会改变,稍一松懈就可能被其他厂商取代。另外,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风电整机制造商只有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稳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风电的技术“短板”能尽快补齐吗?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风电领域科技创新,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重点围绕风电机组、海上输电、高寒施工、智慧运维等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国产替代,努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补短板、锻长板,共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风电全产业链基本成型,彰显出我国风电装备技术巨大进步。

当前,我国风电一些“短板”仍较突出,“卡脖子”难题依然存在:功率半导体、高稳定性主控系统等设计制造能力较弱,深远海和高寒地区的资源环境勘测评估技术规范仍待完善,智能化精准功率预测、极端灾害应急防护、远程故障诊断预警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明显,5MW以上轴承、变流器、控制器中的关键电子器件和关键原材料有赖于进口,整机设计仿真软件、数值计算软件以及风电场开发设计等仿真软件几乎100%依赖国外,一些重要的技术标准主要由国外企业所主导等。

随着中美脱钩日益明显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解决风电技术“短板”已迫在眉睫。“十五五”是补齐我国风电发展最后几块“拼图”和实现完全国产化的攻坚时期,要重点聚焦风电领域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和卡点,大力建设国家级前沿风电技术实验室与公共研发平台,全力打造全球风电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推动风电产业链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尽快突破一批风电领域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加大实施风电“卡脖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国产替代,全面提高风电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确保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难题。

风电光伏“角色”会再次互换?

在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早期,风电一直“唱主角”,装机规模要高于光伏发电装机水平,直到“双碳”目标提出后,随着光伏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带来爆发式增长,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的风电,并在2022年出现逆转。当年8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499亿千瓦,而同期风电装机容量为3.445亿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首次超过了风电,成为仅次于火电和水电的我国第三大装机电源。此后,光伏便一路高歌,长期占据着新能源领域的主角地位,双方的装机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全面展开,风电与光伏之间的竞争态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度被光伏“掩盖光芒”的风电正在迎头赶上,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风头正劲”,尤其是国电投等央国企密集出售光伏资产曾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让人们对光伏与风电有了更新的认识。实际上,作为新能源领域“双雄”,风电有两大优势光伏发电难以比拟。一是风电发电利用小时要比光伏高出很多,而且上网结算价相对要高,现金流稳定,运维成本较低;二是风电分散出力的特性与各省分时电价匹配性要好,在电力调度和消纳方面更具优势。

“十五五”时期我国风电将加速起航,迎来新一轮开发热潮,预计年平均新增装机规模在1亿千瓦上下,远超“十四五”新增装机规模。但风电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光伏的失势,光伏发电容量也将大幅增长,而且从绝对值看还会继续大于风电新增装机水平,两者各有其独特之处,且在某些方面相互补充,正所谓“风光不分家”。双方相携而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能源转型舞台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绚丽的篇章。

风电“出海潮”会迎来2.0升级版吗?

虽然欧美高筑贸易壁垒,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为我国风电“出海”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国风电制造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我国风电产业正从“全球卖”、“全球建”向“全球造”和“全球投”转变,风电“出海潮”正在打造2.0升级版。

近年来,我国风电出海逆势增长。彭博新能源财经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非中国市场风电订单容量为42GW,我国企业市场份额为12GW,占比28.6%,相比2023年暴增70%,是2022年的近4倍,呈现井喷态势,实现了世界瞩目的“三级跳”。作为世界上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最齐全的国家,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风电机组占据全球市场2/3以上,铸锻件和关键零部件产量占据世界市场70%以上。2024年我国企业在全球前十大风机制造商中占据六席,且首次包揽前四席;还有些国内头部风电制造商加紧布局海外市场,凭借雄厚技术、低廉成本和强大产能优势,在全球市场掀起了一阵强劲“中国风”。

“十五五”有望成为我国风电整机出海的黄金时代,开始崭露头角并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前除我国之外的全球风电设备需求将远超供应,为我国风电出海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亚太、中东和非洲及拉美地区等新兴市场,有望成为我国风电产品出海的重点区域,市场份额从目前不足30%提升至2030年60%以上。“十五五”期间我国风机出口量有望年均达到2000万千瓦,并凭借全产业链的创新改写世界风电发展的版图,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引领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