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工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就成为中国制造的坚定支撑。而作为该领域行业龙头,历经20年高速成长、营收已突破三百亿大关的汇川技术,正瞄准储能市场,准备开启新一轮的业绩狂飙。

2003年成立的汇川技术,曾在今年年初因董事长朱兴明2个多小时的20周年年度演讲大火出圈,尤其让不少储能业界同仁讶异于这头工控行业“巨象”居然早年就在光伏逆变器领域有深入的布局和战略选择,且在储能业务上的实力竟已如此强劲。

事实上,能源作为汇川技术的战略业务,早已关涉光伏、锂电、电力、煤矿、风电、储能、氢能等诸多领域。在储能变流器领域,汇川近些年的出货量已跻身国内头部。更遑论其常年作为工控赛道玩家,在迈入工商业储能赛道以前就已经积累了100多个细分行业赛道的工业场景应用经验,背后至少有成规模终端企业2万余家。

这还只是汇川技术信心来源的一个层面。从产品角度出发,汇川技术目前已推出全行业首套全液冷工商业一体机,电芯及PCS均采用液冷散热方案,在其产品质量背后蕴含着汇川联合动力多年在新能源车赛道实践所积累的车规级产品质量及安全保障。

4月11日,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4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汇川技术能源行业经理王晓宇就公司对行业差异化竞争、工商业储能发展态势及阶段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在专访中向《能源》杂志做出分享。

“未来电网和用户需要的不再是资产属性的储能,而是设备工具属性的储能。”

王晓宇指出,当前中国大储能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这就急需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约束。这样可以使电站真正参与到电网的频率和电压调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效率。至于工商业储能赛道,目前业界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峰谷套利上,即利用短期的峰谷电价差来追求储能资产的价值最大化。然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储能系统应该在工商业场景中发挥更深层次的调节作用,比如应对噪音、谐波、晃点等应用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未来的长期市场可能会是表前的聚合竞价(也就是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现货交易)与表后用能优化(即工厂内部的能源消耗调整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发展将更好地推动储能技术在工商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模式。

“峰谷价差套利策略实质上解决了当前分布式储能系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回答了满足何种条件下投资储能是经济可行的,但要真正挖掘能源应用的上限在哪,还是要看于能否有效地进行表后的用能优化。


作为工控领域行业龙头,汇川技术几乎一反工业领域公司发展节奏缓慢的固有印象,近些年来在储能赛道颇有建树,公司切入储能赛道的底气从何而来?您认为在储能行业已然从蓝海走向红海的当下,公司较之广大竞争对手有怎样独特的发展优势?又有哪些别具一格的差异化打法?


汇川技术的先天优势在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能源数字化,这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并不会贸然涉足电芯或工程等领域,这是由技术根基所决定的。

第一,在技术方面,汇川用十年的时间打造了完全自主可控的低代码数据平台,基于汇川二十几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实践,做了多种有损负荷和无损负荷的负荷模型测算,能真正把可采数据价值化,实现负荷数据可控、可调。

第二,在场景侧,我们基于汇川驱控、电机占比很高的空压机、空调等柔性负荷场景,做了大量数据模型。接下来还要围绕汇川擅长的领域,比如石油压裂、通井机、修井机以及化纤厂的拉幅定型、港口RTG,包括冶金的冷轧、主抽等工艺负荷模型,与储能产品价值进行更深的耦合。

第三,在产品侧,基于汇川工商业储能一代机三项四限技术,我们在国内最早应用了液冷机技术路线,二代机在此路线上进行了双路液冷循环的再次升级,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做到了体积最小。这样在产品侧汇川也打造出了自己的竞争力。

在工业板块,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5~8年甚至到10年以上。然而能源这一领域的产品在国内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三年,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上有快速迭代的能力。作为一个储能企业,只有基于场景把产品价值发挥最大,才可能在储能赛道赢到终点。

就业务范围而言,汇川技术在大储领域主要聚焦于PCS产品,在工商业储能领域拥有自主集成的奥利库工商业一体机,海外户储市场今年也有新产品面世。

在海外分布式储能市场,户储更偏向于专机类业务。每一个厂家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会有很强的定制化需求,之后就是稳定的单一品种大批量销售。这跟汇川以前做的风电、新能源汽车业务都有相近之处,电力电子供应链、专机业务也是我们所擅长的领域。


去年以来,工商业储能市场火爆异常,但也不乏有行业过热的发展隐忧。以您的观点来看,工商业储能未来会走向什么发展趋势?行业竞争的焦点在哪?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工商业储能在商业上的可能性近些年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峰谷价差为市场的兴旺创造了空间。不过,峰谷价差套利仍然只是刺激市场的短期政策。

经济可行性能推动市场的初期发展,但伴随未来电力市场的成熟和电价波动性的增加,要真正实现加快电网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虚拟电厂对工商业储能的聚合运营。这对了解售电体系、参与数字化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民营企业的强项,许多业主在打包运营模式下的利益都很难得到保障。

当行业进入到没有固定峰谷电价的下一阶段,业主就需要对电网系统有深入了解,并具备灵活应对能源市场价格变动的能力,这才是决定用户能否实现长期稳定收益的关键所在。就客户价值的角度而言,这一块也决定了用户的长期收益。

因此,工商业储能市场未来的成功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运营模式的灵活调整以及对整个能源生态系统的深度理解。

当我们走过单纯服务于峰谷价差套利的第一个阶段,工商业储能的第二个阶段会是“峰谷套利+”。即在峰谷价差的基础上,既能做应急配电,又能做电能质量调节,还能配合光伏的消纳、进行台区扩容。这使得工商业储能客观上既拥有资产属性,还具备一定的设备属性。

第三个阶段,才真正进入到工商业储能的深水区。产线设备的运作优化、工厂用电的分配调节、生产工业的升级改造、错峰生产的节奏调整等等……用能优化能够最终决定在已经满足基本投资回报的基础上,储能还能为业主创造多少价值。

简言之,下一阶段国内工商业储能肯定还会基于峰谷套利快速获得一波市场,但对用户侧长期收益来源的思考也必须提上日程。

正如我前面所述的那样,对用能优化的关注可能是汇川技术区别于其他储能厂商的关键一点。基于深厚的工业领域经验,汇川技术早已在技术、产品、渠道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汇川技术去年的工商业储能交流部分出货量在400MW,今年以目前状态来看应该会实现翻倍增长。还远没有到达迎峰度夏的业务高峰期,我们就已经在今年年初拿下了大约300MWh的项目。


具体到产品层面,为在日渐同质化的储能行业打出差异化,并如您所描述的那样,面向储能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汇川还在技术上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


从产品角度来看,汇川在技术上确实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和发展思路。

汇川是行业内首个将空水冷散热技术、ESGU总线控制技术应用到集中式PCS上的企业,随后在工商业分布式储能PCS中,汇川又首次提出了PCS和电芯全液冷方案。本次展会,再度首次将热虹吸散热技术引入户用储能产品。汇川专注电力电子技术,向上下游进行充分拉通,与储能介质和电网侧进行常年深度技术交流,因此能超前定义下一代PCS产品技术路线,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

首先,是全液冷的散热方式。国内的PCS过去采取的一般都是风冷散热方式,这背后难免不产生三个问题。

第一点,噪声比较大,尤其对于靠近居民区的工商业客户,在投诉的影响下不得不花大价钱加盖围墙或直接停用;第二点,细究整体方案成本,体积所代表的占地面积对控制成本有着相当的作用,采用体积更大的风冷方案并不能满足实质性的降本需求;第三点,风冷产品的寿命无法与液冷产品相提并论,无形之中再度为整体系统方案增添成本负担。

而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将风冷置换成液冷来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汇川技术充足的电力电子行业经验,使得我们在PCS产品上也表现出自身的先天优势。

尽管逆变器环节在储能系统成本中的金额占比不足10%,但作为整个项目系统的执行机构,PCS既需要控制电池的充放电,也要配合EMS、满足电网接入的具体需求,是接收信号、执行命令和反馈状态的重要资源。这样一个看上去单个收益份额比较低的产品,却完全是在“操着整个系统的心”。

PCS产品的规划过程中,汇川技术能够做到“上下兼顾”:向下考察电池的电压、容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向上满足电网侧的要求,包括EMS在通讯链路上的调整,电网对于精度、惯量支撑、一次调频、跟网构网等方面的需求。

此外,组串式产品的重要性也值得一提。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组串式的综合效率更高,但也面临着模块数量众多的问题。例如百兆瓦的储能系统可能需要近五百台PCS发挥作用,如何保证每一台PCS控制电池充放电的同步性、及时性?汇川技术通过国内独家的总线控制技术,做出了远超行业标准的一微秒以内同步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汇川技术在售后及平台保障的能力方面也不容忽视。

工商业储能作为面向终端的产品,需做到易用易维护,非常仰赖企业的长期运营。工商业客户每一秒都要赚钱,产品在线率不足就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在行业发展过快的现状下,产品难免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各家企业目前都在强调产品可靠性,突出质量与服务的价值。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储能企业的兜底能力非常重要。服务过100多个行业,有着将近2000亿市值,每年享有几百亿营收。汇川技术的品牌已足够有价值,也完全能够让客户买得安心。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