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的腹地,群山巍峨,阳光炽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广西(贵州、云南)分公司药灵山光伏电站,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巨大拼图,沿着山势起伏绵延,在近乎垂直的高原日光下,折射出冷冽而耀眼的金属光泽。这里,是光能转化为清洁电力的前沿阵地。
7月1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捷报在高原回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一亿千瓦时!这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里程碑,更标志着该电站年度发电量任务完成率已近60%。这沉甸甸的“一亿”背后,凝结的是电站运维团队日复一日的精密守护、无声付出,以及与时间赛跑、向阳光要效益的坚实足迹。
图为国华投资云南药灵山光伏电站全景
清晨,高原的天际线刚刚透出鱼肚白,第一缕金辉尚未完全铺满沉睡的山峦。值班长赵伟已带领值班员端坐于监控屏幕前。电流数据在屏幕上跳跃流动,赵伟敏锐地捕捉到细微异常:“58号箱变3号逆变器出现0电流支路,立刻检查!”正是这种毫秒级的监控响应、分秒必争的处置效率,才能将设备隐患扼杀于萌芽,确保每一度来之不易的电能都能平稳、高效地汇入电网的洪流。
早班会后,值班员们熟练地背起红外热成像仪,戴上安全帽,一头扎进浩瀚的光伏方阵。此刻,高原的烈日已展现出它无情的威力,光伏板表面温度轻易飙升超过60摄氏度,热浪蒸腾。汗水迅速浸透了他的工作服,在后背洇开深色的地图,但热成像仪的镜头始终稳定移动,一丝不苟地扫描着每一串组件、每一个连接点。“局部过热——疑似MC4插头接触不良。”值班员张忠正迅速定位,在笔记本上精确记录坐标,并用醒目的标记带做好标识。场站负责人王文学的身影时常会出现在巡视现场,他的要求近乎严苛:“现场巡视,就是给设备‘把脉问诊’,容不得一丝侥幸和疏忽。任何异常信号,哪怕再微小,都必须追根溯源,查个水落石出。安全是底线,效率是生命线。”这沉甸甸的责任感,早已烙印在每个运维人员的心头。
图为值班员进行光伏组件红外测温
真正的严峻考验,在六月连绵的阴雨中不期而至。高原的雨季,潮湿闷热,山路泥泞。一天,后台系统突然报警:多台逆变器绝缘阻抗异常!王文学立即召集全员紧急会诊。经缜密推演,一套“抽丝剥茧”的排障流程被确定:依次断开直流旋转开关锁定故障点,电流表确认安全阈值,再精准分离MC4接头排查修复。方案既定,刻不容缓。赵伟带领团队依计而行,穿上厚重的绝缘雨衣和雨靴,在雨幕中精准操作,脚下泥泞难行,但他们的动作却精准而沉稳。最终成功消除故障,让沉默的逆变器重新恢复运行。
每周的技术分析会,是该电站雷打不动的“充电”时刻。全体运维人员围坐一堂。监控系统记录的电流曲线在屏幕上延展,成为集体研判的“心电图”。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迸发。
一亿千瓦时的捷报传来,电站内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一亿度”清洁电能,足以点亮千万户家庭的灯火,驱动工厂的机器轰鸣,减少数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对团队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然而,短暂的庆祝之后,是更加昂扬的斗志。他们深知,这辉煌的数字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图为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药灵山光伏电站
高原的盛夏已然来临,“迎峰度夏”如火如荼地展开。更加严酷的烈日炙烤,可能出现的雷暴天气,对设备稳定性和人员意志都是严峻考验。“电流监控密度要加倍!设备特巡频次要加密!隐患排查要更彻底!”王文学在动员会上发出指令。监控室内,一双双眼睛更加专注地凝视着屏幕;光伏板阵列间,巡视的身影顶着烈日穿梭得更勤;备品备件库房,物资清点和应急演练一丝不苟。(张忠正 葛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