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皖西大别山,满目葱茏。在安徽省霍山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国家能源集团安徽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振兴的“绿色引擎”,更是一片科技创新的试验田。2025年5月,电站建设现场的一处边坡上,星星点点的绿色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采用TBS(厚层基材喷播)技术治理的边坡,新喷播的草籽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阳光下焕发勃勃生机。
从被动治理到主动修复的模式突破
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地处大别山腹地,地形复杂,边坡治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道难题。传统的边坡治理方法多以混凝土护坡或简单覆土为主,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往往“治标不治本”——混凝土护坡缺乏生态功能,覆土容易因水土流失而失效。尤其在雨季,裸露的边坡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滑坡等安全隐患。如何既保障工程安全,又实现生态修复?这一难题摆在霍山电站建设者面前。
图为陡边坡铺挂“营养棒”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徽公司霍山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安徽省重点能源项目,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锚定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工程目标。突破边坡治理难关,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而TBS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边坡生态修复工艺,核心在于将土壤、有机质、黏结剂、植物种子等混合成基材,通过机械喷射到坡面上,形成一层具有稳定结构和养分供应的生长基质。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技术将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固坡护土,还能加速植被恢复。
霍山抽蓄电站项目首先将目光锁定进场公路和上下库连接公路的边坡治理难题,项目团队对边坡进行全面、细致勘察。通过对边坡的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气候环境以及周边植被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喷播方案。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适配当地气候的草种,如狗牙根、多花木兰和波斯菊,确保发芽率超过85%。
截至6月底,霍山电站边坡治理项目采用TBS技术已完成7612平方米的边坡喷播作业,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有力推动边坡治理技术从传统“混凝土护坡”向“生态边坡”的创新转型。
从粗放施工到精细管控的转型升级
TBS技术能在边坡上种出“绿毯子”,全靠霍山团队从勘察边坡地质到后期养护管理,每个步骤都透着“锱铢必较”的专业劲儿。
该项目启动初期,由地质专家、生态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联合调研组,像给边坡做“CT扫描”似的,对岩层倾角、裂隙发育度等12项地质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结合当地年均1400毫米的降雨特征,他们在电脑上设计了“营养土拼图”,通过数值模拟反复比对,最终从十几种配方里筛出3种“黄金配比”,光截水沟间距、锚杆密度等技术参数就细化了28项。
图为边坡刚采用TBS技术喷播完成效果
在施工阶段,技术团队发挥“毫米级绣花功”,五道质量关卡像安检门一样环环相扣。材料进场时,光谱分析仪像“电子秤”似的卡着土壤有机质含量,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0.5%以内;喷播前的激光测距仪如同水平仪,校准坡面时每平方米高差不得超过3厘米;作业时,技术员手持红外测温仪像“体温枪”监控喷播料温度,质检员同步用钻头“戳穴位”检测厚度。最为关键的是基材配比环节,动态调整系统根据实时温湿度数据自动往料里加入保水剂,让喷播层含水率始终稳定在18%~22%的“黄金区间”。
后期养护则给工程装上了“智慧大脑”。无人机航测通过图像分析精准定位哪片草皮“营养不良”,再搭配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养护作业的精准投送。下一步计划布设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植被指数等数据,如同给边坡佩戴上“智能手环”。通过一系列如绣花针般精细的管控举措,逐步构建起技术方案定制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养护管理智能化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这一波操作终于让棱角分明的坚硬岩坡蜕变成会呼吸的生态绿毯,每一株草芽都像绣在岩壁上的绿色针脚,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
从“单打独斗”到实现双赢的协同创新
“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老话在霍山电站边坡的TBS技术应用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眼前呈现的是“产学研政”四方联手的场景:三峡大学的专家带着笔记本进驻工地,蹲在坡前手把手调基材配比,喷播机的轰鸣声里混着学术讨论;环保部门的政策解读会开在施工帐篷里,“近自然修复”的理念像种子一样嵌进方案,让审批流程比常规快了三成;最绝的是团队创建的“技术银行”,把每次喷播的温度、湿度数据都存进数据库中,从试点区的草籽发芽率到优化后的配方,慢慢攒出了“试验—改良—推广”的完整攻略,让这项技术在技术团队的打磨中越变越精,实现技术资产持续增值。
图为边坡采用TBS技术喷播后草籽发芽效果
给岩石坡穿上“会呼吸的绿毛衣”。通过基材配比优化和植物群落设计,构建起“草—灌—乔”立体植被体系,使边坡抗冲刷能力提升4倍。特别是选种的固氮植物像一群小园丁,默默给贫瘠的岩石“喂肥料”,让原本寸草不生的坡体慢慢有了自我滋养的能力。现在,这些边坡就像会呼吸的生态屏障,焕发生机,给大山里的动植物群落增添新活力。
把工程废料变成“绿色提款机”。TBS技术通过绿色创新实现降本增效,较传统混凝土方案显著降低工程成本及后期养护投入。同时,喷播料本地化取材,将电站开挖土料转化为生态修复资源,有效减少物料运输损耗。这套技术就像给工程切换至节能模式,既经济又环保,并成功纳入降本增效的典型案例。
让边坡成为“窗台上的生态画”。待电站建成后,居住在电站周边的居民推开窗户,再也看不到光秃秃的黄土坡,取而代之的是铺满野花野草的“绿色明信片”。春天狗牙根冒出新芽;夏天波斯菊染透坡体;秋天多花木兰结出豆荚;冬天绿意仍在岩石缝隙间倔强生长。这片人工修复的绿色成为最实在的民生礼物——从工程建设的边坡项目,到居民眼中的风景线,让生态修复的成果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随晨雾与炊烟一起融入大别山。
这片在岩石之上蓬勃生长的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国能人生态修复的新路径,让技术创新有了草木的温度,让人工干预与自然规律达成和谐共振,让开放协作有了生长的年轮。
现如今,站在佛子岭水库远眺,新绿边坡与苍峦相映。从“红土地”到“绿边坡”,破土而出的草芽,是创新理念催生出的技术新芽;每一寸喷播层的精准厚度,是精益管理浇灌出的品质之花;会呼吸的边坡绿毯,是开放协作结出的生态硕果——它们在大别山的褶皱里,铺展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画卷。(赵晓静 李凯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