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榆北望,守一方能源恒通;红榕南展,传千缕初心永续。

在国家能源集团的文化版图上,一南一北各有一棵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古树。虽相隔千里,两棵古树却因国家能源集团的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成为国能企业文化中兼具历史厚重与实践温度的精神符号。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南北“两棵树”的故事,正是彰显国能人扎根边疆、保障能源安全的担当奋斗,更是我们不忘来路,把握当下,坚定前行的精神源泉。

南方“红军树”,初心下的红色传承

从历史中回望,才能让一代代人的坚守更有分量、奋斗更有方向。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凉山普格,在一棵大榕树下掩护群众躲避敌军轰炸,宣传革命真理,并在树上刻下了“红军”二字。这棵树被后人命名为“红军树”,成为长征精神与为民初心的“活化石”,也是当地群众口中“跟着党、有奔头”的精神信仰。

图为红军长征途经四川凉山普格县的红军树

八十年后的红军树下,国家能源集团帮扶干部来到红军树所在的普格县,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他们把长征精神“种”进乡村振兴的沃土,把红军树所承载着当年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初心,转化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实践,作为引领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凝聚群众同心奋进的红色引擎。

精神的指引,成为行动的方向。

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将红军树的精神内核融入帮扶实践,打造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品牌体系,大力实施教育树、医疗树、产业树、党建树、就业树“五树工程”,将为民初心体现在守护教育公平、打造特色产业、保障群众健康、夯实基层堡垒、培育乡村人才上,以有力的行动践行了国家能源集团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帮扶理念,不仅从物质、产业方面,更是从人才、精神方面,演绎了地企共建版的“鱼水情”。

多年来,20余名帮扶干部先后派驻一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1项,持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三金”奖励机制,创新实施“空中课堂”远程网络教育,开展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救助和未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建设红军树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和5000亩高标准农田,持续开展“双百”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普格县乡村发展注入力量。致力大渡河流域沿岸的教育卫生事业,设立了“同一条河、同一个家”爱心帮扶基金,累计在大渡河沿岸援建22所爱心医院和26所希望小学,持续助力藏、羌、彝等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与协调发展,展现央企的使命担当与社会情怀。

在与人民群众的同心奋斗中,红军树成为连接企业使命与群众期盼的精神纽带,成功助力普格县实现了脱贫摘帽,结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这份从长征岁月里沉淀的为民初心与奋斗精神,不仅扎根在普格乡村的“红军树”下,也激励着大渡河人以当年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时的壮志豪情,投身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主战场。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帮扶修建的红军树村农文旅产业园

25年来,大渡河人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翻山越岭,像“红军树”一样深深扎入大渡河畔这片承载着长征精神的热土,以“三线建设”标志性工程龚嘴水电站为母体,加快推进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进程,打造了“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世界抗震设防标准最高高拱坝大岗山水电站、堆石坝国际里程碑工程瀑布沟水电站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在大渡河干流投产装机由起初的130万千瓦,大幅增长至1109.8万千瓦。

这十倍的增长,让大渡河公司成为了保障四川能源安全的“稳定器”与“压舱石”,水电装机已超过四川统调水电装机的1/4,通过源源不断的绿色清洁能源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每一座电站的崛起、每一声机组的轰鸣,都成为践行长征精神、造福老区人民的最美行动。

北方“古榆树”,坚守中的使命担当

在中蒙边界,有一座甘其毛都口岸,在蒙语里,甘其毛都意为“一棵树”,这里有一棵屹立千年的伊恒古榆,见证着草原丝路的繁华与变迁。曾经,途经的商人驼队马帮以这棵榆树为路标,作为歇脚和商议要事的重要场所。春去秋来,冬寒夏暑,古榆树始终如边疆哨兵般巍然屹立,象征着对脚下土地的执着坚守、对“丝路辉煌”的默默守护,成为北疆大地上最动人的生命符号。

树的精神,穿越千年,承载历史,辐射当下。

图为位于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的古榆树

风沙漫卷的甘其毛都,在2010年迎来了与千年古榆树一同扎根北疆的铁路建设者——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首批建设者。他们第一次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击退,而是从风沙中挺立千年的古榆树上读懂了精神向往,将扎根北疆、甘当路石的担当融于血脉,以坚定信念的根系向下深植,以苦干实干的精神执着坚守,以“人人争做一棵树”的集体意志,斗风沙、战严寒,奋力生长,舒展繁茂枝叶,展现出“共建北疆一片林”的壮阔风景。仅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从万水泉南至甘其毛都口岸333公里全线铺通,创造了世人惊殊的“甘泉速度”。

从树的精神到品牌的深耕,包神铁路从“一棵树”的丝路坚守中提炼担当奉献品质,打造苦干、实干、扎根、坚守的“一棵树”文化,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扎根坚守、苦干实干、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共生共荣”的“一棵树”精神。从千年古榆的自然象征,到具象化的文化品牌,再到精神内核的逐步凸显,“一棵树”已升华为包神铁路的独特精神符号。

图为包神铁路党员突击队攻坚设备故障难题确保铁路运输畅通

在攻坚一线,甘泉铁路公司打造“战地党支部”,组建三支党员突击队,以冲锋在前、拼搏在前、吃苦在前的作风,成为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尖兵力量。“清沙突击队”遇大风天气24小时待命,经常连续奋战、清沙作业长达8个多小时,确保铁路运输畅通;“全员营销突击队”主动对接上下游企业,拓展“外购煤”货运市场,精准掌握客户煤源储备与运输需求,灵活穿插地方煤和非煤运输,提高“蒙煤南下”发运量,实现集团一体化运输距离全覆盖。

在“一棵树”文化品牌的引领下,先后经历两次重大重组整合的包神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总营业里程达872公里,占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营业总里程36.2%,承担了集团核心矿区70%以上煤炭装车任务,装车量、货运量接连刷新历史记录,连续6年保持3亿吨高位;神朔铁路3亿吨扩能改造、东月铁路、孤银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全面突破,时隔近70年再建第二条中蒙跨境铁路——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苏海图铁路;开行国内首列智能驾驶“3+0”万吨重载列车、全球首台国能号24轴电力机车,发布重载铁路智能驾驶科技成果,国内首个多所能量互联互通的“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示范工程建成投运,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公司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笃定前行,不断续写着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新时代答卷。

精神引领未来。在北疆大漠,包神铁路抓住西煤东运、疆煤出区、蒙煤进口的重大机遇,聚焦资源获取、通道运输两大能力提升,找准“打造能源运输桥头堡,守好蒙煤南下北大门”的核心功能定位,积极构建“一主五辅三区一港+N条通道”综合物流运输发展布局,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重载铁路物流通道。

朴实“国能人”,奋进中的时代光芒

从一棵树,到一带林;从一滴水,到一片洋。

南北“两棵树”虽根植于不同的地理坐标,却在精神上同根共生、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红色根脉—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的鲜活实践。它们不仅是两棵树,更是一群人的缩影——千千万万“国能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信仰,用奋斗点亮新时代的能源梦想。

大渡河公司帮扶干部以红军树为精神原点,用红色信仰照亮乡村振兴新路;神东矿区党员突击队把党旗插在井口、亮在井下,以实干担当诠释初心使命……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国能人,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转化为“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的企业宗旨,成为新时代央企政治品格与红色基因的现实表达。

图为大渡河公司帮扶红军树小学修建的屋顶光伏

包神铁路建设者在北疆大漠中创下了“甘泉速度”,书写央企奋斗奇迹;龙源电力“海上风电拓荒者”勇闯深蓝、敢为人先;宁夏煤业技术团队攻克煤制油关键核心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现“创新是企业第一动力”的理念……这些“国能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实干、奉献、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生动诠释集团“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的宗旨,体现“同心而动、聚力生辉、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文化理念。

图为包神铁路“一棵树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联学联建联创”活动

“两棵树”精神诠释了“坚持可持续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把企业文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把精神谱系从历史延伸到未来,使国能人的信仰、担当与创新汇聚成新时代的奋进合力,从红色根脉中汲取信仰力量,在奋斗征程中彰显使命担当,于创新实践中拓展时代高度,把精神谱系的历史厚度延伸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光芒。

如今,从红军树到古榆树,从乡村振兴到扎根边疆,从煤海到风场,从能源基地到国际项目,每一位国能人都在用坚韧与智慧汇聚起新时代的奋进合力,以精神的光芒照亮前行坦途,文化的力量推动集团行稳致远。南北“两棵树”见证的,不仅是千里之遥的地理呼应,更是万众一心的精神共鸣。正是这种根植于信仰、发轫于实干、升华于创新的国能精神,构筑起国家能源集团的文化高地,也为实现“中国能源强企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时代光芒。(陈隆祥 潘赞 贾睿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