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们用身体丈量巷道、用经验判断风险,如今我们用数据守护安全!”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麦垛山煤矿副总工程师,沈伟见证了煤炭行业几十年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参与了麦垛山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全过程。
从“人拉肩扛”到“指尖采煤”,从“汗水煤海”到“智慧矿山”,这场发生在宁夏大地矿井深处的深刻变革,正是宁夏煤业以智能化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生动写照。
以“智”提“质” 筑牢安全高效“压舱石”
宁煤,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煤炭,是宁夏煤业的主业与根本,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所在。面对区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煤化工产业对原料稳定供给的刚性需求,宁煤的智能化建设成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以前综采工作面生产班需要21人围着煤机转,现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只需12人,安全系数和生产效能都得到大幅提升。”综采二队队长赵新宇道出最直观的变化。
“一减一增”背后,是宁夏煤业5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常态化运行,更是400多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检”的颠覆性变革。
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保障能力增强。在红柳煤矿,探索基于“5G通信+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建设了车辆智能管控平台,让无轨胶轮车在井下实现精准调度与安全运输,极大提升物资与人员运输效率。在枣泉煤矿,全国首个“矿鸿”集中动力中心打破设备间的数据壁垒,让井下成千上万个传感器与控制终端实现“同一语言”交流,构建起反应敏捷、协同高效的“数字躯体”。
通过不断推进智能化建设,宁夏煤业不仅确保自身煤化工板块“原料仓”丰盈可靠,更以稳定高效的煤炭产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能源保供大考中交上一份沉甸甸的“宁煤答卷”,有效发挥区域内能源供应“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以“智”焕“新” 践行以人为本新理念
传统观念中“傻大黑粗”的煤炭行业形象,在宁夏煤业智能化浪潮中被彻底颠覆,一个安全、绿色、有尊严的现代化煤炭工业新形象正跃然眼前。
“智”在安全。“无人则安,少人则安,哪怕让一线工作场景退后50米、20米,对人的安全都是更大保障。”这不仅是沈伟的深刻体会,更是宁夏煤业智能化建设的核心准则。智能选矸机器人让拣矸工挺直腰板,清仓机器人潜入水仓接管最危险的工作。从“黑领”变“智领”,改变的不仅是工装颜色,更是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职业尊严。
“智”在创新。金凤煤矿的“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数字孪生系统”让采煤机得以在“透明”煤层中自适应切割。这些令老一辈奋斗者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如今已成为现实。宁夏煤业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生产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智”在共享。智能化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而是充满温度的人才升级和成果共享。“刚开始接触智能化设备时,我连基本的操作界面都看不懂。”红柳煤矿综采一队技术员南金龙感慨道。宁夏煤业建立了“线上+线下”培训体系,累计培训超2万人次,帮助像南金龙一样的普通工人转型为能够熟练操作、维护智能设备的技能型人才。
“十四五”以来,宁夏煤业累计优化岗位人员1000多人,通过培训让更多员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成为智能化体系的“指挥官”和“守护者”,共享智能化带来的红利。
以“智”促“融” 开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智能化建设,既是宁夏煤业应对行业挑战、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主动拥抱工业4.0时代、融入国家能源战略、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时代选择。
在宁夏煤业生产指挥中心,一块巨型显示屏实时汇聚各矿的生产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赋能智能矿山建设,无人值守、AI感知、智能洗选在宁夏煤业各煤矿已成为日常。公司建成了横跨银川、银北、宁东3个地域的信息传输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彻底打破了各矿之间的“信息孤岛”,14家矿井均已完成万兆工业环网建设,搭建了公司、厂(矿)两级数据中心。红柳煤矿、枣泉煤矿、金凤煤矿3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完成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协同效率极大提升,价值链得以最大化延伸。
更精准地响应市场需求,更灵活地调整生产策略,更高效地衔接化工与运输板块,智能化建设给宁夏煤业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环节的变革,更是实现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飞跃。传统煤炭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宁夏煤业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投身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排头兵。
面向未来,随着AI智能感知、人机深度语音交互等技术深化应用,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一体化运营体系推动宁夏煤业从智能化生产向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运营更高阶段迈进。
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宁夏煤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着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的目标大步迈进,用实干担当奋力绘就工业转型新篇章。(谢睿 王艳 王波 吴超 杨亚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