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余万块光伏板,占地面积约8.8万亩,一座巨型光伏电站在沙漠中崛起。10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中卫二期南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标志着该基地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面建成。项目投运后,基地年输送绿电能力提升至57.8亿千瓦时,可满足48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成为“宁电入湘”跨区域绿电输送的核心支撑。

攻坚:荒漠里啃下“硬骨头”

中卫光伏二期项目规模较一期显著扩大,组件支架、逆变器等核心设备需求激增,初期多次出现“节点已至、设备未达”的情况。项目团队一方面指派专人对接供货商,一方面优化施工方案,推行“边催货边安装”模式,确保设备供应及时,不延误工程进度。施工高峰期近5000人同步作业,安全管理压力骤升。“当时我们在高风险区域设专人蹲点值守,加装可视化监控并启用无人机巡查,龙源电力本部还通过视频远程不间断抽查,丝毫不敢松懈。”项目经理李超翔回忆。

图为光伏项目二期南区航拍图

为保障多方高效协同,项目团队要求设备厂家、施工单位、设计院的项目部均设在我方项目部周边,确保问题发生后几分钟内相关人员全部到场,避免路途耗时。

此外,龙源电力打破子公司壁垒,构建“共享模式”,集结公司本部及子公司技术骨干组建“腾格里基地攻坚队”,引入AI智能违章识别系统实现施工现场24小时监督,通过“日报告、周分析、月纠偏”动态机制管控升压站、送出线路等关键节点,最终推动组件安装较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同时,项目团队精准研判光伏组件价格周期,在市场低位果断完成采购,经核算节约项目造价约6.1亿元,打造出“低成本、高质量”建设样板。

共生:光伏板下的生态蜕变

作为“绿色能源+生态治理”典范,二期项目建设始终贯穿“光伏+生态”理念。为保护原有植被,项目团队划定车辆行驶路线,防止设备碾压破坏沙漠中来之不易的绿色。“一期项目为保障植被存活,仅铺设草方格并种植少量灌木;此次我们一次性种植300多万棵沙棘、柠条,覆盖面积超2万亩。”生态负责人蔺锴蹲在光伏板间隙,小心翼翼拨开灌木枝叶,叶子上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针对沙漠缺水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固定可调支架并设置集水装置,支架可跟踪太阳以提升发电量,且不遮挡灌木光照;集水装置既能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又能为植被生长留存水分,使植被平均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0.5%,到现在的20%,局部区域更是突破50%。

图为基地光伏区板下植物

“还记得三年前我们第一次来考察吗?当时车开过来,窗户缝里全是沙子;现在你看,路边已能看到绿色。”李超翔与蔺锴沿着光伏区巡视路行走,脚下沙土已变得紧实,偶尔可见几株野花冒出。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频繁现身项目场区,赤狐、麻雀等动物数量持续增长,形成“光伏阵列挡风、草方格固沙、植被涵养水源、动物回归栖息”的良性循环,印证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模式的可持续性。

赋能:跨区域的绿电动脉

作为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通道——“宁电入湘”的核心配套项目,该基地从项目建设之初便设计配备储能电站;还额外增设调相机,通过储能电站与调相机形成的“储调协同”机制,动态响应并解决电力瞬时波动,二者配合让“宁电入湘”绿电输送从“能送”升级为“稳送、优送”。“以往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大,阴天、夜间无法供电,电网波动也较为明显。”李超翔表示,“如今有了储能电站和调相机,情况大不相同:储能电站可‘存’电,调相机能稳定电压,即便遭遇极端天气,也能保障电能质量与电力持续输送。”

与二期项目同步投运的295兆瓦/590兆瓦时储能电站,是宁夏单体最大的构网型储能电站,单次充满可储存59万度电,能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提升电网抗扰动能力,为“沙戈荒”基地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提供“稳定器”。

图为基地升压站内智能机器人开展定期巡视

此外,依托多元智能化设备,该基地构建起高效运维体系。无人机承担光伏组件清洗任务,日均作业量达6000块面板,效率等同7名工人,既守住组件发电效能,又保护板下固沙植被;AI监控系统实时捕捉光伏板裂痕、逆变器异常,与升压站智能巡检系统联动,动态掌握设备状态,大幅压缩故障处理时长,为“宁电入湘”绿电可靠输送筑牢坚实技术屏障。

“从架设第一块光伏板到如今万亩‘蓝海’,我们用三年时间让沙漠换了模样。”李超翔望着连片光伏板,语气中满是自豪。这片曾“天上无鸟、地上无草”的荒漠,在龙源电力的聚力攻坚下,正以绿电与绿意交织的新姿态,成为国家“双碳”目标与荒漠化治理协同推进的生动注脚。(刘怡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