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至25日,以“聚焦‘智能高效、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水平”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交流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成功举办。

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交流大会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家管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单位共同打造的我国完整性管理技术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开幕式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俊军、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建林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李晓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程玉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开发部副总经理王飞,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副总经理刘松,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何仁洋,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公司副总经理黄一勇、山东公司副总经理王宝岩、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鸿平、甘肃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坚、储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立武,港华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席丹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大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吴志平主持。

吴志平主持大会

吴志平表示,油气管道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生命线”,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支撑“双碳”目标实现、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韧性水平、高效运行能力与绿色转型进程,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大局。当前我国油气管网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服役环境日益复杂,呈现出“多介质、跨区域、复杂地质”等多重特征叠加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与能源技术革命深度融合,管道完整性管理正从以合规为导向,迈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阶段,并在智能化监测、低碳化运维、韧性化防控等前沿领域迎来全新课题。

李俊军致辞

李俊军指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能源行业已全面迈入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传统油气资源消费增速放缓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氢、氨、醇、二氧化碳等介质管道输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管道安全运行带来全新挑战。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作为保障管道安全的关键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技术与管理措施,持续对管道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消减,从而实现事故预防与安全运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入融合,管道完整性管理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测与更高效的决策支持,为国家能源动脉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丁建林致辞

丁建林指出,管道完整性管理是国际公认的先进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与持续进步的技术手段,对管道风险实施全生命周期识别、评价、管控与减缓,最终达成事故预防、安全提升和经济优化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油气管网设施规模将持续扩大,输送介质日渐多元,运行环境更趋复杂,这些都对管道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需从下列领域加以提升:一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二要夯实数据管理基础,三要提升风险管控效能,四要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五要筑牢人才队伍根基。积极为推动我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注入新的强大动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张来斌、程玉峰、李晓刚、王飞、刘松、王宝岩、张维智、董绍华等19位院士专家聚焦管道完整性管理步入深化提升阶段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及相应解决办法作主旨报告,深度分享了数字孪生、智能检测、地质灾害预警、掺氢输送等前沿领域最新技术进展与成果。

大会设置了油气管道线路完整性分会场、油气站库完整性分会场、油气集输管道完整性分会场、燃气管网完整性分会场、数字化智能化分会场以及青年论坛,来自各油气管道、油(气)田、石化、城市管网、储气库、LNG、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142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完整性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与发展、智能化大模型技术在完整性管理领域的融合应用、管道内外检测技术、建设期完整性管理、油气管道线路完整性管理、油气站场完整性管理、油气田集输系统完整性管理、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LNG接收站完整性管理、地下储库完整性管理以及氢、醇、氨、二氧化碳输送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等内容作专题报告。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论文交流和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最新技术与成果展。

优秀论文展示和技术创新成果展

两天的深入交流与智慧碰撞,充分展现了我国管道完整性管理从技术追随到并行发展、再到局部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清晰勾勒出行业向“智能高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大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行业共识,对推动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创新突破,筑牢国家能源安全根基、服务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专业智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