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过天山之巅,唤醒沉睡的大地。广阔的准东煤田,黄黑之间阶梯分明,重型矿卡来往穿梭有序;高寒的黑山矿区,复垦带内绿色连绵,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七彩光泽……这里是新疆,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被誉为“能源绿洲”。
这里有一群人,他们秉承“实干 奉献”之志、手执“创新 争先”之笔,在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中,汇聚无与伦比的“中国精彩”,奏响了国家能源集团人践行祖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最强音符”。
沃野千里 提产赋能勇开拓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种类齐全,目前探明储量2.19万亿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新疆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主要能源保供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公司准确定位,系统谋划。一方面,加强煤炭战略资源布局接续和增储增供,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确保安全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抓好煤系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煤炭供应量稳中有增,切实发挥能源保供顶梁柱作用。
紧贴时代脉搏,新疆能源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煤为锚,千方百计增产、稳供、扩销。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大力推动智能化矿山建设,煤炭产量以年均1000万吨逐年提升,在全力保障自治区民生电煤、供热及长协用户煤炭供应的同时,积极支援区外企业用煤需求,疆煤外运从2021年的100余万吨到2023年的1000余万吨,实现连续3年翻番式递增,业务辐射至集团11家子分公司,从周边的甘青宁区域延展到川渝云贵和“两湖一江”地区等14个省区、40余家客户,更大范围地融入国内煤炭供应大循环。
图为准东露天煤矿采场
谋长远、落全局,新疆能源坚持新建矿井和技术改造齐头并进。红沙泉二号露天矿一期1000万吨/年项目创下当年立项、当年核准、当年举办开工仪式、具备建设条件的最新“加速度”;紧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快煤炭产能释放的契机,3个露天矿实现第3次产能核增,这是继2019年核增产能2000万吨/年、2021年核增产能1900万吨/年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亿吨级煤炭基地提档升级,为产能释放和能源保供做好了充足储备。
智海领航,安澜稳舵破浪行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作为传统煤电企业,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管理思维,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脉搏,早日步入智能化、智慧化企业的发展行列……”新疆能源领导班子对此有着高度共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全面铺开。
图为满载乌金的煤炭专列驶出矿区
为激活数字经济的强大引擎,新疆能源积极探索智慧能源之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革新,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与安全能力,实现能源生产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2021年建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公司煤、电、运、化、工等业务全板块、全数据、全流程、全自主统一信息整合和业务管控,不仅为管理整合融合提供了必要支持,还实现了煤炭生产与运输的联调联控,首创以煤带电营销模式。
风光正好,信心愈坚。新疆能源坚守创新核心地位,着力打造“硬核”技术,乌东矿率先达到国家智能化中级示范矿井,先后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急倾斜短壁综采工作面和集灾害综合预警、生产集中控制和执行管理“三大平台”;宽沟矿建立了新疆首个多元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超前大区域精准防治+局部精准防治”顶板新型防治模式……变革、改造、升级,给企业带来了全新变化。乌东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一键启动;黑山露天矿剥离半连续系统开启剥离自动化新阶段;准东露天矿采坑,无人驾驶的大型矿卡穿梭往返不息;红沙泉一号露天矿环线装车站,50秒左右装完64吨煤炭车厢……
机构、人才、装备、资金、项目的充分活跃,推动了企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径。新疆能源首次承担国家级政研课题,选拔80后年轻干部40人,遴选各类苗子136人,招聘人才1147人。7项优秀创新成果通过行业鉴定,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授权专利数量195项、授权发明专利数量27项。
日前,“一院一心一室”即“一带一路”能源研究院、急倾斜特厚煤层绿色开采与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冲击地压防治重点实验室三个研发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将开展一批科研项目攻关,在提升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新作为。
翠色回春,绿意盎然织锦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能源在追求能源安全的同时,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新疆能源的致力追求。海拔达4338米的黑山露天矿常年平均气温仅1至2摄氏度,山上与山下温度相差近20摄氏度,气候恶劣。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也勇敢地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历经十年,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研制出新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筛选出适宜植被。如今,矿区绿草如茵,树木婆娑,绿化面积达1200亩,同时,还利用飞藻进行生态修复,开发矿区生态远程智能监测平台,生态成果令人瞩目。
图为黑山煤矿排土场进行生态治理后的场景
从黑色矿山到绿色家园,从汲取一方灵气到泽被一方水土,红沙泉一号露天矿自2011年开工建设以来,就将生态修复工作贯穿整个生产周期,矢志不渝地开展干旱生态脆弱区煤炭基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研制出适应干旱脆弱区的抗旱、抗晒、抗寒、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的土壤保水、营养基质改良材料,创建隔水、含水和表土三层土壤重构模式,建成100亩生态修复示范区,形成干旱荒漠区煤炭开采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体系,总体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让青山常在、蓝天常驻,5个煤矿被列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100%建成绿色矿山,新疆能源采取的每一项措施、每一个创新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链结未来,众志成城绘宏图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引领下,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也带动新疆能源相关产业链的成长。
“目前我们正在对所属煤矿通过实施技术改造、露天矿系统提能等方式,着力建设2亿吨,谋划3亿吨级超大规模煤炭生产基地。围绕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项目,加快推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千万吨当量级高端化工示范基地,建设百亿立方级煤制气项目,布局实施绿色煤焦化一体化项目,实现优质稀缺焦煤资源转化本土化、产业高端化、产品谱系化。”日前,新疆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栓面对媒体采访掷地有声地说。
助力新疆打造全国露天矿集群化开采的标杆样板,是方向,也是目标。新疆能源人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红沙泉二号露天矿具备10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2000万吨二期积极筹备中,稳步推进岔哈泉一矿年内取得采矿证,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有效开展将军庙露天矿、涝坝湾矿专项研究和前期工作,并着力推动智能化矿山建设,打造煤炭领域无废企业,不断擦亮企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图为活性炭分公司厂区
与此同时,集运端黑山矿区新型智能运输项目建设“步履矫健”,红沙泉二矿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提档加速”,疆煤外运重载铁路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在全力建设能源强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中,新疆能源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用时间画笔勾勒出美好未来,将在当代能源发展中散发丝路明珠的熠熠光彩。(王小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