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淠水潺潺。在安徽省霍山县,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霍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不仅点亮了能源变革的“绿色引擎”,更通过单龙寺、汪家冲两个移民安置点的蝶变,为老区人民铺就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振兴之路。从山高路远的旧居到交通便利的新家,从传统农耕到农家乐、民宿经济,移民生活的“三色画卷”——生态绿、革命红、经济金,正徐徐展开。

绿色安居:从“山居难行”到“推窗见景”

“以前住在山上,赶集要走两小时山路,雨天怕滑坡,冬天愁结冰。现在安置房挨着省道和高速路口,门口就是公交站,卫生院、学校走几步就到!”单龙寺安置点移民齐和美的感慨,道出了搬迁前后的鲜明对比。

图为汪家冲移民安置点面貌

作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配套工程,单龙寺、汪家冲安置点的建设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将生态宜居作为首要目标。安置房采用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与周边山水相融;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垃圾分类中心,实现生活污水零直排;房前屋后栽种石斛、茶树,既美化环境又为后续产业预留空间;屋后开辟小菜园,分块种植时令蔬菜,既满足居民农耕情怀又实现“菜篮子”自给。单龙寺安置点还依托临近佛子岭水库的优势,打造亲水步道和鲜花小院,成为移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

“最美的风景是家园,最暖的承诺是安居。”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安置点共集中安置22户,安置移民66人,所有房屋及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均按高标准建成,移民满意度达100%。

红色赋能:从“烽火岁月”到“幸福接力”

“刘邓大军当年在这片山里打游击,吃苦耐劳是咱老区的根。现在政策好了,更要靠自己奋斗!”汪家冲安置点群众代表老金在移民座谈会上的一席话,点燃了大家的干事创业热情。

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创新融合大别山红色底蕴与乡村振兴,依托大别山最美环线的文旅廊道优势,在磨子潭镇龙井冲村营造“突围之路”主题文化氛围,通过讲述皮定均将军“中原突围”历史场景,结合公路沿线观景平台,生动展现“千里跃进的战略传奇”与新时代移民的奋斗故事。该公司积极培养员工作为“红色讲解员”,吸引外来游客和访者聆听“水电明珠”背后的老区新事;建言属地乡镇开发“铁血突围路·云上茶乡行”特色线路,鼓励移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单龙寺安置点的吴大娘利用新房开起农家乐,“红军菜”“水库鱼”成了招牌菜,年收入翻了三倍,生动诠释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图为单龙寺移民安置点面貌

红色精神在安置点焕发新活力,党员和退休老干部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帮助邻里解决实际困难;居民们互帮互助,自发组织“老区故事会”,在茶余饭后讲述革命往事。渐渐地,整洁的村道、雅致的院落成了安置点最动人的风景,红色文化在房前屋后的点滴生活中薪火相传。

金色产业:从“靠山吃山”到“生态生金”

交通的便利与环境的改善,为移民打开了“生态变现”的大门。

“隧道通了,游客多了,我家5间民宿周末全满!”单龙寺安置点的李大姐笑得灿烂。依托宋家河隧道串联的旅游环线,两个安置点焕发新活力——6家特色民宿、4家农家乐和1家汽修店相继开张,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的精准帮扶下,老区的茶叶、竹笋等山货走出大山,成为备受城里人青睐的特色农产品。

图为单龙寺安置点鲜花打卡地

生产安置的“金色保障”同样有力。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移民获得发展启动资金。磨子潭镇移民老周用补偿款翻新了自家茶园,引入先进种植技术,“现在茶叶直供供销社和游客,价格比过去翻番!”据统计,两镇累计征收土地三千余亩,补偿资金全部到位,为移民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绿色安居”到“红色赋能”,再到“金色产业”,单龙寺、汪家冲安置点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国家能源集团“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的公司宗旨,完美印证了安徽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建设初心。安徽公司领导表示:“植根美丽霍山,助力美好安徽建设,推动能源项目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老区的绿更美、红更亮、金更足!”如今,漫步安置点,移民新居的炊烟与青山白云相映,游客的笑声与淠河流水和鸣,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大别山深处挥毫泼墨。(作者: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 李凯凯; 联系人 赵晓静 13053200030)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