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部开车一路向北大约半小时就到了界江黑龙江,对面俄罗斯居民叫它‘阿穆尔河’,两国以河中为界,共饮一江水。”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黑龙江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朱志龙介绍道。在处于北国边境地区国华投资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部,标着“国家能源集团”字样的风机静静伫立在黑土地上,像白色的巨人一般守护着祖国的北疆线。

图为边疆线上的国华投资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

6月23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黑龙江公司圆满完成全场风机基础浇筑工作。当首台风电机组整机吊装完成的时候,该项目已经进入全新里程碑,向着200兆瓦全容量并网目标发起最后的冲刺。这场答卷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在重重困境中咬牙坚持、合力攻坚的努力成果。

“在攻坚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北疆地区冬季长时间的严寒,还有各样的极端天气,比如说‘边境特产’‘大烟炮’(黑龙江方言)。”项目负责人朱志龙回忆起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漫长的冬季施工时,他的手上经常布满冻疮。“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农历三九前后,气温会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大雪后扬起阵阵狂风,风杂着雪粒迅速翻滚,如烟雾腾起将人的视线全部淹没,砸在人脸上生疼。”

北国,寒风、暴雪,在风中狂舞着枝丫的树,还有一群在极寒天气下还坚守北国边疆的能源人。

在这种情况下,极端天气和冻土层成为施工路上的“拦路虎”,按照规范要求,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摄氏度,可是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30摄氏度,怎么办?项目部在此基础上严格把控、提高标准,将混凝土出机温度监控指标提升至不低于10℃,以保证混凝土强度。该公司姚会南紧盯实时监控屏上的入模温度情况,确保整个基础一次性浇筑完成。浇筑完成后还为风机基础“穿”上三层保温膜,在项目部坚守了90个日夜。“看到30台风机基础全部通过探伤检测,合格率100%,一切都值了。”一句话,道出了在场所有员工的心声。

图为完成首台风机基础浇筑

而在另一侧,征地协调专班负责人刘名臣正在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行走,准备去村民王大叔家探讨征地问题。“村民王大叔家的耕地补偿问题,我们谈了整整半个月”。他翻开那本已经卷边的协调日志到标有王大叔家的那页,对随行的尹翔铎说,“他主要担心施工会影响农田灌溉,我们这次给他讲一下最新的农业政策,待会请县里来的农业技术员带他去地里现场讲解,王大叔家生活比较困难,咱们得认真做好他家的补偿工作才是。”“政策解读+实地丈量+定制补偿方案”这套“组合拳”,缓解了王大叔心中的疑虑,通过一户一策、耐心走访的工作思路,仅用60天完成了所有的征地工作,效率提升了50%。

寒来暑往,随着冰雪消融,项目的雏形也逐渐清晰,同样加深的,还有与当地居民的情谊。

今年5月,项目施工进入加速期,“今年春天雨水特别多,晴天少,当地农民抢抓一切晴好天气播种。而下田道路与施工道路重叠,经常会引发矛盾。”施工队长刘晓东看到这一情况,为不误工期同时也不误农时,他稍加思索,决定用两步法破解“用路难”。

凌晨四点,他带着工人去扩建临时道路,新铺就的碎石路又宽又阔,获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同时调整施工时间,将“黄金时段”让路给当地村民。“白天农机要下地,我们就暂停施工,晚上打着大灯接着干。有次连续加班一周,兄弟们累得直不起腰,但没人喊过苦”。协助施工的项目部员工姜瀚看着已经出苗的农田,擦了把汗,笑着补充:“我想起了孩子绘本上‘六尺巷’的故事,我们主动退一步,现在与村民的关系更亲近了,有几次施工车陷在泥里,他们还主动冒雨赶来帮我们拉出来。”

图为国华投资萝北项目部员工施工期间慰问周边贫困居民

边疆版“六尺巷”,既是央企担当的展现,又是传承的延续。

“我的爷爷是1960年毕业的大学生、姥爷是转岗军人,都是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第一批报名的共产党员,坚守在北国边疆60多年了。过去,他们为当地人民带来知识和文化,共同奋斗,把这片土地从荒地建成如今繁华的城市。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坚守让国家能源集团发出的绿电输送到祖国北疆的每一个角落。”安全员李佟成说。据悉,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可达6.06亿千瓦时,减碳量超65.21万吨,可供当地约40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度度“绿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疆地区每一个角落。

黑龙江水奔腾不息,项目攻坚步履不停。在集团公司“百日会战”期间,在国家能源集团“建设者”们坚守的身影下,国华投资五矿萝北一期风电项目向全容量并网冲刺,而在他们身后,“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公益广告牌上的大字在黑夜里熠熠生辉。(袁婧雯 李振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