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站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矿山观景台极目远眺,曾经的“乌金”矿坑已焕发新颜,这里不再是尘土飞扬的工业场景,而是融合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休闲观光与红色教育的生态景区。游客们纷至沓来,或拍照打卡记录美景,或沉浸式参与研学体验,让这片土地重现盎然生机。
这份美景,离不开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三大技术体系”,即水土流失控制、生态重构、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全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之路。
矿山重生智慧织绿网
6月9日,在绿意盎然的准能矿区主干道两侧,园林工人正专注地播撒花卉籽种。入夏以来,生产服务中心针对绿化带缺株断带、植物老化等问题,已补种乔木、花灌木和绿篱17.6万余株,用绿色把各生产区域串联起来。
图为准能集团复垦绿化区
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涸、植被成活率低是矿区“老大难”问题。准能人以智慧破局:构建了“上游拦洪、下游拦渣、整体包围”的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织密生态防护网络;创新“以蓄代排、分散径流分区防治”模式,将地形修复成“盘子状”,大幅提升雨水利用率;历经多年试验,筛选出176种植被并建立适应性植物物种库,让绿植扎根矿山。
面对煤炭开采规模化、大型化带来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准能集团坚持“边开采、边修复”原则,将生态保护修复贯穿资源开发全过程。一方面加速“智能矿山”建设,实现绿色化、集约化、高效化开采;另一方面在生态重构中推行“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的科学作业流程,确保排土场覆土厚度超2米,为复垦绿化筑牢地质基底。
沃土扩绿林海涌新潮
航拍视角下,准能矿区如绿波翻涌的林海,“矿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画中”的诗意图景照进现实。这份绿意背后,是一套经历实践检验的“养地经”。
图为矿区花团锦簇的景色
“我们的复垦分三步走——初期种胡颓子、豆科植物固土养地;中期少翻土、盖秸秆锁住水分,小块地加有机肥或粉煤灰提肥力;后期土壤肥沃了,混种乔灌草,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产业。”该公司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
此外,准能集团变废为宝,将煤矸石用作土壤营养层,打造“下层阻渗、中层蓄水、上层保水”的“海绵”式土壤结构,形成浅滩、湿地、深水区等生态单元,涵养万亩良田。据统计,公司每年协同消纳煤矸石约1300万吨,累计消纳超1.3亿吨,生态保护修复经验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截至2025年6月底,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累计29.9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95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5%以上。植被种群由单一趋向多样化发展,黄羊、猫头鹰、赤麻鸭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生态系统重现蓬勃生机。
今年,准能集团响应国家能源集团部署,联合准格尔旗政府规划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分4期打造兼具生态与观赏价值的景观带,进一步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绿能生金产业谱新篇
厚植绿色家底,激活发展动能。准能集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多元产业动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
图为千头肉牛养殖基地
——生态农牧业:建成3.9万亩林果基地、1万亩牧草田及42栋日光温室,存栏优质肉牛614头,创新“肉牛托管代养”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让“绿叶子”变成“钱袋子”。
——工业生态旅游:依托矿业遗迹、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打造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露天煤矿观礼台、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等诸多特色场馆,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让“老矿区”变身“新景点”。
——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复垦区“光伏+生态修复”模式,规划构建光—氢—氨耦合的产业链,以绿电生产绿氢、绿氨,为“双碳”目标注入“绿动力”。
绿色经济版图不断更新的同时,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近5年,矿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加14亿元,准能集团先后斩获“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成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准能样板”。
矿山植绿,点染的是自然生机,厚植的是发展根基;增绿扩绿,筑牢的是生态屏障,守护的是美好未来。准能集团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王柯涵 杨舒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