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站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与“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历史节点,我国正以“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为笔,在广袤荒漠上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万亩光伏矩阵、戈壁深处的建设热潮与源源不断的绿电输送,成为这份高质量发展答卷中生动的注脚。

黄沙漫卷处 绿电起宏图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曾经是风沙肆虐的苍茫之地。当“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号角在此吹响,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便拉开大幕。登高远望,超8万亩光伏板如同镶嵌在金色沙海上的巨大蓝色拼图,蔚为壮观,昔日黄沙已被茵茵绿草代替,成为野生动物的新乐园。

2022年以来,龙源电力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挺进沙海,中卫光伏一期100万千瓦项目已于2023年4月顺利投产,二期北区100万千瓦于2024年6月投产。二期南区100万千瓦项目接续奋进,预计于2025年9月30日实现投产目标。

 

图为海原10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机基础建设

2025年6月,随着龙源电力所属宁夏、黑龙江、江苏、辽宁等多个省公司精锐力量集结,腾格里250万千瓦风电项目掀起攻坚热潮。海原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机械轰鸣,人头攒动,车辆穿梭不息,构成一幅战天斗地的火热图景。中卫、沙坡头150万风电项目部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各项开工前准备,有序组织道路施工单位进场,我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进入大规模风电建设阶段。

科技缚风沙 荒漠焕新生

在极端环境中建设超级工程,挑战无处不在,狂暴风沙是首要敌人。项目团队以科技为盾——引入“草方格”、沙障等固沙技术,紧紧锁住流沙;优化支架设计,增强其抗风蚀能力;建立严密风沙预警机制,与自然巧妙周旋。水资源匮乏是另一道难关。团队创新应用侧引孔桩基础施工技术代替注水引孔,大幅减少施工用水;建设集雨节水灌溉系统,精准滴灌,将每一滴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项目经理李超翔说:“我们与风沙‘斗智’,与干旱‘较劲’,在极限条件下锻造精品工程。”

 

图为侧引孔桩基础施工技术

技术突破更体现在项目内核。基地内,宁夏最大储能电站以及调相机大规模应用,为绿电稳定输送提供了“定海神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从前期基于无人机航拍测绘和遥感技术的空天地三位一体微观选址方法优化,到建设期运用先进的单晶双面双玻N型Topcon组件及平单轴追光系统,再到依托大数据和AI的无人机自主巡视、机器人采集数据等智慧运维平台。运维中心主任工程师潘战国感慨:“智能系统让这片荒漠‘活’了起来,每一块光伏板的运行状态都清晰可见。”

龙源电力深谙“光伏+”的融合之道,探索出一条立体化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的共赢之路。在光伏阵列之下,耐旱作物沙蒿、沙米、蒙古冰草等顽强生长。板下种植不仅固沙保墒,改良土壤,更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独特生态模式。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悄然孕育着绿色的生机。

绿业泽民生 荒漠树标杆

基地的绿色动能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项目建设运营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农牧民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从运输到工程建设,从草方格铺设到沙生植物种植,无处不有当地居民的身影。“项目建设高峰期,有5000人同时建设。”李超翔回忆。基地还与周边村镇建立紧密帮扶机制,定向采购农副产品,援建基础设施,共享发展成果。一位参与板下种植的村民笑着说:“现在风沙小了,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幸福多了!”

 

图为当地居民参与扎设草方格

作为国家首批“沙戈荒”基地项目,腾格里基地承载着多重战略使命。其规划的千万千瓦级规模,建成后年均可贡献清洁电力约400亿千瓦时,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其示范价值更在于为广袤“沙戈荒”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高效开发?如何统筹兼顾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腾格里的实践正在给出答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前副执行秘书长Pradeep Monga先生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听了该基地治沙成果后表示,“光伏+”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助推了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

站在中卫光伏二期即将全容量并网的新起点,龙源电力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沙戈荒”地区。后续中卫光伏三期300万项目,中卫、沙坡头150万风电项目规划清晰,将坚持“统筹推进、多能互补、综合开发、集约用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智慧运营”总体开发原则,打造“沙戈荒”基地综合开发示范、光伏治沙协同生态修复示范、主动支撑型多能互补系统示范、智能智慧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党建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李超翔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深耕这片希望之野,让‘沙戈荒’真正成为绿电涌流的‘金银川’。”

当朝阳跃出腾格里沙丘,金光洒满绵延的光伏“蓝海”,清洁电流沿银线奔涌汇入国家能源动脉,送向三湘大地——这是荒漠的慷慨馈赠,更是向绿而行的信念结晶。“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早已超越技术实践的范畴,成为一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绿色拓荒。(张乾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