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笔下的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奔流向海,冲开了天门山,也涌来了新气象:岸绿了、水清了,江豚回来了,产业也焕新了。
扎根在江淮大地的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正日复一日续写着保护母亲河的新故事。安徽公司马鞍山电厂以“美丽长江,清洁国能”品牌建设为引领,在其管理的700米长江岸线中,用实打实的行动勾勒着综合能源企业的绿色答卷。
潮平两岸阔:生态理念领航,擘画长江保护新图景
七月的长江南岸,蝉鸣与江涛和鸣,马鞍山电厂燃料码头一侧的巨型标语“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片始建于1994年的工业岸线,曾是“黑黢黢”的卸煤码头——煤灰轻漫在空气中,与“一江碧水”的愿景格格不入。如今,江面上碧波荡漾,货船往来间,偶有江豚跃出水面,划出道道银弧,这抹久违的灵动,正是生态改善的鲜活注脚。
图为马鞍山电厂燃料码头航拍图
“品牌建设不是口号,而是要让长江水质‘可见可感’。”该厂党委书记项棵林指着厂区大门前的环保监测屏说:“今年一季度,码头周边煤尘浓度小于1毫克每立方米,长江水透明度肉眼可及,全厂大气排放均达到超净排放标准,江豚出现频次也较去年增加了30%。”数据背后,是安徽公司将“生态优先”融入血脉的坚定措施:聚焦“水更清、岸更绿、产业优”目标,对标安徽省《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施方案》,构建起“粉尘治理-废水循环-岸电替代”的全链条环保体系,让“美丽长江,清洁国能”的承诺落于实处。
勇破万重浪:技术攻坚拔锚,刷新绿色制造新高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长江之畔的粉尘污染,恰似工业文明的“灰色涟漪”,曾是沿江众多企业的环保痛点。马鞍山电厂码头矗立江堤三十载,生产工艺的时代局限让治污难题如鲠在喉——卸船机在卸料瞬间,煤粉会随着气流腾起“灰色烟幕”,逸散的粉尘如何织网捕捉?
粉尘治理——织密科技抑尘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厂燃料技术改造团队创新性构建了“机械阻隔+干雾抑尘+智能管控”三级体系:按设计方案在每台卸船机煤斗两侧设置挡风板,在料斗出口和出料皮带头尾部均加装抑尘喷嘴、抑尘挡帘;在干雾抑尘装置、料斗出口及出料皮带喷嘴喷出的高压水雾,配合挡风板、抑尘挡帘的防护下,煤粉飘散得到有效抑制。运行人员在控制室通过远程监控画面,利用先进的雷达数据处理与对象剥离技术,结合抓斗动态防摇和姿态感知技术,确保卸船机稳定高效运行,就能高效完成当天的卸煤任务。
更妙的是卸船机煤斗江侧的接料板——这块0.6毫米厚的钢板呈45度倾斜,利用惯性让粘附煤粉自动滑落至煤船中,避免污染长江,每年煤炭回收量达12吨。“小部件解决大问题,码头‘颜值’提升了,每年还能省下6万元清扫成本。”燃料专业首席师未代军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废水循环——打造资源闭环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含煤废水曾是码头的“生态痛点”,改造团队以“收集-净化-回用”破解困局:在码头面四周加装约600米长的防水坎条,600米防水坎与U型集水槽组成截污网络。利用集水槽收集输煤栈桥冲洗水、码头雨污水,其含煤水被收集后,经高效净化后,又重新回归用于码头面冲洗和干雾抑尘的用水;沉淀的煤泥经干化处理后再次送入炉膛燃烧,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既减污又增效。这一举措在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含绿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经营发展“含金量”。
图为马鞍山电厂含煤废水处理系统
在煤水收集池里,工程师们又像搭建水利工程一样,用挡墙把池子分隔成四级“台阶式”沉淀池,就像给水流设置了层层“减速带”。当带着煤渣的废水流入时,会顺着四级梯度逐级流淌,每经过一级“台阶”,水流速度就会放慢,煤渣等杂质就像高速路上遇到收费站的车辆,在惯性与重力作用下慢慢“停靠”到池底,沉降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沉淀后的煤水被提升泵“运送”到高效净化器中,这台设备就像一个精密的“水质净化工厂”,通过三重“工艺流水线”进行处理:离心分离、重力沉降、动态过滤。处理后的水清澈透明,浊度长期稳定在5NTU(散射浊度单位)以下,相当于家用饮用水的洁净程度。这些净化后的水会被输送到清水回用池,再通过管道重新投入使用,就像进入了一个“水循环跑道”,用于码头冲洗、抑尘等作业。这一工艺好比为废水开辟了“重生之路”,让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像是为长江生态系上了“安全带”,不仅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实现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
江豚跃浪时:绿色动能奔涌,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岸电”一词,如今在长江沿线码头风靡,恰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绿色港口建设带来新变革。马鞍山电厂敏锐捕捉这一趋势,2024年就在每个泊位建成岸电装置,380伏与220伏电源如同绿色能量站,让靠港煤船关闭柴油发动机,改用清洁岸电。
图为船员正在用岸电系统给船舶充电
“以前柴油发电噪声大,现在用岸电,成本降了一半,还能睡个安稳觉。”“神华562”号船员李师傅指着手机APP,“一键取电、断电,方便得很!”数据显示,该厂每年提供岸电2万度,为船舶主节约燃油4.5吨,降低成本3.4万元,减少碳排放13.9吨,更让码头噪声从85分贝降至60分贝以下。配套建设的生活污水接收装置与垃圾分类站,形成“零排放”环保闭环,连江豚也被这方清净水域吸引,频频在码头附近嬉戏。
品牌建设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产业与生态的“化学反应”。如今,马鞍山电厂通过“5G+无人技术”改造卸船机,远程操控让抓斗定位精度达±5厘米;智慧化输煤系统实现“一键启停”,效率提升12%;岸边亮化工程将工业岸线变为“城市生态客厅”,市民漫步江堤,可见煤船静静靠泊、岸电装置输送清洁能源,江豚在波光中跳跃的和谐画面。
“如今的码头,春有樱花映江,夏有绿荫蔽日,秋有白鹭翔集,冬有江豚戏水。”燃料管理部主任柯铭向参观者展示对比照片,“从‘灰码头’到‘生态窗’,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发展理念。”今年3月,该厂“人工智能技术在码头自动化清洁卸煤中的研究与应用”斩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五星创新成果”大奖,其技术标准被纳入安徽省长江保护最佳实践案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夕阳为码头镀上金边,干雾抑尘系统在余晖中织就水幕,输煤皮带将黑色乌金转化为清洁电力,送往万户千家。安徽公司“美丽长江,清洁国能”的品牌实践,不仅是对“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诗意回应,更是对“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诠释。
从喷雾抑尘到岸电桩,从废水处理池到江豚活动区,700米岸线的蜕变,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微观缩影。如今的安徽公司秉持“美丽长江,清洁国能”品牌建设,将“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擦越亮,让“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足。在沿江电厂燃料码头边,绿色能源与江豚嬉戏的欢跃共鸣,发展的效率与生态的美好共生,岸在变绿、水在变清、天在变蓝,“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得以重现。(赵晓静申喜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