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青海共和县塔拉滩,晴空万里,烈日高悬。站在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共和公司青豫直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高处眺望,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滩,如今已被蔚蓝的“光伏海洋”温柔覆盖,蔚为壮观。更令人欣喜的是,光伏板下,羊群悠然觅食,各色野花点缀绿草之间,处处生机盎然。

图为该公司云尚光伏电站

这幅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画卷,并非自然的馈赠,而是青海共和公司工程建设新能源铁军青年突击队与日月为伴、与风沙共舞,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成果。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队伍,硬是将这片“不毛之地”,奇迹般地打造成集清洁能源高地与生态牧场于一体的融合典范。

牧光储协同 点沙成绿的生态密码

塔拉滩曾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区域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漫漫黄沙不仅困扰当地群众生活,还威胁青海湖湿地、龙羊峡库区及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项目启动之初,工程建设的小伙子们就将生态保护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从初步设计到建设全程,始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支架被设计为1.5-1.8米高,以便项目建成后牛羊能自由穿梭吃草。他们创新大规模应用螺旋钢桩基桩技术,采用平单轴跟踪支架,使光伏板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从而提升发电效率。施工过程中,团队实施精准的“微创手术”,极大降低了对地表原生植被的破坏,显著减轻了后期生态修复的难度与成本。同时,他们边开发边保护,持续推进土地复垦,累计复垦750亩。

图为庆晖光伏电站光伏板下悠然吃草的羊群

团队还积极探索“牧光储”协同发展模式,与海南州林草局、园区管委会合作,试点种植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草、同德短毛披碱草等耐寒耐旱草种,在光伏板下精心播种草籽总面积达22000亩,植被覆盖率达95%,相当于近2800个标准足球场。昔日的黄沙地,在光伏板的遮护下,悄然变成水草丰美的优质牧场。

“我们真正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牧羊、板下种草’的协同发展。”工程建设部王军阔介绍道。走进项目基地深处,对比鲜明:基地外,是艰难行走的荒漠化土地;基地内,光伏板阵列有效阻挡狂风,林带与草籽完美结合,空气中泛着青草香。该项目年均可发绿电19亿度,满足约50万户家庭用电,节约标煤58万吨,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与荒漠化治理的协同共赢。

储能攻坚 高原崛起的“电力海绵”

2025年5月15日,是青年突击队用汗水浇灌出的胜利之日。面对国家能源集团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任务,这群小伙子们以惊人的毅力与智慧,使海南塔拉255兆瓦/1020兆瓦时储能项目提前15天全容量并网。他们将这座矗立在共和光伏产业园的“能源堡垒”,打造成了高原储能新标杆,并凭借百兆瓦级高压级联储能系统项目,荣获2025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案例一等奖。

图为工程建设者正在作业现场研讨项目的进度控制情况

这些年轻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成功将组串式、高压直挂式、集中式三类储能形式融合互补。他们将2套高压级联构网型子系统可作为电网“强心剂”,既模拟传统同步机特性,又为电压与频率提供坚实支撑,有效应对青海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网脆弱性问题;组串式储能通过“从芯到网”的精细化设计,将安全防护层级从行业主流的箱级提升至更精细化的电池包级,结合BMS智能诊断,可全面提升系统主动安全能力。他们还突破性地在功率模组、控制芯片、宽频自稳和控制、多场站级自同步幅频调制及双级变换架构等方面应用创新技术,使构网型储能在各种复杂工况下均能稳定运行。

这群小伙子们参与研发的电池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为1020兆瓦时电池模块装上“智慧心”,实现毫秒级精准调控。所采用的高压直挂式系统充放电效率高达91%,居行业前列。同时,在高原恶劣环境下,大型设备吊装风险陡增、多专业交叉作业协调难度极大,他们以科学组织、昼夜奋战的拼搏精神,创下20天高效完成300余台大型设备吊装就位的施工速度纪录。最高峰时,400多名建设者在94亩场地上协同作业,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高原特种兵”的担当。

如今,这座由年轻人打造的“超级充电宝”正以其卓越性能守护着电网安全。年充电量可达28.56万兆瓦时,能满足40万户家庭用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14吨,相当于20万棵树木的年固碳量。其先进的构网型技术,更将青海局部地区弃光率压降10%,有力保障青豫直流特高压绿电稳定输送中原。

图为集晖储能电站航拍图

“这不仅是一个储能站,更是新能源消纳的‘稳定阀’。”储能项目负责人袁洋年说道。此刻,这些“能量容器”正悄然工作,将午间“过剩”的光伏电力高效储存,待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点亮之时,再平稳释放。戈壁滩上,一曲“削峰填谷”的能源之歌正由青年人共同奏响。

精益消缺 筑牢移交前的最后防线

高原环境风沙大、昼夜温差大,设备易出现“水土不服”。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的喜悦尚未散去,青年突击队已投入到更为紧张细致的竣工消缺工作中。这是项目移交前的关键环节,是对工程质量的最终打磨。小伙子们严格把控消缺质量,从土建细节完善到逆变器、箱变等关键电气设备潜在缺陷精准排查与处理,确保电站以最佳状态、最高可靠性投入长期运行。

图为宁俊杰正在检查支架镀锌层是否符合要求

“消缺绝非简单修补,而是为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的‘精修’。”工程建设部主任宁俊杰反复强调。针对高原环境特点,团队特别强化了对光伏支架抗风沙腐蚀能力的复查和电气设备密封性的专业检查。每一个螺栓的紧固、每一处密封圈的完好、每一段电缆连接的牢靠,都逃不过小伙子们的“火眼金睛”。这项工作为电站在高寒、高海拔、强风沙环境下的长期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青豫、同仁、共和、同德项目的年利用小时数大幅增加,储能充放电次数稳定提升,储能累计充电量达1.59亿千瓦时,共和公司年累计发电量已超去年全年发电总量。

随着第三批大基地项目的推进,共和公司工程建设新能源铁军青年突击队的脚步并未停歇。此刻的塔拉滩,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波浪般起伏,板下绿草如茵,羊群悠然穿行,构成一幅充满未来感的和谐图景。青豫直流特高压通道正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向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点亮万家灯火。而那群曾在此奋战的建设者,他们沾满风沙的身影,已悄然转战新的战场,继续在苍茫戈壁深处,用心血和汗水,守护并创造下一颗闪耀的“能源明珠”。(姜佳莹 宋思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