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长滩镇,茂密的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八十年前的悲壮往事。

1945年2月,年仅30岁的地下工作者、国文教师赵承恩在这里被日伪军残忍杀害,鲜血染红了这片滩涂。八十年后,赵承恩烈士的孙子赵大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牺牲与传承的感人故事。

赵大威,现任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辽宁公司光伏事业部检修二组组长。他从手机中翻出三幅老照片的扫描版递给笔者看。

第一张是赵承恩的独照:发白褪色的画面中,一位面容清秀、眼神坚定的年轻人身穿中山装,头发整齐地向后梳去,嘴角带着温和的微笑。“这是爷爷牺牲前一年拍的照片,当时他在辽中县潘家堡镇高中担任国文教师。”赵大威说,“当时我四舅爷也是他的学生,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特别严厉,最看不得学生不好好写字、不好好念书。”

图为赵承恩烈士遗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当时正在教书的赵承恩毅然加入地下抗日组织。“爷爷说,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赵大威说。赵承恩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收集日伪军情报、组织抗日宣传、暗中输送物资和人员。“白天他是教书育人、受学生爱戴的赵老师,晚上则成为勇敢的地下工作者。”赵大威的声音中充满自豪。

第二张照片是赵承恩和地下工作组九位同志的合影,他们倚山而立,目光坚定,其中一人手里还拿着一把冲锋号。“这是爷爷所在的地下工作组,后来他们全都牺牲了。”赵大威指着中间那张圆脸的年轻人说,“这就是我爷爷。当时他们分别以教师、公务员、商人等各种各样的身份为掩护,在敌后开展抗日工作。”

图为赵承恩烈士生前所在工作组

194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日伪军设下圈套,赵承恩所在工作组全体同志全部被抓,最后都牺牲在长滩镇那片冰冷的芦苇荡里。赵承恩牺牲后一个多月,家里才得知噩耗。“当时奶奶才生下一对双胞胎,刚出月子。”赵大威的声音哽咽了,“有人悄悄来报信,说爷爷在长滩镇出事了。”家人多方寻找,最后在芦苇荡中找到遗体。“已经不成样子了,只能凭衣物辨认。”赵大威停顿良久,“那年爷爷还不到30岁。”

赵承恩牺牲时,妻子朱淑梅年仅29岁,身边有5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那对双胞胎才刚刚出世。“噩耗传来,奶奶一病不起,刚出世不久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了。”赵大威说。面对巨大打击,朱淑梅展现出了惊人的坚强。这个瘦小的女人独自扛起家庭重担,靠种地、做针线活、卖柴抚养剩下的三个孩子。“奶奶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守护着这个家。很多人劝奶奶改嫁,但她总是毅然拒绝,说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告慰爷爷在天之灵。”说到这里,赵大威眼中闪着泪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承恩的三个孩子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儿子赵箴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来成为一名人民公仆。“大伯常说,他要替爷爷建设新中国。”次子赵奇(赵大威的父亲)考入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父亲说这是对爷爷最好的纪念——继承爷爷未竟的教育事业。”唯一的女儿赵雅琴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姑姑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她说这是爷爷、奶奶教导的——无论做什么都要尽职尽责。”虽然子女们的职业和人生道路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从父亲赵承恩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中汲取了力量,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先辈的遗志。

第三张照片是一把黝黑的小铁锹。“这是爷爷当年用来挖战壕的工具。”赵大威的思绪仿佛回到童年,“这把小铁锹我从小玩到大,父亲常说它见证了爷爷从一名教师变成了战士。”

图为赵承恩烈士的遗物

如今的赵大威已成长为新能源行业的一线骨干。“我每天的工作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赵大威说,“这把小铁锹我一直放在书房里,它提醒我——爷爷那代人用生命换来了和平,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是建设好这个国家。”(李盛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