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从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到江南水乡的鱼米之乡,从黄土高原的沟峁到南海之滨的红色沃土,中华大地再次铺展开一幅以深绿为底,五谷丰登的壮丽画卷。

五年前,我国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五年后的今天,中国新能源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一,2025年8月31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年累计发电量突破30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80万吨,可供8526万人使用1个月。全体员工以先行者的姿态,将国家战略转化为追风逐光的生动实践。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一场关乎能源、生态、民生与希望的立体式、高质量的“大丰收”,正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不断被书写。

图为国华投资山东垦利HG14项目

向海图强,向地要能:能源丰收的新疆域

丰收,始于对自然禀赋的深刻洞察与极致利用。国华投资的实践,是一场从海洋到陆地,从广袤荒漠到寻常百姓家的立体化能源开拓。

挺进深蓝,是能源央企开疆拓土的雄心。在山东省,国华投资积极响应海洋强省战略,勇闯深蓝。2023年,渤中B2、半岛南U2共计1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投运,实现了国家能源集团在山东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这两个项目年发电量约35亿千瓦时,相当于植树1156万棵。更具开创性的是,面对无经验可借鉴的挑战,其HG14项目团队打破常规,成功推动项目成为国内首批报国务院批准的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并抢得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并网头筹。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向海图强”战略的有力回答。

如果说,挺进深蓝彰显的是格局与魄力,那么,精耕大地则体现了智慧与匠心。

图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渔光互补”项目鸟瞰图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昔日煤炭采空区的沉陷地,曾是大地难以愈合的“伤疤”。如今,国华投资宁东50万千瓦光伏项目,让这里蝶变为一片“蓝色海洋”。项目本着“边建设边复垦”的原则,在1.4万亩的荒滩上,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草”的绿色模式。板上,每年9.5亿度的绿电汇入“西电东送”的大动脉;板下,茵茵绿草为荒漠披上新装。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漠北光储电站的3000亩光伏板,不仅是发电单元,更是一道道坚固的“锁沙长城”。光伏板有效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为板下种植金银花、苜蓿等沙生经济作物创造了条件,“沙地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能源丰收的图景,最终要映照在百姓的窗前。在山东省齐河县鲍庄村,村民路玉霞家的闲置屋顶如今成了“绿色聚宝盆”。78块光伏板每年为她家带来近三千元的“阳光收益”。全村的光伏板,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超万元,更让整个村庄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阳光银行”。

从海上到陆上,从戈壁到村庄,一场能源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让每一缕风、每一寸光,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图为国华投资宁夏分公司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50万千瓦光伏项目

由表及里,由土入心:生态丰收的新维度

真正的丰收,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华投资的实践证明,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非但不是零和博弈,反而能够相得益彰,最终实现“1+1>2”的效果增值。

在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山区,土层瘠薄、生态脆弱,在这里建设山地风电场,如同在“刀刃上跳舞”。传统的挂网喷播复绿,往往是“一年绿、二年黄、三年不见样”。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国华投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登云山等风电场,发起了一场“融绿于建”的生态重构行动。他们摒弃传统思路,创造性地引入“微生物生态重构技术”。通过喷播复合微生物菌剂,先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水固土功能的“生物结皮”,为后续植物生长打造一个“温床”。党支部成为这场攻坚战的“战斗堡垒”,党员们带头背着设备在陡峭坡面上挂图作战。最终,超过9万平方米的施工创面,从裸露的“疮疤”奇迹般地铺上了生机盎然的“绿毯”,水土流失控制率高达95%以上。这一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为行业贡献了宝贵的“国华方案”。

图为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

目光转向东部。在长三角区域,国华投资开创的“渔光互补”“茶光互补”模式,成为当地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在泰州,光伏板为鱼塘遮阳降温,板下蟹肥鱼跃,板上白鹭栖息,构成一幅立体生态画卷。在安徽,光伏板为“喜光、怕晒”的白茶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使茶叶品质提升,每亩综合利润提升30%。

在山东省无棣县,面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化严重的滩涂,国华投资员工们通过客土置换、精准滴灌,硬是将植被覆盖率不足30%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小绿洲”。修复后的废弃虾池,如今已成为丹顶鹤等20余种候鸟的栖息地。他们更连续多年主动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投放上亿尾鱼苗虾蟹,以实际行动反哺海洋。

从修复大地疮疤到反哺万里海疆,从重构生态系统到实现产业共赢,这场生态丰收,收获的是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以人为本,以情暖心:民生丰收的新温度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宏大的振兴蓝图,最终要落笔于一户一瓦的温暖、一老一小的关怀。

在广东省汕尾市陆丰这片红色热土上,国华投资深度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能源+乡村”的协同发展新路径。通过实施“一带、两村、三基地”工程,昔日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的革命老区村庄焕然一新。被当地政府命名的“国华林”筑起生态屏障;甘薯体验基地、古渡口垂钓文化基地等特色产业,让村庄有了“造血”功能,每年可为当地创收330万元。“以前村里年轻人留不住,现在环境好了,有产业了,好几个娃娃都回来创业了!”新溪村老党员的感慨,是这场振兴行动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温度,不仅体现在产业赋能的“大手笔”,更蕴含在润物无声的“小细节”里。

图为国华投资推进“百千万工程”后的村庄新景

3月16日清晨,在吉林省长岭县三团乡,国华投资三团风电场的志愿者们载着生活物资,熟门熟路地来到独居老人张大娘家,这已成为他们多年来的习惯。“逢年过节都会来,真的太让你们费心了。”张大娘紧紧拉着场长姚诚的手,话语中是止不住的感动。员工们陪老人聊天、收拾家务,还犯起了“职业病”,仔细检查起老人家中的电路安全。君字风电场场长王鹏飞的话语质朴而坚定:“我们不仅要做追风人,也要做追‘锋’人(雷锋)。”据悉,在国华投资吉林分公司,61名青年员工注册成为志愿者,成立“国华爱心分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余次,他们的红色马甲,成为黑土地上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在河北省尚义县秀水小学,这场温暖的约定已持续了整整五年。国华投资满井风电场党支部不仅为孩子们捐建了“爱心书屋”,更将“风电科普”课堂搬进校园。他们特别关注学校里8名智力发展滞后的特殊儿童,用耐心和陪伴,为他们打开一扇理解世界的窗。

从产业振兴到邻里守望,从生态红利共享到精神文明共建,这场民生丰收,收获的是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图为国华投资吉林分公司志愿者开展敬老帮扶活动

五年砥砺,“双碳”目标已从宏伟蓝图化为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遍布山川湖海、大漠戈壁的一座座风机、一片片光伏板,如同新时代播种在田野上的“新作物”,它们扎根于中华大地,向上汲取阳光风能,向下输送绿色动能与民生暖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丰收中国新画卷,正浓墨重彩,徐徐展开。(袁婧雯 岳婷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