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德国TÜV莱茵发布最新测试报告,针对隆基HPBC2.0(Hi-MO X10组件)及头部厂商TOPCon组件,在多种阴影遮挡条件下的功率输出与局部温度变化进行了系统性对比测试。结果显示,HPBC2.0组件在功率衰减幅度与局部温升两项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优于TOPCon组件,其应对阴影遮挡的核心技术优势获得权威验证,为光伏电站应对户外运行挑战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

01阴影遮挡:光伏电站运行的潜在威胁
光伏电站在户外实际运营中,阴影遮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通过前期规划设计可以规避建筑物、地形等静态阴影,但鸟粪、落叶、积雪、灰尘等随机性遮挡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这些随机性遮挡看似细微,但对系统性能与安全影响却十分显著。
对光伏组件来说,阴影遮挡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课题,其危害巨大:
在发电性能方面,被遮挡的电池片会从发电单元转变为耗能电阻,拉低整串组件的电流输出,也就是行业常说的“木桶效应”——组串的最终发电功率由最低的发电单元决定。户外实测表明,仅5%的遮挡面积就有可能导致30%以上的功率损失。
在可靠性方面,被遮挡电池片消耗电能产生热能,局部温度可超过100℃,轻则加速封装材料及电池片老化,长期则将导致热斑的产生;此外,阴影遮挡还会加剧电位诱导衰减(PID)风险,造成组件功率不可逆的永久性衰减。更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组件是通过直流线缆进行连接的,在高温的长期作用下,组件间连接部位也可能加速老化,导致接触不良,并极易引发直流拉弧,其温度极高且难以熄灭,构成极其危险的火灾隐患。
从经济性角度看,发电量下降与组件更换成本的双重压力,将延长电站投资回收期、降低整体回报率,而火灾事故更可能导致项目陷入严重亏损。
02技术创新:HPBC2.0"弱导通"设计突破行业瓶颈
面对阴影遮挡带来的行业共性难题,隆基HPBC2.0组件凭借创新的"弱导通"设计实现了技术突破。
该设计使每片电池可独立控制电流通路,当单片电池被遮挡时,受阻电流能够自主绕行,并通过分流设计,无需启动组件旁路二极管即可实现电流重组,从而将功率损失锁定在被遮挡的区域,保障系统整体发电能力不受较大影响。
TÜV莱茵近期的实测数据充分印证了该技术优势:
在模拟真实分布式屋顶多种阴影场景的实际测试中,HPBC2.0组件的功率损失均远远低于TOPCon组件。

(图注:AL,Additional Loss,附加损耗。AL=遮挡造成的实际功率损失比例-遮挡的理论损失。简单来说,AL数值越高,说明功率损失越大)
在相同遮挡条件下,TOPCon组件局部温度超过160摄氏度,而HPBC2.0组件的局部温度升高至100余摄氏度,相比TOPCon组件最高降低热斑温度77℃,显示出卓越的热斑风险控制能力。

2025年6月,隆基Hi-MO X10系列产品在点状遮挡情况下获得莱茵抗阴影遮挡A+级认证,在灰尘、鸟粪、落叶等遮挡场景,BC抗阴影遮挡效果明显优于TOPCon。2025年9月,国家光伏质检中心(CPVT)授予隆基Hi-MO X10“三防”组件检测证书,这也是全行业首个防起火、防遮挡、防积灰认证。CPVT检测数据显示,在防遮挡测试中,当单块电池遭遇50%遮挡时,Hi-MO X10组件的平均功率损失仅为10.15%,而TOPCon组件的平均功率损失则高达36.48%,后者功率损失是前者的近4倍。

03价值转化: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HPBC2.0组件的技术优势已转化为切实的电站价值:更高的发电效率与更长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了度电成本(LCOE),提升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率,为电站稳定盈利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其卓越的抗阴影性能与安全可靠性,使该组件能够广泛应用于风光同场、复杂分布式屋顶等多样化场景,进一步拓展了光伏技术的应用边界。
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作为百年品牌“阿华田”的生产基地,其屋顶分布大量避雷针与通风排气管道等障碍物,局部遮挡问题严重。在EPC(工程总承包商)上海米昂光伏的推荐下,该企业选择Hi-MO X10组件建设了0.67MW光伏电站,大幅降低了遮挡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每年节省电费超87万元。

在泰国,隆基联合当地EPC团队PPE Solar帮助距离曼谷25公里的春蓬瓦林饮用水公司,安装了974.08kW光伏电站。EPC现场踏勘时发现厂房存在电网电线的遮挡问题,因此果断推荐 Hi-MO X10组件。项目投运后,即便在雨季弱光条件下,每月节省电费达40万泰铢,相当于原电费支出的五分之一。

TÜV莱茵的测试结果既是对隆基产品性能的充分认可,也是对BC技术应用价值的再次权威印证。随着高性能BC组件的更大规模推广应用,光伏产业将在适应复杂环境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