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催奋进,号角励征程。当迎峰度夏的攻坚热潮席卷大江南北时,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以革新魄力破局、昂扬斗志前行,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从沿海风电到高原光伏,从火电厂区到调度中心,各生产现场满弦发力、鏖战当“夏”,上下同心的攻坚热潮奔涌不息,在炎炎夏日里激荡出迎峰度夏的澎湃动能,彰显着攻坚克难的强劲势头。
效益攻坚践行发展担当
国电电力在上半年效益攻坚战场上交出亮眼答卷:利润总额计划完成率50.7%,经济增加值计划完成率50.6%,两大核心指标均稳步实现过半,两大核心指标均稳步过半,为全年目标达成筑牢根基。
图为国电电力上海庙公司
基层单位的“双过半”成果,成为效益增长的坚实支撑。国能秦皇岛公司、上海庙二期等14家单位发电量率先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上海庙公司通过优化百万机组启停调峰方式,缩短启动时间与成本,推动综合厂用电率、供电煤耗同比降低,每次启停节省成本约25万元,上半年利润同比增130.3%,实现时间、电量、利润“三过半”,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山东新能源、内蒙古综合能源等30家单位利润达成“双过半”,内蒙古综合能源借一体化优势推动市场化转型党员攻坚课题突破,蒙西蓝海光伏电站攻克调试电量跨区域消纳难题,提前11天转商运营,形成以中长期合约为“基本盘”、省间外送与辅助服务为“增量池”的思路,增发电量1.26亿千瓦时,实现生态与效益互促。从沿海到内陆,各单位挖潜增效,形成“上下联动、多点发力”的增长格局,让“颗粒归仓”的经营理念转化为实在成果。
这份效益成绩单,既是该公司深化精益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也是其统筹发展与效益、兼顾规模与质量的生动实践。从生产端的降本挖潜到资本端的价值提升,从总部的战略引领到基层的高效执行,多层次的效益攻坚行动,为该公司在迎峰度夏保供攻坚与全年高质量发展中注入了强劲动能,更印证了其作为能源央企在价值创造与责任担当上的深厚积淀。
能源保供担负电力使命
能源保供是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能源集团能源供应的主力军,国电电力必须确保在用电关键时刻发得出、顶得上。
截至6月底,国电电力管理装机容量突破4300万千瓦。这一规模的突破,为迎峰度夏保供筑牢根基。
该公司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主力单位抢电量“挑大梁”作用,紧密跟踪区域电力市场变化,紧盯大容量火电、大项目新能源的争发创效工作。其中蓝海光伏发电站加强设备维护和电网沟通协调,7月7日创项目投产及迎峰度夏以来单日发电历史新高;舟山海上风电6月份发电量达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05%,为迎峰度夏夯实基础。
图为运行人员加强设备巡检排查设备隐患
同时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带来的行业变革和运营环境变化,该公司狠抓设备运维,加强与调度的沟通协作,根据天气和负荷变化情况,及时优化火、水、风、光各板块出力曲线,确保高峰时能全力顶上、低谷时可有效压减,实现保供与增效的“双提升”。持续强化设备可靠性管理,积极应对频繁深度调峰对火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密切关注电气设备热应力、汽轮机叶片损伤、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等问题,利用检修时机加强设备治理、升级改造和技术监督,提升机组在承压保供、极端天气、应急场景下的平稳运行能力。完善运营管控机制,该公司本部充分利用生产调度数字化平台,加强对基层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监管,强化趋势分析、技术支持和工作督导,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为能源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成效已逐步显现——6月24日,随着大同公司9、10号机组与绥中公司3号机组同步并网发电,国电电力实现今年首次火电机组“零检修备用、全容量运行”,以满弓劲发之势拉开迎峰度夏“新阶段序幕”。
科技赋能引领智能变革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核心动能。在能源行业加速向清洁化、智能化转型的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国电电力在实践中以技术突破激活发展潜能,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的深层价值。
随着数字化转型举措的深入推进,智慧基因已渗透到国电电力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催生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7月10日,由其主导完成的“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研究和应用”项目,被认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彰显了其在能源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
图为国电电力调运中心
面对涵盖火电、风电、光伏、水电、煤炭等多领域,遍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海外的庞大产业版图,国电电力以科技手段破解了跨区域、多场景的管理难题。调运中心的16.8米长智慧大屏,整合大数据、超高分辨率同步渲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如同“神经中枢”般实时呈现各地产业现状、机组运行状态、负荷波动等关键信息。通过大部件预警、气象监测、车辆轨迹追踪等功能,这套系统为调度决策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了从“经验调度”到“数据领航”的转变——能提前预判设备风险,将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让全产业链管理精准可控。
与智慧大屏协同发力的“视频汇聚平台”,构筑起立体化安全防线。它实现了对火电、水电、新能源企业高风险作业的“全覆盖”监管,现场数据与作业画面实时联动,犹如为安全生产配备“千里眼”“顺风耳”。平台投用后,风机故障次数下降3.8倍,故障时长缩短4.6倍,推动安全隐患“清仓见底”,让“零事故”从口号变为现实。
图为运检人员进行无人机巡检
科技创新的力量更体现在一线场景的智能升级中:京燃热电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精准捕捉设备温度、振动数据并实时上传云端;舟山海上风电场的水下机器人潜入深海,为海底电缆完成全方位“体检”,规避人工探测风险;白音提布光储电站的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1小时内即可完成3万块光伏板的隐患排查……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推动安全监管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人防”融合转变,构筑起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
从顶层决策的“智慧大脑”到一线作业的“智能帮手”,国电电力以科技创新重构生产模式,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安全水平,更重塑了能源行业的发展逻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夏日鏖战的热潮中,国电电力以效益攻坚夯实发展根基,以能源保供践行央企使命,以科技赋能驱动智能变革,三者协同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格局。从利润数据的稳健攀升到保供战场上的满弓劲发,从智慧大屏的精准调度到基层机组的高效运转,每一份突破都彰显着破局攻坚的决心。面向未来,这份奋斗将持续转化为守护能源安全的底气、推动绿色转型的动力,在“为社会赋能为经济助力”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盛夏里的精彩篇章,让央企担当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鲜明。(徐卓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