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五点的大别山腹地,晨雾如一片被揉皱的素帛,漫过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香铺村的山坳,将黛色峰峦晕染成淡墨写意。9岁的漆云辉背着书包,手里攥着奶奶煮的茶叶蛋,这个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孩子,将和其他25名留守儿童一起,踏上由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驻村工作队联合梓树、碾湾驻村干部共同组织的暑期研学之旅。
这一路旅途,将穿过晨雾交织的青纱帐,涉过峭壁间流淌的牛山河,跨越的岂止是地理的经纬,更是孩子们眼里跳动的星和对山外世界的想象。
工作队联系的城乡公交车刚停稳,就被兴奋的孩子们围了个圈。安徽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刘斌正弯腰给孩子杨荣健系鞋带,这位已经在香铺村扎根四年的选派干部,至今还清楚记得2021年刚来时,全村416户1709名群众渴望发展、向往幸福生活的目光。如今光伏板在山坡上排开,灵芝大棚里飘着菌菇香,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超百万,支部党建稳居乡镇前列。为村里的孩子们创造越来越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和勤奋好学精神,始终是他的牵挂。
“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们要记得自己是红军的后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刘斌在发车前一边给孩子们整理红领巾,一边说道。
公交车驶离香铺村时,林美淇在笔记本上画下窗外的山。她的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带着她在村里生活,小学边上的梓树坪战斗陈列馆是她常去的地方。此刻她还不知道,两天后,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会让她对“祖国”这个词产生全新的理解。
升旗仪式的军靴声自广场尽头渐渐传来,孩子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原本还在互相整理衣角的手猛地贴回裤缝,脖颈挺直、高高扬起。当国歌声骤然漫过广场,26只小手同时举过头顶,带队老师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一排排身影被朝阳拉得很长,像大别山新栽的树苗。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午后浸在琥珀色的阳光里,讲解员的声音裹着阳光漫过来,指着最高那根断柱问谁知道“火烧圆明园”的故事。话音刚落,陈浩宇猛地从地上弹起来,“我知道!”他的声音带着点变声期的沙哑,手里还攥着早上从护城河捡的半块琉璃瓦碎片,边缘被体温焐得温热。
图为孩子们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认真听讲
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天花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恰好照亮战斗机模型银灰色的机身。孩子们刚转过展厅拐角,目光撞上那道流线型的机身时,先前还叽叽喳喳的议论声突然卡断,像被按了暂停键。三秒后,整齐的惊叹声炸开来——“哇!”的尾音拖着长长的颤音,在空旷的展厅里撞出回声。
清华大学二校门的铜环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志愿讲解员指着门楣上的“清华园”三个字,告诉孩子们这是清末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12岁的蒋亦辰踮脚触摸门柱,他想起村里祠堂的木柱,上面刻着“耕读传家”。
在清华学堂,当听到“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曾在此讲学时,孩子们突然安静下来。讲解员特意指向117号教室,“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是在这里学会了11种语言。”廖想低头看自己沾着泥土的运动鞋,仿佛怕弄脏地板——这些细节他后来写进了日记,字迹里透着小心翼翼的敬畏。
图为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清华大学
水木清华的荷塘边,志愿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但让他没有想到,这些山里孩子会追问“怎样才能像清华学生一样厉害”。当得知每天要晨读、背单词时,林美淇认真地在手腕上画了个表:“以后我每天六点起床背书。”
合肥联宝电子的智能生产线让孩子们看呆了。机械臂每0.8秒完成一次精准焊接,而同样的动作人工需要45秒。在“产品体验官”环节,鄂君浩努力拿着工具拆开笔记本电脑,当工程师告诉他这些零件可能会被安装在“复兴号”上时,这个男孩突然捂住嘴——他去年在县城看过高铁飞驰而过。
科学岛的现代科技馆里,“人造太阳”模型发出幽蓝的光。讲解员演示着核聚变原理:“温度是太阳核心的五倍,能给地球供能上亿年。”段文莹在互动屏上写下问题:“会照亮大别山吗?”工程师蹲下来轻轻地告诉她:“会的,需要你们来实现。”
图为孩子们在合肥联宝电子科技公司研学实践
返程前夜,孩子们在房间开了场“卧谈会”。杨春萌说想考清华大学研究文物修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肖一铭白天抄校训的作业纸露了出来,“自强不息”四个字在灯光下隐约可见;“长大后我要和爸爸一样,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漆云辉目光坚定。
孩子们安全回家,香铺村的夜晚重归宁静,只有村委会二楼的灯还亮着。刘斌整理着孩子们的心愿卡,孩子们用略显稚嫩的笔迹写着:“原来大山里的星星,和北京的一样亮。”村组间小路上,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大别山的脖颈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安徽公司始终坚守“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的职责使命,积极践行“创新、精益、开放”工作理念,为金寨革命老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香铺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的温暖与力量,让“国能之徽”辉映江淮。(斯志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