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安庆电厂宛如一颗绿色心脏,以“低碳、超净、智慧”为发展律动,在“美丽长江,清洁国能”品牌的指引下,持续跳动着绿色发展的脉搏,奏响了一曲生态与工业和谐共生的乐章。

朝露初晞:码头转型,守护长江生态初绽新颜

清晨,长江安庆段被一层薄如蝉翼的雾霭轻轻笼罩,江水在微风中泛起粼粼波光,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画。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安庆电厂综合码头渐渐苏醒,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巨大的卸船机犹如钢铁巨人,伸出全封闭式的“钢铁巨手”,精准地探入船舱抓取煤炭,平稳地进行卸煤作业。这看似寻常的场景,背后却是一段为守护长江生态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故事。

图为安庆电厂综合码头无人抓斗卸船机正在进行作业

曾经,码头使用的开放式抓斗是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卸煤时,煤炭抛洒频繁,扬起的扬尘像一层灰色的纱幕,不仅让码头地面时刻蒙着一层厚厚的粉尘,连周边办公场所的桌面、窗台也难以幸免,厂区绿化带里的植物叶片上更是积满了煤灰,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与翠绿。周边过往的行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位常到江边散步的大爷无奈地说:“以前我散步时要算好时间,只要码头一卸煤,我就避开调转方向。”

2016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安庆电厂深刻认识到必须做出改变。电厂燃料部的工作人员主动出击,四处走访环保先进电厂,虚心学习经验,同时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瞄准了新型封闭式抓斗。起初,大家对新设备效果心存疑虑,便先在1号泊位进行试用。当第一斗煤被稳稳抓起,却没有扬起一丝灰尘时,现场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长久以来的扬尘难题终于迎来了转机。

此后,安庆电厂全面推进综合码头改造升级。抓斗卸船机实现无人化智能操作,就像训练有素的机器人,精准又高效,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工操作危险又劳累的状况;落煤口安装的智能喷淋系统,装有敏锐的感知系统,只要落煤入仓,喷头便会迅速喷水,将粉尘牢牢“压制”;皮带机栈桥进行钢结构全封闭改造,远远望去,恰似一条蜿蜒的“绿色长廊”,不仅有效防止了煤炭散落,还为长江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煤废水回收循环系统高效运转,含煤废水不再直接排入长江,而是经过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此同时,安庆电厂还将生态治理投向了来往停靠的船舶。过去,船舶靠岸发电依赖柴油,噪音好似拖拉机轰鸣,排放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严重污染空气。2020年8月,电厂积极部署岸电设施建设。试运行期间,工作人员根据船东反馈,持续对岸电系统进行扩容和优化升级,并在岸电桩醒目位置张贴操作流程和安全事项。同时,购置专业污染物接收装置,免费接收所有到港船舶的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规范转运,通过智能平台实现污染物从接收到转运处置的全过程监控。

2024年,安庆电厂累计接收处置船舶污染物282.5吨,供应岸电超过1.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4.75吨柴油的燃烧量。如今,站在码头上,江面干净澄澈,空气清新宜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饱受煤粉困扰。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位大爷开心地说:“现在好了,我们能随时在江边散步了,还能与戏友们一起吹拉弹唱。”安庆电厂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一江碧水,“鸟语花香、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时刻展现在群众身边。

正午暖阳:供热革新,编织绿色低碳能源网络

正午时分,阳光炽热,一辆白色蒸汽罐车缓缓驶入安徽华茂纺织公司。阀门开启,来自16公里外安庆电厂的高温蒸汽稳定地注入生产线,为企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辆“移动供热车”,宛如一条绿色纽带,连接着电厂与企业,构建起一条向外延伸的“绿色生态链”。

图为安庆电厂检修人员正在检查移动供热储汽罐充装情况

安庆作为皖西南工业重镇,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欣欣向荣,但长期面临蒸汽供应瓶颈。众多中小微企业依赖分散式小锅炉供汽,这些小锅炉效率低下、能耗极高,就像一个个“吞能巨兽”,不仅运营成本高,而且排放的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城市上空常常被一层灰蒙蒙的“烟雾罩”笼罩,居民们深受其害,呼吸道疾病频发。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安庆市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锅炉整治。安庆电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打破传统电厂围墙束缚,提出“变废为宝”的跨界供热设想。他们另辟蹊径,采用高性能纯物理蓄热工艺,将富余蒸汽存储在移动供热车中,直接运输至用户侧释放,开创了安徽省火电厂移动供热的先河。

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在30公里范围内,高效替代了周边企业的各类小型锅炉。据统计,截至6月12日,该厂移动供热的年累供汽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000吨。园区内的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煤烟味”逐渐消散,企业的绿色形象大幅提升,园区的创新创业活力日益增强。安徽华茂纺织公司的负责人感慨道:“以前用小锅炉供汽,成本高还不稳定,现在用安庆电厂的移动供热,不仅成本降低了,生产也更稳定了,环境也变好了,真是一举多得!”

作为安庆市迎江区工业园区的唯一热源点,安庆电厂以打造园区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供应中心为目标,全力构建涵盖循环水利用、冷凝水回收、压缩空气外供、储能等项目的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精心编织一张融合“电、热、光、水、气、储能”的绿色低碳网络,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持续注入新动能。

江岸暮韵:项目升级,锻造绿色发展标杆工程

暮色降临,安庆三期建设工地依然热火朝天。晚霞映照下,汽机房、锅炉房的主体结构巍峨耸立,勾勒出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随着三期扩建5号锅炉首根大板梁吊装到位、主厂房A列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取得关键节点突破,建设进度稳步推进。

图为安庆电厂航拍

安庆电厂三期项目是安徽省“十四五”期间的支撑性电源项目,具有热效率高、供电煤耗低、能源利用率高等显著优势,充分彰显了节能环保理念。项目建设伊始,就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环保投资占比达总投资的1.19%,专项用于建设高标准污染防治设施。项目应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体系,从源头严控污染物排放,确保清洁生产。

“环保是基础,科创是引擎。我们致力于打造智慧、安全、绿色的生态型示范工程。”工程部主任程英捷介绍道。在施工现场,洒水车定时作业,防尘网严密覆盖裸露地面,智慧科技应用随处可见。智能AI喷淋系统宛如“生态哨兵”,依托遍布工地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扬尘浓度及温湿度变化,能够在毫秒级响应并精准调控喷淋范围与强度,实现高效降尘降温;智能广播系统则化身“信息中枢”,同步推送气象预警与环保指令,推动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数据驱动的主动防控,显著提升环境管理效能,全力塑造绿色低碳智慧施工新标杆。

暮色渐深,巨大的冷凝塔钢架在苍穹下舒展,于天地间勾勒出与江潮共生的轮廓。这钢筋铁骨架起的,正是生态与发展相拥的桥,每一朵飞溅的焊花里,都藏着对碧水清波的温柔守护。项目建设中沉淀的经验,正化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范本,在皖江两岸生长蔓延。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安庆电厂正以“创新、精益、开放”工作理念,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新动能,统筹推进能源安全保障与长江生态健康守护。

暮色渐浓时,行走在安庆滨江堤坝上,晚风裹挟着江水的潮气拂过脸颊。远处江面波光粼粼,与岸边亮起的灯火交相辉映,滚滚长江如一条墨绿色的绸带向东铺展。耳畔忽然传来熟悉的旋律,那是附近戏友在江畔凉亭里轻唱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那婉转的唱腔里,是安庆人对这片山水最深的眷恋。

 黄梅风里韵轻落,绿岸晴光入画符;芦苇摇姿随晚照,白鹭裁波起涟漪。这就是寻常百姓与母亲河相依的温暖所在吧。(张振华 俞一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