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凌晨四点,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玛尔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已是一派忙碌景象。高原的寒风在夜色中送来阵阵凉意,工作人员正轻手轻脚地将鱼苗从鱼池转移至暂养袋中。随着天边泛起微光,黄河水面渐渐映出粼粼金波,捞网在晨光中起伏闪烁,一尾尾银亮的鱼苗被精准送入活鱼运输车,一场关乎生态修复的“生命接力”悄然拉开序幕。
图为玛尔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鱼苗情况
这一天,玛尔挡水电站职工代表、当地政府代表以及周边群众齐聚黄河岸边,共同见证27.1万尾鱼苗放归水库,为这片水域注入崭新的生机。
运输车缓缓停稳,鱼苗在氧气袋中轻轻跃动,溅起细碎水花。工作人员动作熟练而轻柔,注水、标记、充氧、封口,每一个步骤都如行云流水,确保鱼苗在转运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在这趟生命旅程开启之前,这些小鱼苗已在玛尔挡鱼类增殖站接受了系统的野化训练。它们生活在模拟自然河道的野化池中,水源直接引自黄河库区,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工作人员停止投喂人工饲料,转而使用天然饵料,并逐步加大水流速度,以增强鱼苗的游泳能力与野外适应力,为它们重返黄河母亲怀抱做足准备。
图为放流活动的鱼苗
这已是玛尔挡水电站连续第三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自2023年9月以来,累计已有58.2万尾珍稀鱼种从这片高原水域游向黄河更远处。三载春秋,每一尾鱼苗的跃动,都深深印刻在黄河的波涛之中,见证着国能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步履。
“别急,再稳一点!”鱼类增殖站负责人汪正雄不时轻声提醒。他俯身探向暂养袋,双手浸入冰凉的河水中,轻轻捧起几尾鱼苗。凝望着它们在掌心欢腾的模样,他眼中浮现出三年时光的痕迹。“从增殖站投运开始,看着它们从卵孵化、慢慢长大,到今天27.1万尾鱼苗入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既欣慰,又有些不舍。”他低声说道,话语随着黄河的波涛漾开温暖的笑意。
三年来,玛尔挡水电站鱼类增殖站从无到有,从零起步。运维人员以专业与专注,在果洛高原深处构筑起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通道”。
鱼苗入水的时刻,无疑是整个活动最动人的一幕。“放流速度要把握好,尽量减少鱼苗的应激反应。”汪正雄一边讲解,一边缓缓将鱼苗倾入河中。各色小鱼苗迅速融入水流,激起层层细小的涟漪。志愿者们分成三组,借助特制的“传送带”,让鱼苗如银线般顺滑入水。无数银色生命在接触河水的刹那,瞬间焕发出蓬勃活力,摆尾游向碧波深处。岸上,快门声与欢呼声交织成高原上一曲生动的生态赞歌。
活动仪式台旁,运维人员准备了五个透明展示盒,分别标注了放流鱼种的名称,以直观方式呈现各类鱼苗的特征。一旁还放置了科普手册,细致介绍增殖放流的意义,悄然提升着公众对水生生物保护的认知。
图为活动中展示的极边扁咽齿鱼苗
岸边,已是第三次参与放流活动的乌仁图雅,小心翼翼地将鱼苗倒入放流槽,目光追随它们远去的身影。作为三年放流历程的见证者,她感慨道:“河水记得一切。这些年,电站始终坚持工程与生态并重,建设运行升鱼设备,定期组织放流,实施动物驱赶与生态流量保障……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决心。”她的话语朴素而真挚,折射出玛尔挡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最珍贵的回响——生态的脉搏,正逐渐复苏、愈发强劲。
根据放流方案,鱼苗标记放流后,工作人员将开展定点监测与试捕调查,评估放流效果,优化后续计划。通过渔获物调查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结合早期资源监测掌握自然繁殖状况,并利用DNA样本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为玛尔挡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图为志愿者们正在放流鱼苗
为缓解大坝对鱼类洄游的影响,玛尔挡水电站还在坝底安装了两套升鱼装置,配备运鱼车,将聚集的鱼类运送至上游保护区域放流。坝区旁建设的鱼类增殖站,更是持续为黄河流域珍稀鱼种种群补充提供保障,维系水域生态平衡。
在这背后,是玛尔挡水电站与武汉中科单位持续深入的合作,推动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每一尾鱼苗的成长之旅,都凝结着工程师日夜监测水温、溶氧与水流的心血,离不开精准配比的营养饵料。从鱼卵受精到幼鱼开口,每一个细微环节,都承载着无声的守护与科学的严谨。(樊晓玥 赵成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