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秋风送爽。10月22日,在央视记者的镜头里,一幅“江南秋景图”映入全国观众眼帘:罡杨镇纯垛村的蟹塘上,一排排光伏板如巨翼展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承载农户一年收入希望的大闸蟹在水下畅游。这幅“渔光互补”的生动图景,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二十年来在长三角地区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然而,高光之下,是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的深刻矛盾。破解能源需求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是这片热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考题。国华投资用一个个生态工程为这里插上“绿色之翼”,探索出一条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精耕细作 “绿色施工”筑牢生态基底
“施工不扰民,建设不毁绿”——走进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所属任何一个项目现场,这八个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渔光互补”项目覆盖近2900亩河塘,年预计发电量1.6亿度,建设期间未收到一起环境投诉。
“秘诀就在于我们的‘绿色施工’理念。”时任项目负责人的李忠权指着远处的施工船只说,“看到那两艘船了吗?运输船、安装船各司其职,船上均配置收纳桶,确保施工废弃物‘零入水’。”
生态保护不是花架子,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行动。在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中,技术团队花费数月时间研究当地海洋生物习性,制作一份详尽的“生态日历”:“4至6月是鱼类产卵高峰期,避开钢管桩沉桩作业;7至9月鱼类活动减少,适合海缆敷设;10月后进行其他辅助工程……”时任海工部经理裴泽伟提及此事,如数家珍。
“宁可工期延长,也不能破坏我们生活的土地。”一位施工人员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国华投资的生态坚守。这种精细化管理看似增加了成本,实则创造了更大价值——仅避让生态敏感期一项,就为当地渔民挽回潜在经济损失超700万元。
在安徽东至的“茶光互补”项目中,“精耕细作”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白茶“喜光怕晒”,如何让光伏板与茶树和谐共处?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采用大间距、高支架设计,精准调控光照透过率。“我们不是在茶园上简单架设光伏板,而是在为茶树打造一把智能‘遮阳伞’。”技术人员形象地比喻。
数字是最好的见证:二十年来,国华投资在长三角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2088万吨,相当于植树1.14亿棵;东台海域水质连续15年保持优良。成绩的背后,是对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的精心呵护。国华投资用实际行动证明,严格的环保标准不是发展的“桎梏”,反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反哺自然 “蓝色粮仓”催发民间烟火
清晨五点,晨露熹微。江苏省泰州罡杨镇养殖户老张划着小船,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与往年不同,今年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你看这螃蟹,个个都有四两多重,有的甚至半斤!”老张一边收着地笼一边说,“多亏了头顶这块‘玻璃板’。”
今年夏季高温,让养殖户提心吊胆,光伏板下的蟹塘却是另一番景象——水温比外界低3至4摄氏度,螃蟹安然度夏,成活率大幅提升。
“渔光互补”不是简单物理叠加,而是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光伏板适度遮阳,抑制了有害藻类繁殖;水质改善,水产品质提升;再加上套养的大白鹅,形成了‘水上有清洁发电、水下绿色养殖’的立体生态格局。”该光伏电站站长李强介绍道。
更让养殖户们高兴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每亩租金仅为普通河塘的1/3。”纯垛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成本降了,收益反增,村集体每年增加租金收入近百万元,养殖户人均收入也上了新台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连续九年坚持开展海洋增殖放流,累计投放具有当地特色的塌舌鱼、黑鲷、梭鱼等优质鱼苗超5226万尾。这些鱼苗在东台海域繁衍生息,让海洋成为“蓝色粮仓”。
风机基础形成的“人工岛礁”,吸引了大量鱼群聚集,成为天然的渔场。风电场附近设立的数据监测站观测显示,越来越多的鱼类、贝类生活在风电桩周围,生物种类和数量正逐步增长,为评估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也为海上风电生态监测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在安徽东至,“茶光互补”同样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光伏板替代传统遮阳网,茶叶品质提升30%,茶农收入翻番,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国华投资的生态反哺,不仅修复了自然生态,更扶持了当地民生,让生态红利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向海图强 “金色画卷”绘就未来新篇
站在东台海上风电场的海上升压站,放眼望去,一台台风机如巨人般矗立在碧波之上,叶片随风转动,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这里,是国华投资向海图强的起点,也是长三角能源转型的缩影。
国华投资的眼光没有局限于单个项目,而是着眼于构建完整的绿色能源生态链。在江苏南通如东,利用丰富的绿电资源建设加氢站,构建“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链,将间歇性的光电转化为稳定的绿色氢能。
积极推进碳资产管理探索,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利用减排效应通过CCER机制成功注册为85.7万吨可交易碳资产,完成市场首单交易。“这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生态价值的市场化体现。”生产技术部经理王伟说。
科技赋能让能源画卷更加绚烂。在泰州“渔光互补”项目升压站,3架自动巡检无人机和3台巡检机器人成为特殊员工。无人机自动起降,用红外技术排查故障;机器人按指令巡逻,精准检测设备状态。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技术人员有精力开拓更多技术领域。
一组数据精准地彰显了国华投资作为能源央企的担当:海陵区“渔光互补”项目并网容量达147.2兆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8万吨;国华投资累计为江苏增发绿电超283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全省8298万居民1018天的生活用电。
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入选“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典型案例”;“渔光互补”“茶光互补”模式受到全国人民关注……国华投资用二十年实践,为能源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国华方案”。
鸟儿最懂生态,农民最懂土地,时间最懂价值。二十年来,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用一个个生态工程,回答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否共赢的时代之问。(袁婧雯 柏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