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谁在耕耘?
在山西河曲县的偏远山村,答案写在十三名驻村工作队员步履不停的脚下。他们从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河曲电厂走来,一头扎进乡土,七年间,足迹遍布山乡的角角落落。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合伙人”——这群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正用自己的汗水,与村民一同播撒希望的种子。
庭院生金 “兔”飞猛进奔富路
“光这一窝兔子,年底就能给我挣三四千块钱!真没想到,咱家这巴掌大的院子,如今成了‘聚宝盆’!”11月1日,骆驼墕村民王玉欢麻利地给兔子添着饲料,翻看着他的“养兔账本”,脸上笑开了花。
他口中的好日子,正是驻村帮扶队精准对接村民实际推出的“庭院养兔”项目。过去,像王大叔家这样的农家院落,大多闲置或只种些家常蔬菜。如何激活这些“沉睡资源”,曾是驻村第一书记队长刘有林日思夜想的课题。
“我们调研发现,家家户户都有院子,但利用率很低。发展大规模产业需要连片土地,难度大。而庭院养殖投资小、见效快,特别是养兔,不占地、繁殖快、效益好。”刘有林在田间地头,一遍遍向村民讲解他的思路。

图为骆驼墕村民王玉欢发展庭院养殖家中养的兔子
起初,不少村民心存疑虑:“刘书记,兔子娇气,万一病了怎么办?”面对疑虑,帮扶队没有退缩,选出像王大叔这样勤快、愿意尝试的几户作为示范户。
“王大叔,您放心,庭院养殖有专项补贴,我们能帮您申请2000元建兔舍、引种兔,启动成本不高。”刘有林耐心解释。“饲料怎么配、怎么防病,我们负责请教专家;销路我们也帮着联系,您就踏踏实实干!”队员陈宪正补充道。
“好!有你们这句话,我就干了!”王大叔下定决心,开启了“养兔事业”。
几个月后,王大叔家的第一批兔子出栏。拿到第一笔收入,他反复数了好几遍,激动地说:“这兔子真是‘招财兔’!院子没大变样,收入却实实在在增加了。”

图为刘有林(右二)给驻村帮扶办公室汇报驻村帮扶情况
示范效应是最好的动员。看到王大叔尝到甜头,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找上门。“刘书记,俺家院子也空着,能不能也建个兔舍?俺也想当示范户!”
“欢迎加入!”刘有林笑着回应,“我们正准备办养兔技术培训班,大家都来听听!”
如今走进骆驼墕村,家家户户的院落焕然一新。翠绿的菜园、红彤彤的果实,与一排排整齐的兔舍相映成趣。昔日的闲置角落,焕发出勃勃生机。小小庭院,不仅美了家园,更靠着一只只活泼的兔子,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望着这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刘有林对队员们说:“乡村振兴,就要找对这样的路子。一家养几十只兔子,看似不起眼,但汇聚起来就是大产业。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大家把这条路铺得更实、拓得更宽。”
安心小巢 将风雨屏蔽在屋外
10月份,几场秋雨不期而至。天色阴沉,乌云从远山压来。鹿固乡后川村的监测户刘玉连大娘,站在主体已加固、更换了新梁新门窗的房子前,紧紧握住工作队员苗伟的手,眼圈泛红:“多亏了你们!今年让我住上了好房子,要不然,这连阴雨真不知道怎么熬……”
时间回到两年前,这座年久失修的老屋,始终是工作队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看这天气,雨最迟后天就到。刘大娘家正屋两侧的墙裂缝能塞进手指,房顶裂纹也越来越深,绝对经不起大雨。”在一次工作例会上,驻村工作队员李普指着天气预报,语气沉重。后川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兴华接过话:“劝了好几回,大娘总说‘凑合’,舍不得花钱,也离不开老屋。这回不能再等了,必须想办法先让她搬出来!”
一场与天气赛跑的“安居保卫战”就此打响。工作队反复上门,做最后的动员。
“大娘,这回真不能凑合!您看这道裂缝,大雨一泡,墙说塌就塌,太危险了!”队员苗伟指着裂缝,语气诚恳。“知道您舍不得老物件,我们一件不落都给您搬到安全地方。等房子修好了,您再舒舒服服住回来,行不?”刘大娘摸着斑驳的墙皮,仍在犹豫:“哎,这得给你们添多少麻烦……修一下得花不少钱吧……”

图为刘玉连搬入新宅后向驻村队员(苗伟)表示感谢
“大娘,您放心!”苗伟提高声音,“我们能帮您申请危房改造补贴,政府有政策。您安全了,我们心里才踏实啊!”这句承诺,像一颗定心丸,终于打消了刘大娘最后的顾虑。
接下来的日子里,队员们全力以赴:拍照取证、设置隔离警示、填写申请表、帮大娘收拾物品、跟踪审批进度、联系施工队、协助采购建材……经过村、乡、县三级审核与联合验收,19800元危房改造补贴资金终于交到刘大娘手中。伴随着搅拌机的轰鸣和工人的吆喝,老屋迎来“新生”。
在大雨来临前,粉刷一新的新房顺利完工。覆土屋顶换成混凝土屋顶,裂缝墙体得到加固粉刷,老旧木窗变成了结实的塑钢窗。刘大娘站在新屋檐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雨点淅淅沥沥落下,打在崭新的屋檐上,声音清脆。“这房子,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听见这雨声,我心里再也不慌了。”她高兴地说。
望着窗外的雨幕,苗伟感慨:“抢回来的不只是一座房子,更是老人家心里的踏实。这就是我们驻村的意义。”风雨中,那个曾经摇摇欲坠的家,已成为温暖坚固的“安心巢”。
山乡驿站 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清晨,大山深处的河曲县社梁乡井沟村在鸡鸣中醒来。村口新修整的平房里,早已人来人往。取包裹、寄特产、聊家常……这里,不再是偏远闭塞的山村一角,已成为连接山里山外的“幸福驿站”。
“以前取个快递,得专门跑趟镇上,来回车费加上半天工夫,太不划算了!”村民贾巧叶大娘一边找取件码,一边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好了,走几步就到。你看,这是我闺女网上买的新衣服,昨天下的单,今天就到了!”她扬了扬手中的包裹,脸上洋溢着喜悦。

图为社梁乡井沟村乡村快递驿站照片
这个日渐红火的“驿站”,是河曲电厂驻村帮扶队为村民办的一件关键实事。回想建站之初,井沟村工作队队长王跃龙感慨不已。
“刚来时,发现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孩子收寄包裹特别不方便,有时要跑几十公里山路。”王队长指着如今井然有序的站点说,“这看似是距离问题,实际上既增加了村民的负担,也阻断了土特产走出去的路。”
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成了帮扶队心头最牵挂的事。他们多方协调争取资金,翻修村口闲置房屋,自制简易货架。为了让快递进山,他们与县里的邮政、顺丰及“三通一达”等多家快递公司反复沟通,终于将服务引入了山村。当“井沟村快递便民服务点”的牌子挂起来时,队员们激动不已。他们还专门安排了懂电脑的年轻人协助管理。
“咱们村有快递站啦!”好消息迅速传遍家家户户。

图为社梁乡井沟村村民正在乡村驿站取包裹
如今,这里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从每天几个件,到现在平均几十件。”王队长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不光取件,寄件的也越来越多。乡亲们把土鸡蛋、山野菜、土豆、红葱、羊肉等寄给城里的儿女,或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方便极了!”
正说着,村民柳满伟抱着一箱包装好的土豆走进来。“王队长,帮我寄一下,还是老地址。城里人就认咱这原生态的土产。”曾经为销路发愁的他,在帮扶队的指导下尝试电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他拍了拍站点的招牌,满怀感激:“这哪只是个收快递的地方,这是咱村的‘聚宝盆’啊!”
小小的快递站,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脏,将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输送到乡村的脉络中。它送进来的是便捷生活和开阔视野,寄出去的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夕阳下,忙碌了一天的“驿站”渐渐安静下来。王队长和队员们站在门外,望着村民们满载而归的背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条用爱心与责任铺就的“幸福路”,已经真正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七年来,河曲电厂投入资金35万元,建起小杂粮加工基地,在山西省河曲、右玉等地累计开展各类消费帮扶210余万元,带动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工作队员们扎根基层,将一项项惠民政策,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
从激活庭院的“一招鲜”到普惠共享的“幸福驿”,河曲电厂“乡村合伙人”从一个个“小切口”入手,做出了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大文章”。他们将继续与乡亲们心手相连,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共同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王琪)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