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穿云破雾,洒在川西高原4590米的垭口,曾经人迹罕至的荒原,如今换了新颜。站在升压站前的缓坡远眺,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阿水(新能源)公司壤塘县蒲西乡光伏350兆瓦项目的银蓝色光伏板阵列,如一片碎钻拼成的海洋,在褐色草甸上熠熠生辉。
“首批100兆瓦发电单元并网成功!”11月6日,在海拔4500米的阿水(新能源)公司蒲西光伏升压站主控室内,随着一声清晰干脆的指令发出,来自高原的第一缕绿电霎时顺着220千伏送出线路,沿着杜柯河蜿蜒奔向绰斯甲水电站220千伏升压站侧,最终汇入国家电网的“大动脉”。这座建在高原上的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首战告捷,让高原的阳光真正变成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动能。
高原之上打响绿色能源攻坚战
壤塘县蒲西乡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项目海拔在4200米至45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5摄氏度,冬季积雪厚度超过1.5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且道路不通、通信不畅,有着“生命禁区”之称。但年均1942小时的有效日照时长,以及每平方米超6087.6兆焦的太阳辐射量,让这片土地成为发展光伏产业的黄金地带。
“在高原建光伏,从资源获取、项目备案、前期准备、开工建设到投产发电,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但我们偏要在这连呼吸都困难的地方创造绿色能源奇迹。”项目组组长苏波谈起这一年多的攻坚历程,语气里满是坚毅。2024年6月17日,阿水(新能源)公司获取项目开发权后,迅速联合阿坝州政府搭建“日调度、周会商”机制。州政府分管领导带队成立专项工作组,将传统串联审批转为并联推进,84天内便完成环评、水保等全部前期要件审批。
地图测绘是项目建设的“先行棋”,但常规测量方法在雪域高原完全“失灵”。为精准规划103个光伏方阵布局,项目设计单位设计师张胜带领勘测组扛着几十斤重的基站设备,在茫茫积雪里徒步前行。“每一步都像踏雪攀岩,连呼吸都带着冰碴儿。”勘测团队就这样在风雪中架起一座座临时基站,利用自主研发的CEP工程设计软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设计,绘出了高原光伏的精准蓝图。
施工阶段的挑战接踵而至。高原缺氧让人工效率下降40%;狂风、暴雨、烈日等极端天气频繁切换,不断压缩施工窗口期;机械设备也遭遇高原反应,发动机功率锐减、冷却不足频发故障……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保证施工进度,项目投入大量人力和设备,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灵活调整施工时序,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突发状况,确保项目在重重考验中稳步推进。
“我们大家就是憋着一股劲,全力确保按时完成项目投产发电任务。”建设现场,项目“党员突击队”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动全体建设者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成功将一个个棘手难题转化为扎实推进的成果。
科技创新托起高效智慧光伏梦
走进蒲西光伏项目主控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首批投产的31个光伏方阵的发电功率、70兆瓦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状态、220千伏线路的输送情况一目了然。“我们不仅要在高原建光伏,更要建智慧光伏、高效光伏,让每一缕阳光都能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绿电。”项目负责人赵丹指着屏幕介绍,这套集高效发电、智能储能、精准输送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系统,正是项目能实现年均6.8亿千瓦时发电量的核心支撑。
高效发电的底气,藏在先进组件与科学布局里。项目选用的隆基LR8—66HGD—615M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超22.8%,比传统组件P型转化效率提升1.5%以上,且能更好适应高原强辐射环境。103个3.4兆瓦方阵沿缓坡呈阶梯式分布,既避免了方阵间的遮挡损耗,又与高原地形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宛如给褐色草甸镶嵌了31块蓝色宝石,实现产能与颜值的双赢。
配套建设的70兆瓦时化学电池储能系统,则为绿电输送装上“稳压器”。高原地区光照强度受天气影响较大,白天光照充足时,光伏方阵产生的电能除了直接输送,多余部分会储存到储能系统中;夜晚或阴天时,储能系统再释放电能,实现24小时绿电持续供应、平稳输送,能有效平抑光伏出力波动。
生态保护始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升压站基础开挖前先对草皮进行剥离、养护堆存用于后期恢复,基础开挖提前规划土石方平衡,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精准开挖,尽可能减少扰动,杜绝植被破坏风险。”项目工作组成员杨建明说,首批投产发电单元的植被恢复已基本收尾,待项目全面投产,将第一时间启动全域植被恢复工作,切实践行“建一座电站,护一片生态”理念。
新建的220千伏升压站与输电线路是连接“高原绿电”与“山外需求”的关键纽带。升压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均经过高原适应性改造,能在低气压、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一回220千伏线路沿杜柯河谷蜿蜒至绰斯甲水电站,全程避开生态敏感区与居民聚居区,在高原河谷间勾勒出一道绿色电力走廊。
“我们还搭建了远程智能运维平台,通过安装在光伏板、储能设备上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发电数据、设备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后台立即预警,运维人员可通过远程控制或现场检修快速处理。”现场负责人牟永强介绍,这一平台不仅减少了高原运维的人力投入,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发电策略。
“绿电暖流”点亮县域振兴路
“以前靠放牧,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这个项目,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当地牧民扎西泽让的脸上满是笑意。项目建设高峰期,为当地提供了超1000个就业岗位,许多像扎西泽让一样的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项目建设还为当地打通了发展通道。为了方便物资运输,该公司对蒲西乡通往尤日村的23公里乡村公路进行拓宽,修建数十公里的产业路,解决了当地牧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新建的升压站与输电线路,不仅满足光伏项目的电力送出需求,还将在电网中发挥多重作用,尤其在地方缺电时成为电网公司倒送电的有力保障。
项目的“红利”还在持续释放。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创造约2亿元的产值,为壤塘县贡献约2700万元的税收,相当于县域年财政收入的21%,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未来,阿水(新能源)公司将以蒲西光伏项目为基础,以绰斯甲河流域基地为核心,构建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系统,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再增加500万千瓦装机,推动绰斯甲河流域清洁能源产业多元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这座矗立在川西高原的光伏项目,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标杆,更是企业与地方携手共进、助力县域振兴的生动见证。它正以源源不断的绿电,为壤塘县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让高原的希望与梦想在阳光与电流的交织中绽放。(姜跞 陈会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