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王震将军带领驻疆部队在天山北麓戈壁滩上一镐一锹凿出新疆首座现代化煤矿六道湾煤矿。炉火燃起的那一刻,不仅点亮了边疆工业的火种,更烙印下国家能源集团的红色基因。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从人拉肩扛到智控千里,从单一煤矿到天山脚下最大亿吨级能源航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顾大局”的煤炭产业精神,始终在“乌金”血脉中奔涌不息。
实干筑基 荒原上的工业脊梁
新疆解放初期,戈壁荒原百废待兴,能源“火种”亟待点亮。1951年7月8日,六道湾井田一声开山炮响打破了沉寂,也拉开了新疆煤炭工业拓荒的序幕。

图为在六道湾煤矿井田开采的露天矿
“那时没有路,我们就用脚踩;没有设备,就靠双手刨。”1953年加入六道湾煤矿的如孜·吐尔地回忆起往事心潮澎湃。他曾对儿子麦麦提艾力·如孜说:“冻土下的煤层异常坚硬,一镐下去只留个白印,虎口震裂了裹上布再来!”就是凭着这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他们用十字镐刨开岩层,用箩筐运走煤矸石,硬是在荒原上挖出了新疆第一座露天煤矿。
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在每一个攻坚时刻熠熠生辉。1958年12月1日,在露天矿同一煤层带,“一号立井”工程正式开工。在粉尘弥漫的巷道中,如孜·吐尔地和工友们历经九载深井掘进,建成300米竖井,90万吨年产能的立井,不仅刷新西北地区纪录,更将“特别能战斗”的旗帜放入地心深处。

图为六道湾煤矿开采的煤炭随着火车被运送到全疆各地
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煤矿升级的蓬勃动力。1979年3月23日,乌鲁木齐矿务局成立,对六道湾、苇湖梁等多处煤矿进行整合,当年煤炭产量突破百万吨,快速缓解了新疆工业与民生用煤的紧张局面。1987年,新疆首台综合采煤机的引进,破解了机械化“零”的瓶颈,彻底扭转“规模小、效率低、安全差”的局面。
奉献铸魂 改革大潮的精神接力
精神在传承中永恒,事业在接力中奋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的采矿设备陆续引入,传统的开采模式面临变革。
1994年,麦麦提艾力·如孜大学毕业,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放弃师范入职机会,选择走进煤矿,也开启了与煤机较劲的三十年岁月。每当他前去处理设备故障时,父亲总是投去赞许的目光,有时会递上一壶热茶:“你们现在用技术挖煤,和我们过去不一样,一定要好好干!”从采煤队长成长为机电副矿长的他,成为父亲的骄傲,也成为红色矿魂的新时代传人。

图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六道湾煤矿职工升井时的场景
奉献,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代代能源人的集体画像。2010年,伴随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功勋卓著的六道湾煤矿完成历史使命,采煤机停止运转,井口信号灯缓缓熄灭。千名职工肃立,向陪伴数十年的矿井作别,对挥洒青春汗水的岁月致敬。
在国家能源集团重组整合的浪潮中,2019年,新疆能源公司应运而生,首先将智能化建设列为“一号工程”。2020年,乌东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2.5亿元资金注入27个项目,万兆光缆如神经网络般铺设地下。而真正的攻坚在倾斜角87度的“魔鬼工作面”展开。技术员郑丰庆与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矿,代码与机械轰鸣交织成奇特二重奏。“成了,成了……”2021年的一个清晨,欢呼声响彻深邃巷道,全国首个急倾斜特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宣告运行成功!

图为乌东煤矿全国首个智能化急倾斜特厚煤层短臂综放工作面
2023年,乌东煤矿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数据如流,综采队长黄健光指尖轻点,井下采煤机应令调整截割参数,滚筒卷起的煤尘被智能喷雾精准压制,转载机、运输机如同一条黑色长龙,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六百米井下,采煤面单班从10人减至5人,效率提升288.7%。“当年用血肉换煤,现在用数据采煤。真没想到,‘煤黑子’也能当‘白领’。”黄健光坐在指挥中心感慨道。这个曾以为要挖一辈子煤的四川汉子不会想到,二十四年后自己会用触摸屏调度地心深处的“钢铁军团”。
创新领跑 智变时代的能源革命
“那时的矿区环境恶劣,煤尘飞扬,一片荒芜,设备工艺落后……”2010年入矿的李永强回顾初到准东煤矿时的印象说。然而,更令他震撼的是前辈们的创业史。2005年神华重组新矿集团后,准东开发战同步打响。首批开拓者挺进荒无人烟的五彩湾戈壁滩,顶着夏季60摄氏度的高温与冬季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无水无路无电的困境中,仅用三个月就创造出开采百万吨煤炭的奇迹。芦苇搭顶、黄沙拌饭、沙暴中抢筑生活区的故事,至今激励着一代代准东能源人。

图为准东露天煤矿无人矿卡在采坑有序穿行
“如今,我有幸亲历矿区智慧蜕变。”李永强说。通过引进MMD半移动破碎机,建成直通电厂的输煤走廊与封闭式筒仓,矿区彻底告别煤尘飞扬,实现“采煤不见煤”的绿色转型。2020年以来,投运的百辆无人矿卡已安全行驶超509万公里,运输的煤炭可填满7000座标准泳池。
创新已渗透每个环节,无人机三维建模精准绘制爆破“棋盘图”,毫米级布孔机器人联手智能钻机,缔造“爆破零风险”的奇迹。曾经司机颠簸8小时仅跑10趟的历史,已被“1人远程监控60辆车”的智能化场景取代。
站在准东这座新疆首个千万吨级露天矿的黑土地上,李永强感慨说,从年产600万吨到3500万吨,这个能源基地正将21.69亿吨“乌金”转化为点亮万家的灯火,而昔日的芦苇地窝子已蜕变为智慧矿区的“中枢神经”。
准东露天煤矿的实践引发连锁变革:2011至2013年,红沙泉、黑山等新矿相继开工,煤炭开发迈向规模化新阶段。与此同时,大洪沟等四矿整合改造启动,历时6年完成600万吨/年技改验收,现代化的乌东煤矿在天山脚下崛起。
正如技术专家所言:“沙漠里的难题,只要肯钻研,都能变出解法。”从苍茫戈壁到智慧矿区,一代代建设者以创新“魔术”将绿色开采理念落地为可复制的“新疆方案”,推动新疆煤炭“从有到优”的升级,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照亮未来的发展优势。
争先破局 能源长征永不停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红色岩土的矿坑上,红沙泉二矿便已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浪潮中,新疆能源以“新建提速、存量提质、核增提效”三维发力,掀起露天煤矿开发革命。红沙泉二号露天矿创下“当年立项、核准、开工”的行业纪录,以高效推进彰显“新疆速度”,新增的一期1000万吨产能,助力新疆能源煤炭总产能突破1.015亿吨/年,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筑牢产能根基。
“煤炭产得出,还要运得出!”新疆能源运销公司副经理张磊说,随着国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新疆成为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为破解疆煤外运瓶颈,新疆能源运销公司构建了多式联运体系,参控股铁路400.7千米,建成胶带输煤廊道27.6千米,形成铁路+廊道运输网络;通过将黑线二线电气化改造,将缩短运距300千米、提升运力7.5倍;铁铁、公铁联运打通了能源外运快车道。煤炭外运量从2021年的176万吨激增至2024年的2260万吨,三年增长13倍,形成“稳固西北、辐射西南华中”的能源供应网络。

图为黑山煤矿外排土场复垦带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平均海拔2700米的黑山矿区,安全环保部的陈程十年如一日跋涉在复垦一线。抚摸着刚破土的草苗,他感叹道:“咱们记下的每一组数据,终让石头缝里长出春天!”为攻克高寒生态修复难题,他们联合高校研发抗冻土壤改良剂,筛选出12种耐寒耐旱植被,更搭建起生态远程智能监测平台。如今,站在2900余亩绵延的绿坡上,看着沙鼠在草甸间窜行,他欣慰道:“瞧见没?小兔子探头的地方,就是生态链复苏的证明——这片‘死亡海拔’正在变成生命绿洲。”
目前,新疆能源5个煤矿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红沙泉一号露天矿创新三层土壤重构模式,建成100亩生态修复示范区,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公司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种下1.2万亩生态公益林,不仅用红柳锁住流沙,还在林间套种大芸、玫瑰花等经济作物,既改良土地,又“沙地淘金”。
七十四载砥砺奋进,新疆能源的创业史、奋斗史、创新史,深深镌刻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融入共和国能源事业的壮阔征程中。
从六道湾的第一声炮响到准东基地的智慧矿山,从保障区域能源自给到服务全国能源安全大局,从黑色煤海的单一开采到“煤电化运新”绿色协同的全产业链布局,每一步跨越,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彰显;每一刻奋进,都是能源报国初心的践行。(王小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