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半的陕北高原,天地间一片寂静,寒风裹挟着刺骨凉意阵阵袭来。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装备府谷段道岔清筛车间的大柳塔站驻地,细密的脚步声从黑暗中渐次响起,三十余名胸前闪烁着安全反光条的“黄马甲”向包神线转龙湾站道岔清筛作业现场进发,一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拉开序幕……
作业现场,清筛车“大黄蜂”的机械轰鸣声撕裂寂静,东方慢慢露出了鱼肚白。此时,道岔捣固车车长赵昕趴在钢轨上,目光始终锁定道岔捣固车起道点。“清筛后的线路质量全靠捣固车保障,每前进一根枕木,就要调整起道参数,我们是在轨枕缝里找平衡。”他头也不抬地说道。
运行前的设备检查环节,清筛机操作工王凯左手持记录仪,右手握安检锤,围绕清筛机敲敲打打,仔细检查工作装置、走行系统及车辆捆绑情况,不放过任何细微隐患。

图为职工正在操作机械设备在包神线进行道岔机械清筛作业
“赵车!道岔捣固车拨道没动作!”作业中,道岔捣固车二号位操作工张宇,一如往常的旋转起拨道旋钮,突然响起的红色警报显得格外刺耳,他立即通知一号位停车,在对讲机里喊道。
“赵昕,指挥往后退车!张宇,重新输入线路数据,对零点!陈鑫,立即将后摆和中摆互换……”车间负责人姚乾坤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对讲机里响起,熟练地指挥拆解、安装、调试……
“姚主任,拨道还是没动作。”电子摆互换后,故障仍然没有解决,而距离天窗结束只有40多分钟,赵昕有些慌了。
“不要慌,网路版车型可能需要重新写数据。”姚乾坤沉声道。一时间,现场出奇的安静,只有键盘敲击的当当声不断重复。重新导入数据后各项参数正常!现场响起欢呼声,大家顾不上擦掉脸颊的油污和汗水,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作业中,此时距离天窗结束仅剩20分钟。
当车组安全正点返回站内股道,作业圆满完成。“处理故障20分钟,恢复剩余线路20分钟。”这莫非是“双20约会”?

图为职工正在检查保养捣固车液压系统
“大黄蜂”的轰鸣声刚刚在转龙湾站停歇,转战达拉特旗北站的急行队伍已悄然出发。卸道床旧料、调车编组、提报计划、召开预备会……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无缝衔接。
截至当晚10点30分,时针已在表盘上划过整整20小时。“又是一场‘双20约会’!”机械工区工长项国帅抹了把脸上的污渍,笑着说道。
在这场高负荷运转中,人员与设备双双面临考验,他们用完备的安全机制,以科学的时间统筹扛住20小时高强度考验,确保了现场作业、运行转场、安全管控等一系列流程的耐力较量,让这场“双20约会”在安全有序中圆满落幕。
在包神线乌兰木伦站车辆停留地,一场没有观众的蒙眼比武正逼近极限。道岔捣固车二号位操作工张宇的手在起拨道旋钮悬停,耳廓如雷达般微颤。“一镐2个,边走边顺!”当对讲机里的指令在机械轰鸣间隙传来,他的手指猝然发力:“起道旋钮两圈半,拨道旋钮半圈!”“练习,是精准的‘磨刀石’,这是用上万次的练习淬炼的神经反射弧。”姚乾坤指着不到2秒的计时器说道。
2秒!这份令人惊叹的反应速度与毫厘不差的操作精度,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打磨,在高手云集的一次次技术比武中淬炼。对他们而言,操作台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熟悉到能“盲操作”的伙伴。他们每天重复上百次启停、校准、微调,从最初盯着仪表盘找旋钮,到后来指尖触碰到按钮就能预判反馈;从刚开始作业紧张到手抖,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从需要数秒确认操作步骤,到肌肉记忆形成后,2秒内完成“听-判-做”的连贯动作。

图为职工正在检查捣固装置弦线
为了精准守护每一寸“钢铁防线”,作业前的每一次练习都在缩短应变的“延迟”,每一次重复都在缩小操作的“误差”,他们将平日练习的技能变成作业场上“高压下的实战”,把“合格”的操作变成“顶尖”的本能,短短2秒的操作反应与精准,正一次次在作业现场中完美演绎,保障着冬季能源保供大通道的钢铁动脉畅通无阻。(刘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