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素有里下河地区“水乡明珠”的美誉。眼下,一座“渔光储”电站犹如另一颗璀璨明珠,在阡陌纵横的农田边、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和谐共生的能源转型浪潮正蓬勃兴起。
图为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纯垛村
十月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纯垛村,147.2兆瓦的光伏板向阳铺开——成片的蓝色面板在51个鱼塘错落排布,与缭绕的晨雾、泛黄的稻田相映成景。远望之下,像给鱼塘披上了“会发电的铠甲”。近观其里,这里就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泰州海陵光储电站,这个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向电网贡献469.12万千瓦时绿电,可满足周边1500余个家庭年用电量需求。
泰州海陵光储电站于今年5月21日全容量并网,其以精妙的通过“渔光互补”一地两用的方式,化解“光”与“渔”看似矛盾的共存难题,并同步配置38.2兆瓦时的储能系统,搭建起“渔光储一体化”能源开发格局。谁曾料想,这座电站不久会成为纯垛村里的零碳“门面担当”。
图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泰州海陵光储电站
前临潼头河,后依西冯大河。初入纯垛村,第一印象是“绿”和“静”:鱼塘密布、良田成片。鱼儿欢快冒泡、鹅鸭悠然戏水、白鹭翩然飞舞,与远处千里沃野共绘出如画般田园风光。
中秋之后,火辣的阳光仍在炙烤大地、照射在光伏板上,同时也“落”入了纯垛村村民的口袋里。数以万计的光伏面板与数千亩的鱼塘水面巧妙“合体”,发电的同时也不影响水下养殖。鱼塘承包主陈华梁指着光伏板:“这像不像鱼塘的‘第二皮肤’,上可发电、下可养殖,还都不耽误。”
“渔光储”电站建设的智慧可不只是“颜值”,还有它身肩电网稳定的“担当”。
“光伏+储能”堪称能源界的“天作之合”。因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的间歇性——阳光充足时“活力四射”,阴雨天或夜晚则几乎“沉默不语”,给电站的厂用电带来了“涟漪”,而储能系统如同情感的“稳定器”,在光伏发电峰值时将多余电能储存,在发电不足时释放,保证电力输出的平稳与可靠,减少下网电量。
图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泰州海陵光储电站储能区
走入升压站,“零碳”的智慧巧思更是无处不在。通过“白天充电、夜间放电”的运行模式,实现光储智能调度与精准充放,构建全时段能源自给体系,把光伏电站的“间歇性电能”转化为“稳靠绿色能源”,破解了电站夜间用电成本高的难题。
据当前工商业平均电价0.6元/千瓦时测算,夜间放电可降低用电成本超30%。自8月下旬以来,每月平均可减少下网电量10多万千瓦时,站内用电自给率提升至100%,极大地降低了电费支出成本,还在电网峰谷电价差中实现了套利,让“零碳”电站的梦想成真。
在主控室内,一台台电脑屏幕成为焦点,它们是整座电站“零碳”运行的“大脑”。“显示屏上的是出线间隔的实时功率,电流的实时流动轨迹。”泰州海陵光储电站负责人李强指着数据流说道。现场还会根据季节天气变化因素,调整空调的启停参数、智能路灯的定时开关等节电措施,精细统计能耗,为“零碳”场站提供可靠支撑。
图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泰州海陵光储电站机器人巡检
如今,行走在纯垛村,追求“零碳”目标的脚步并未止步于此,“零碳”发展也非一句空话,它已融入乡村发展每个环节。该村不仅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耕种,科学饲养方式养殖,还因地制宜推广绿色能源,全力托举“零碳梦”照进现实。
更可喜的是,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沿着整洁平坦的水泥村道行驶,新能源充电桩和倡导绿色发展口号标语格外醒目。视线上移,村民家屋顶上深蓝色的光伏板格外亮眼。在这里,光伏板源源不断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减少了碳排放,还和“渔光储”电站一样,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成为村民的“阳光银行”。
图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泰州海陵光储电站夜景
日落西下,夕阳为纯垛村镀上金边,回望这个千年古镇村落,听着远处村里传来的笑声,绿色电力的足迹正融入这片沃土,这座“渔光储”电站不仅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更照亮了村民的好日子——稳定的收入、便利的生活、优美的环境,还有对未来的期待。正像村头标语所说:“让阳光照亮乡村,让绿色赋能振兴”。(柏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