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绿洲戈壁;昆仑脚下,万象更新。新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更孕育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多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始终将践行社会责任作为央企核心使命,立足新疆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地方“所需”与企业“所能”有效衔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国能动力”。
自2014年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国家能源集团以长期建疆的战略定力,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先后投入资金超4亿元,支持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新疆第十四届运动会等体育盛事,定点帮扶南疆21个村,派出640余人次驻村干部,全力以赴助力新疆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在天山南北绘就团结稳疆、富民兴疆、文化润疆的美好画卷。
产业赋能:戈壁滩上“生金吐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国家能源集团在疆企业结合帮扶地资源禀赋,精心绘制产业发展规划,走出一条“输血”与“造血”协同发力的产业帮扶之路,加速形成以玫瑰花产业为主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创新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民”发展模式,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动力越来越强劲。
图为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种植的玫瑰花田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万亩玫瑰花竞相绽放。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玫瑰花优势产业,开发出玫瑰花茶、精油等系列产品。同时,帮扶村党支部成立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玫瑰花、核桃、杏干、大枣、葡萄干等十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农家乐旅游等产业链,带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成立于2019年的于田县夏阿热勒乡马勒巴格村风兮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加工的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品种扩大到30多种并成功注册“风兮果园”商标,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两次亮相天津援疆项目签约暨“和田优品”展示推介活动,并在(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大放异彩。2024年,该加工厂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160户脱贫户从中获得分红。“我很骄傲能在风兮果园合作社工作,看着它在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越来越好,我对生活也充满希望。”返乡大学生艾比比班·买提肉孜谈起感受时,眼里充满了光芒。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得益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的牧草生长茂盛且品质优良,牛羊肉质细嫩肥美。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因地制宜,投资200万元为当地牧民建设现代化风干肉厂,并形成长期采购机制,每年回购产品作为职工福利。在哈密市南湖乡,国神公司为维吾尔族村民送去“爱心煤”,彻底解决当地居民的取暖难题;在石城子村,大量采购滞销香梨,帮助农户渡过滞销难关,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形成了企地共赢的良好局面。
图为合作社工作人员在进行特色农产品备货
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一方产业养一方百姓。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利用南疆日照充足的优势,布局和田400兆瓦光伏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超千个就业岗位,并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新能源技术队伍。随着乌恰风电场全容量并网、点亮祖国最西端的万家灯火,南疆地区也结束了无风电的历史。
教育帮扶:点亮希望“心”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
国家能源集团为孩子投资、为教育投资,尽显责任担当。新疆能源投资590万元援建了于田县阿热勒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又投资2160万元新建阿热勒村爱心小学,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教学条件。新疆电力先后投入28万元为库车市清水村小学购置课桌椅、改善塑胶跑道操场,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空间与学习环境。
“原来的村小学只有一排低矮简陋的平房,雨天漏水、冬天冻手,十几个老师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办公……”阿热勒村中心小学校长阿米娜·买提库尔班介绍道,“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夏有凉风,冬有暖气,还有先进的电教设备、绿茵足球场、室内篮球馆,教学环境比城里还要好!”
在改善当地教育条件的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对当地困难大学生开展了“圆梦工程”捐资助学活动。从2015年开始,国家能源集团每年出资250万元资助和田籍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新疆能源及新疆电力累计捐赠266万元资助帮扶村的889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图为驻村工作队捐资助学现场
“我终于当上了‘白衣天使’,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这一切还要感谢国家能源集团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信心和帮助……”身着白大褂的夏马勒巴格村姑娘麦尔哈巴满脸笑意地说。2019年秋,正当他们一家为学费一筹莫展之际,国家能源集团送来的5000元助学金,解了她和父母的燃眉之急。
2015年以来,像麦尔哈巴·依明一样受到资助的学生有6390人次,其中1484名完成大学学业,66名进行研究生深造,1336名实现稳定就业。其中有1200余名学子毕业后返乡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感恩与反哺,为新疆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共护:沙漠边缘织就绿色锦绣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于田县,常年风沙大,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迎难而上,修建沙坝“锁住”流沙,让荒漠绽放出绿色希望,走出了“致富”与“治沙”双向奔赴的生态振兴之路。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援助于田县生态公益林项目现场
坚韧摇曳的梭梭、葱茏翠绿的红柳,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刻有“国家能源于田县生态治理公益林”的牌子巍然矗立在其中。新疆能源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于2020年4月启动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于田县的荒漠之中,公益林面积从最初的3000亩,逐年扩展到现在的12000亩,筑起了充满生机的绿色屏障。在此基础上,当地群众在生态林里套种肉苁蓉7000多亩,累计带动当地群众2000多人实现季节性就业,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端稳了“生态饭碗”。
如今,于田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尘暴的次数减少了,绿洲的面积扩大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
图为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合种梭梭苗
远在新疆伊犁喀什河上游的萨里克特水电站库区边缘,2025年9月16日,数十万尾珍稀的斑重唇鱼苗从这里回归伊犁喀什河“母亲”的怀抱,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在库尔勒开都河、阿克苏库玛拉克河流域,这样的情景每年都在发生。16年来,新疆电力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累计放流新疆裸重唇鱼等珍稀鱼苗超400万尾,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为河流生态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党建聚能:构筑引领振兴最强堡垒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是核心和关键。
聚焦乡村振兴“一把手”工程,国家能源集团指导在疆公司成立领导小组,选派精兵强将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驻村工作队深入分析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短板弱项,针对村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能力不足的现状,持续在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压实帮带责任,充分发挥工作队“传帮带”作用,持续提升村干部整体能力素质。
图为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帮扶村建成的“六点半”课堂
同时,工作队以推进“五好”党支部创建、建设“四个合格”党员队伍为抓手,指导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各项管理制度,每月开展“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党员培训、志愿服务等互学互动活动,推进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激发党员、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村干部这一“头雁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工作队指导我们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村委工作能力和效率,村民们也越来越满意了。”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村党支部书记买吐地·买吐送说。
国家能源集团坚持把文化润疆作为凝聚共识、增强认同的重要载体。立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新疆能源组织观看《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天山的红花》等红色影片30余部,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开展慰问老党员、爱心义诊、结亲认亲、“美好童年心连心、民族团结手拉手”等专题活动100余次;组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等群众参与性活动60余次。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新疆能源逐村建起空巢老人助餐点,邀请自治区医疗专家到村里为村民“义诊”,每年开展“春送化肥、冬送煤炭”活动,实施绿化、硬化、亮化、净化乡村人居环境等人文关怀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图为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所驻夏马勒巴格村老人助餐点
一件件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一次次志愿服务的耐心关爱,一项项文化活动的润心暖心,汇聚成一股暖流,温暖着新疆大地,也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昆仑山下的热土不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祃纯 周金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