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水县八都镇那片向阳的坡地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科技的铠甲。板下却别有洞天——郁郁葱葱的山香圆药材正茁壮生长,淡雅药香与电流的嗡鸣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10月29日午后,毛家村前村委书记毛建华带着项目承包人郭东华,与国家能源集团江西万安电厂吉水八都新能源部的代表聚在一起。他们讨论的虽是寻常的除草用工事宜,话语间却勾勒着一幅土地增值的新图景。

“除草不只是养护,更是机遇。”毛建华指着板下茂盛的药材,声音里带着笃定。这里,不仅是除草方案的优化,更是“板上发电、板下种药”模式背后,那块土地正在迸发的三重价值:清洁能源源源输出,板下药材生生不息,再加上如今就地就业的民生温度。

阳光穿过板间缝隙,洒在每个人的肩头,仿佛为这场讨论镀上了金光。这片曾经普通的土地,正因“农光互补”的智慧,书写着“上发电、下长药、人增收”的崭新篇章。

图为村民在山香圆育苗区浇水、除草

八都镇部分土地因肥力不足,成了村民眼中的“鸡肋”。过去,村民们种玉米、花生,一年忙到头,每亩收益仅一两千元。辛辛苦苦劳作,却换不来多少回报,久而久之,这些土地成了“谁都不愿碰”的闲置荒地。

如何让这些荒地焕发新生?该厂在光伏项目建设初期便探索“光伏+种植”模式。经过反复论证,将光伏支架最低点抬高至2.5米,南北间距扩至7.5米,东西间距留出4到5米。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光伏板采光效率最大化,又为药材生长和村民管护留足了空间。光伏板下,不再是单一的阴影,而是成为了孕育希望的“绿色工厂”。

图为光伏区首批种植的山香圆

“农光互补”绝非简单“板下种药”,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科学选种。该厂联合科研机构深入调研,对当地气候、土壤、光照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最终选定山香圆这种喜阴、耐湿的中药材。山香圆生长习性独特,与光伏板遮挡形成的散射光环境高度契合,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药材品质。

从选地整地时的土壤改良,到育苗阶段的精准温控,再到田间管护的水肥调控,全程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人员定期到田间查看山香圆生长情况,根据植株长势调整管理方案,确保每一株山香圆都能茁壮成长。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也让他们对“科技种药”有了全新的认识。

山香圆的种植过程充满了科技含量。它的苗株采取的是扦插的方式,最开始将已经木质化的枝条消毒后插入营养土中,随后一个月就会冒出新芽。经过消毒、追肥后,一两个月后就会逐渐成长,到了第五个月长到70厘米长时,根系已经发达到能够扎进土里,便可以移栽、种植了。

图为山香圆在光伏板底下茁壮成长

山香圆主要是以叶片入药,采收时,只需在枝条离地20厘米处剪下,第二年新芽又会萌发,如此循环可持续15年。这种“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山香圆市场价稳定在每千克30到32元,项目一期230亩基地,每亩年收益达1万元,是传统作物收益的5倍。村民们看着自己种出的“金叶子”,心里乐开了花。

“农光互补”不仅盘活了土地,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山香圆管护和采收季节,可以提供数百个临时岗位,村民们既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通过务工增收。对于许多村民来说,这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养家,两全其美。

目前,已有80户农户受益,户均年增收5000元。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腰包鼓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王大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笑着说:“以前种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光伏板下种药材,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了!”

图为总台央视记者在“农光互补”种植示范区采访

如今,种植项目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土地平整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11月中旬完成种植。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业效益,让更多村民共享“农光互补”带来的红利。

“光伏+特色种植”模式,不仅让闲置荒地焕发新生,更因其可复制性强,为其他拥有闲置土地和光照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它既解决了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又促进了清洁能源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荒地”到“宝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农光互补”模式正以绿色与智慧的力量,让村民的笑容更甜、生活更美。它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志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